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多了一堆想寫的文章,耽擱了一下,才回來補《獵罪圖鑑》的考據坑。不得不說,這次的考據大概是我寫這麼多文章以來,花最多心力的!去各國美術館的網頁查資料查到眼睛快脫窗,都有點後悔大學美術史沒認真上課了(笑)。
今天我會把《獵罪圖鑑》出現過的名畫整理出來,簡單說明畫作和劇情的關聯性以及背後故事,不過畢竟我不是這方面的專家,若有哪裡說錯,就再麻煩大家指正了!
⚠ 以下有大量劇透請注意 ⚠
▌美貌陷阱
案件|整容醫院殺人案
集數|第 1 集~第 3 集

▸ 整容醫院密室
沈翊進入警隊後,第一次協助偵辦的案件,是整容醫院殺人案。這起案件的死者,是整容醫院的醫師梁毅,警方在他陳屍的住處裡發現一間密室,並找到許多下藥性侵患者的影片。
這間密室的開關,是牆上掛著的名畫〈戴著珍珠耳環的少女〉,只要用手按壓耳環處的白色顏料,密室就會開啟。沈翊探勘時,發現顏料有所磨損,才進而發現密室的蹤跡。
繪製〈戴著珍珠耳環的少女〉的維梅爾(1632 - 1675)是十七世紀的荷蘭藝術家。維梅爾筆下的畫總是充滿生活氣息,維妙維肖的光影使畫作如照片一般逼真。在〈戴著珍珠耳環的少女〉中,他僅用兩筆白色顏料,便模擬出珍珠耳環閃爍的光澤,可見他捕捉光影的嫻熟。
在分局小隊進入密室後,中央牆上還有另一幅名畫──象徵主義畫家克林姆(1862 - 1918)的〈吻〉。

克林姆晚期常以金箔入畫,精緻的鑲嵌工藝,使他的畫充滿繁複、華麗的美感,但由於他的畫作以情慾主題佔大宗,經常描繪裸體女性,所以當時也受到不少保守派人士的批評。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獵罪圖鑑》把克林姆的畫放在密室裡,藉以和性侵多名女性的梁毅呼應,但沈翊一直盯著的那幅,其實不是克林姆的作品。

這是現代法國藝術家 Anne Marie Zilberman 的畫作〈Freya's Tears〉,可能因為手法跟克林姆類似,才被誤認了。
▸ 眼白判斷
沈翊在觀察梁毅拍攝的性愛影片時,曾經提到「人類會用眼白來表達情緒」,於是便藉由影片裡女性的眼白變化,判斷出哪些人是在非自願情況下被性侵。
透過編劇的分享可以知道,這段推理的靈感來自於魯本斯(1577 - 1640)的畫作〈梅杜莎〉,魯本斯以瞪大且布滿血絲的雙眼,栩栩如生描繪了梅杜莎被砍頭那瞬間的驚詫。

▸ 蔣歌住宅
最後,這起案件的嫌犯蔣歌家裡,還藏了一幅由墨西哥藝術家卡蘿(1907 - 1954)繪製的〈戴荊棘和蜂鳥項鍊的自畫像〉。

《獵罪圖鑑》挑選畫作時,通常會考慮藝術家和角色的共鳴性。卡蘿患有小兒麻痺,還在十八歲那年出了嚴重的車禍,這不只影響了她的生育能力,更使她一生飽受病痛所苦。
卡蘿時常繪製自畫像,她畫裡的自己眼神剛強,身邊卻總伴隨破碎的器官或貫穿身體的鋼材,你能在她的畫裡感覺出她對性別、種族、身分的認同,卻也能看見她被病痛、社會、愛人折磨的痛苦。
其實卡蘿的生命歷程和蔣歌不算特別相似,但她們對女性價值的追求和遭受不公後的反抗卻很雷同。兩人同樣在男尊女卑的社會下追求自我實現、同樣遭受男人的背叛和傷害、同樣不甘於此而選擇反抗,即便兩人經歷不同,這些色彩仍有重疊之處。
▌日記裡的男孩
案件|操場埋屍案
集數|第 3 集~第 5 集

