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瀕湖脈學白話解
◎概述
緩脈,去來小駛於遲(“駛”音“史”,是“馬快跑”的意思),(《脈經》)一息四至,(戴氏)如絲在經,不卷其軸,應指和緩,往來甚勻,(張太素)
如初春楊柳舞風之象,(楊玄操)
如微風輕颭柳梢(“颭”音“展”,是“風吹浪動”的意思)。(滑伯仁)
- 緩脈搏動只比遲脈稍快一點,一呼一吸剛好四至
- 緩脈搏動的體態很像排列在織機上還沒有把機軸轉緊時的經線,在指下極和緩而均勻地搏動著,沒有絲毫的緊張感覺
- 「初春楊柳」和「柳梢」都用以形容脈象的柔和
- 「舞風」和「微風輕颭」形容脈搏搏動的和緩
◎體狀詩
緩脈阿阿四至通(“阿阿”是對舒緩狀態的一種修飾),柳梢裊裊颭輕風(“裊裊”音“鳥鳥”,是對柔軟的東西隨風擺動的一種修飾);欲從脈裏求神氣,只在從容和緩中。
- 緩脈的體象總是舒緩而均勻的,一呼一吸剛好四至
- 緩脈的搏動好像在春風裡搖曳不停的柳梢,表現出一種輕盈柔軟的姿態
- 不管什麼脈象,只要是具有從容和緩氣象便是神氣的反映,緩脈本身就是神氣充足的反映,也就是正常的和緩脈象
◎相類詩
參見遲脈。
◎主病詩
緩脈營衰衛有餘,或風或濕或脾虛;上為項強下痿痹,分別浮沉大小區。
- 「體狀」討論的緩脈,屬正常和緩脈象,並非病脈
- 由病變所出現的緩脈,絕非從容和緩,而另有種種不同的緩脈出現
- 浮緩:風邪在表,營氣不足,衛氣有餘
- 沉緩:濕滯經絡
- 遲細緩:脾胃虛弱
- 浮緩有力:風濕在上而見頸項強直
- 沉緩有力:風濕在下而見痿痹等
- 分辨各種不同病態的緩脈,必須參合浮、沉、大、小各個方面的情況來加以具體區分
◎分部詩
寸緩風邪項背拘,關為風眩胃家虛;神門濡泄或風秘(“濡”音“如”,“泄”指瀉下如水清濁不分;“風秘”是指風熱內動,以致津液燥澀引起的便秘),或是蹣跚足力迂(“蹣跚”音“盤山”,走路一瘸一拐的樣子)。
- 寸部浮緩:外傷風邪,項背拘急
- 左關脈緩:風動頭眩,左關脈常緩縱有力
- 右關脈遲緩無力:胃氣虛弱
- 尺部遲緩:脾腎陽虛而濡瀉
- 尺脈緩中帶澀:津液燥澀而風秘
- 尺脈遲緩而弱:氣虛濕滯,兩足蹣跚無力,行動緩慢
◎按語
脈來從容和緩,這是健康人的正常脈。
病變的緩脈,必兼見其他脈象,如浮緩、遲緩之類,這是分辨緩脈的要領。
正常的從容和緩之脈是脈有神氣的表現,各種脈帶有幾分緩象,就算是有神氣的脈搏,說明人的正氣尚在。
在中醫學的傳統概念中,脈之所以有神氣,主要是由於胃氣不衰和腎氣充沛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