一份「假」包裡的真心
故事從我收到一個香奈兒包開始。不是正品,而是歪歪的、帶著一點塑膠臭味的仿冒品。這是我們公司在越南工業區工作的越南同事們送給我的禮物。
當下我真的忍不住笑了出來——那個包實在太「假」了。香奈兒的 logo 歪得像不小心縫錯線的作業,皮革軟趴趴的,還帶點刺鼻味,連鍊條都明顯塑膠還會掉漆。但這份禮物的背後,卻是滿滿的心意。

乍看之下以為是真的
我收下它,也拍照保留這段記憶。雖然最後搬家時沒帶回台灣,但這個包包卻讓我看見了某種文化的樣貌:在這裡,送仿冒品,不是稀奇的事。
仿冒品,日常中的「酷」
在越南的工業區裡,仿冒品隨處可見。市集上擺滿了各種 GUCCI、LV、香奈兒,真真假假混在一起,一點都不避諱。我跟一位在地同事聊起這件事,他說,對很多社會底層、教育程度不高的民眾來說,品牌保護和智慧財產權是很遙遠的概念。他們不是刻意違法,只是覺得那些有 logo 的東西看起來「比較酷」。
這讓我想起台灣早年的某個階段,那時候我們也流行山寨、仿冒,靠著模仿起家。也許這是許多發展中國家走過的必經之路。只是身為一個來自中產階級、有著品牌意識的人,看到一群人集體穿戴明顯仿冒的服飾,我還是難免皺眉。對我來說,那是一種「買不起卻硬要裝」的尷尬與羞恥。

滿身名牌
從模仿到參與:仿冒的另一種閱讀方式
但再多想一步呢?如果仿冒品,其實反而提供了底層勞工一種「參與時尚」的方式?那些我們以為是廉價模仿的穿搭,會不會其實是一種草根的「低俗美學」(Ringarde)?
品牌存在的價值,很大一部分來自它的辨識度:logo 本身就代表了階級、品味與身份。但當仿冒品充斥一地,真假難辨時,品牌的「光環」也會開始失效。甚至有時候,在這些地方背著真品,反而會被誤以為是仿的。
我開始想:也許仿冒不只是「假裝有錢」,它還是一種反向的文化創作,一種對資本美學的解構。某種程度上,它比正品更民主
讓那些無法負擔高價精品的人,也能有機會模仿、參與、甚至挑戰主流的時尚敘事。

結語:一個塑膠包背後的世界
那個歪歪的香奈兒包,雖然我不會背回台灣,但它讓我看見了一個有趣的世界切片——一段不那麼高級,卻異常真實的時尚故事。它既是誤會,也是真心;既是廉價的模仿,也是一種無聲的參與。
而我想,我會一直記得這份荒謬又動人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