▸ 頭骨復原
操場埋屍案中,沈翊為了復原頭骨,拿了〈九相圖〉來作參考。
〈九相圖〉是佛教主題的日式繪畫題材,畫家會畫出人死後、肉體腐化的九個過程,警醒人們斷除對美色的慾念,而沈翊則反過來透過它,模擬白骨生肉的過程。
目前〈九相圖〉有非常多版本流傳於世,《獵罪圖鑑》出現的,是由狩野派畫家英一蝶(1652 - 1724)繪製的〈小野小町九相圖〉。

▸ 畫廊
確認頭骨身分後,警方調查發現,死者生前曾被美術老師猥褻過,而這名老師如今正在經營畫廊。當沈翊和杜城來到這座畫廊,很快就發現牆上的畫作不太對勁,不只年份和創作時間對不起來,畫上還貼著數枚貼紙。
原來這名老師是以賣畫掩人耳目,實則在暗中進行性交易。那些畫作分別代表不同年紀的女性,成年女性以寫實風格的畫代替,唯一一位僅有十五歲的受害者,則以畢卡索(1881 - 1973)的〈亞維農的少女〉作代表。
除此之外,畢卡索與其代表的立體主義,也是這整起案件的靈感來源喔!立體主義的特色是破碎與重組,畫中看似扭曲的圖案並不是空想,而是藝術家在不同角度下看見的真相,這剛好對應了任曉玄那本充滿幻想的日記。
▌見不到的愛人
案件|騙婚殺人案
集數|第 5 集~第 6 集

▸ 行刑前的坦然
在騙婚殺人案的開頭,沈翊提到了〈莎拉·馬爾科姆〉這幅畫,這是威廉·霍加斯(1697 - 1764)在 1733 年為將被絞死的女囚馬爾科姆所繪。
馬爾科姆因涉嫌謀殺三名女性,而被判處絞刑,不過她始終堅稱自己只參與了搶劫,這三名女性是被其他共犯所殺,與劇中褚英子的說詞類似。但不一樣的是,馬爾科姆當時的說法並未被當局採信,案發後不過一個月,她便被迅速處死了。
▸ 小路上的謀殺者
沈翊透過褚英子的描述,畫出了共犯曹棟的畫像,但在回程路上,他卻不慎上了曹棟的車。為了不打草驚蛇,他便在與杜城的通話中,要他去翻閱孟克(1863 - 1944)畫集,這本畫集的封面,便是孟克最有名的作品〈吶喊〉。

而當杜城翻到指定位置,上面的作品是〈小路上的謀殺者〉,沈翊藉此暗示杜城自己正坐在謀殺者車上,等待他的救援。
▌「親生」父親
案件|金店搶劫案
集數|第 9 集~第 11 集

▸ 色盲
沈翊在調查金店搶案嫌犯穆偉的家時,發現穆偉的電腦用了異常高飽和的桌布,加上家中特殊的色彩鋪排邏輯,他便推測穆偉是一名色盲患者。
雖然穆偉家裡沒有出現名畫,不過在編劇的幕後講解中,有提到康斯特勃(1776 - 1837)這名色盲藝術家的故事。
賈東岩曾設想,在關於色盲的案件中,讓兩位主角走進康斯太勃爾的風景畫裡,感受周圍沒有色彩的世界。
──節錄自澎湃新聞
出生於英國的康斯特勃擅長創作風景畫,還繪製了非常多有關家鄉戴德姆溪谷的風景。他無比熱愛自己的故鄉,因此即便當時並未受到國家重視,也從未離開過英格蘭。
由於康斯特勃大多使用低飽和的綠、藍、棕色入畫,鮮少使用鮮豔的紅色,因此後來有些學者認為他應該患有紅綠色盲(未經明確證實)。
▸ 復刻犯罪
相隔十年,兩起相似的金店搶案,讓警方懷疑穆偉是刻意模仿了十年前的案子作案。然而沈翊卻舉出達文西創作兩幅〈岩間聖母〉的案例,推敲犯人是為了設局陷害穆偉,才刻意重製自己過往的犯罪。
〈岩間聖母〉是達文西非常有名的畫作,目前兩幅作品分別收藏在不同地方,較早的那幅(下圖左)藏於巴黎羅浮宮,重製作品(下圖右)則藏於倫敦國家美術館。

李奧納多·達文西〈岩間聖母〉
從這張圖應該可以看出,重製的〈岩間聖母〉其實不像劇中說的,只差了一個光環,畫中聖母的眼神、右手的動作、長袍的顏色都有所差異,算是劇裡沒有說得很清楚的地方 XD。
▌無法逃離的他
案件|家暴復仇案
集數|第 11 集~第 12 集

▸ 波紋
家暴復仇案中,沈翊透過顯微鏡觀察死者的心臟細胞時,不禁感嘆細胞受電流刺激後的模樣,很像梵谷(1853 - 1890)人生末端的畫作〈麥田群鴉〉。

〈麥田群鴉〉是梵谷舉槍自盡前半個月左右繪製的作品。畫中滿天的烏鴉、壓抑的色調和凌亂的構圖,給人一種寂寥淒涼的感覺,致使很多人誤會這是梵谷生前最後一幅畫,但透過他與弟弟的書信,我們可以知道梵谷之後還是有創作其他作品的。
▸ 女人能保護女人
《獵罪圖鑑》中以阿特蜜希雅·真蒂萊希(1593 - 1656)的畫作〈友第德割下何樂弗尼的頭顱〉為關鍵,揭開了家暴復仇案的真相。
就如沈翊所說,創作這幅畫的藝術家真蒂萊希,曾在少女時期遭老師塔西性侵,但在法庭上,她卻必須為了證明所言屬實,接受長達七個月的審問和酷刑。
審判結果出爐後,塔西雖被判逐出羅馬,可因為他當時深受羅馬教宗倚重,這個刑罰最終並未執行,反倒是真蒂萊希一家舉家搬遷到了佛羅倫斯。這件事促成真蒂萊希往後常以「女性復仇」為創作主軸,她畫裡的女性是勇敢、強大、互助互望的,和劇中聯手殺害家暴慣犯的兩位女性互相呼應。
▌三眼怪物
案件|女大生強暴案
集數|第 12 集~第 13 集

▸ 醉蝶
女大生強暴案的受害者柳小葉,在被下藥強暴後,描述出一幅有著三隻眼睛的犯人畫像。這張畫經過沈翊的拆解,成功分析出背後代表的三名嫌犯,正當大家以為事情告一段落時,畫上殘存的訊息卻帶出了另一段故事。
原來小葉小時候,曾被一名收藏蝴蝶標本的老師猥褻,當沈翊來到這名老師的收藏室,牆上正掛著一幅名為〈對過去的想像〉的畫作。

▌被偷走的隱私
案件|資安洩漏案
集數|第 17 集~第 20 集

▸ 釜底抽薪
最後四集的的資安洩漏案我在前一篇文章有稍微提過,關於杜城以身入局、將計就計的劇情,編劇有提到這參考了艾雪(1898 - 1972)的著名畫作〈相對論〉。
這幅畫最左上角的人(杜城)看似被圍攻到角落,但轉個方向看,會發現他早已站在至高之處俯瞰一切,而他的目標,正是畫面中央鬼鬼祟祟的小偷(周俊)。
▸ 組圖敘事
為了幫杜城洗清嫌疑,沈翊用漫畫分鏡般的「組圖敘事」技巧,說明監視器影像的矛盾。這個橋段的靈感,來自波提且利(1445 - 1510)於 1483 年受託繪製的 〈老實人納斯塔基奧的故事〉,他用四幅畫將薄伽丘《十日談》的故事畫了出來。
(有興趣了解這個故事在說什麼的,可以參考編劇的講解影片。)

▸ 心理暗示
最後沈翊在發表會上,透過醒目的紅色對嫌犯進行心理暗示,這段劇情參考了英國畫家透納(1775 - 1851)在 1832 年展覽上、為畫作點了紅點的事件,當初被透納點了紅點的,就是下面這幅風景畫,紅點後來被潤飾成了中右下角的浮標。
透納擅長捕捉光影,尤其熱愛颶風或暴風雪這類災難題材,他甚至曾經冒著狂風暴雨出海,只為親身體驗風暴來臨時的光影變化,而他著重刻劃光影、省略細節的手法,也很大程度影響了後來印象派的崛起。
另外,其實當初在展覽上和透納分庭抗禮的,就是前面提過的康斯特勃(疑似紅綠色盲的那位)。康斯特勃和透納都是當時英國著名的風景畫畫家,只是透納要比康斯特勃成名得早,兩人的頻率也對不太上(畢竟一個熱愛出航,一個連英格蘭都沒出過 XD),所以才會在皇家藝術研究院的展覽上互別苗頭。
▌其他
除了與案件相關的名畫以外,劇裡還有些畫是沒有特別對應案件的,我就統一放在這裡。
▸ 繪畫史也是犯罪史
《獵罪圖鑑》出現的第一幅畫是〈馬拉之死〉,沈翊透過這幅畫上的三個謊言,揭露了「繪畫史也是犯罪史」的核心理念。
〈馬拉之死〉繪製了法國大革命時期,雅各賓派的馬拉被吉倫特派的科黛刺殺後的模樣。畫家是馬拉的好友大衛(1748 - 1825),所以他繪製時,刻意美化了馬拉的死狀,將其塑造為為國捐軀的英雄。
至於另一幅〈刺殺馬拉之後的科黛〉,則是由多年後的法國藝術家保羅·博德里(1828 - 1886)所繪,博德里認為一手終結馬拉暴行的科黛才是真正的英雄,於是以截然不同的角度詮釋了科黛刺殺馬拉的狀況。
▸ 誰是瘋子?
第 15 集,沈翊有在課堂上提到〈浪子生涯:瘋人院〉這幅畫。〈浪子生涯〉是賀加斯最有名的系列作品之一,這系列由八幅畫組成,描述一名揮霍無度的富家公子,從原先的家財萬貫,最終落魄街頭並被關進瘋人院的故事。
賀加斯特別擅長諷刺題材,在〈浪子生涯〉系列之前,他便已經創作了以女性為視角的〈妓女生涯〉,這兩個系列都著重描繪人因腐敗迎來毀滅的過程,是英國諷刺繪畫的先驅。
▸ 沈翊相關
沈翊掛滿畫的辦公室中,還藏著一幅由比利時藝術家詹姆斯·恩索爾(1860 - 1949)繪製的〈被面具包圍的自畫像〉。恩索爾常以不和諧的用色或骷髏、惡鬼等元素入畫,怪誕前衛的風格在當時並不被認可,還被拒展了好幾次,或許正因如此,在他後來的畫作中,便常會見到對社會或教會的諷刺。
在〈被面具包圍的自畫像〉裡,恩索爾將自己畫在一群戴著面具的人中間,只有他以真面目示人,彷彿這虛偽扭曲的世界,唯有他一人超然物外。

全劇最後一幕,一名神秘男子來到沈翊工作室翻看他的「獵罪圖鑑」,看完後他便拿出一把雕刻刀,割開了牆上那幅沈翊的自畫像。
這有點嚇人的一幕,也同樣取材自名畫──超現實主義畫家維克多·布羅納(1903 - 1966)的〈自畫像〉。

這幅〈自畫像〉最為人津津樂道之處,就是布羅納 1931 年畫完這幅畫後,七年後就真的在一場酒吧爭鬥中被玻璃刺傷,失去了左眼,讓它成了一幅名副其實的「預言畫」。
▸ 結局
當謀殺雷隊的主謀被捕,沈翊和杜城來到當初畫著雷隊畫像的海邊,身穿警服向他告別。兩人後來協力將那面牆漆成了紅色,並在左右兩邊各畫了一條直線。
這個橋段也不是胡亂拍攝的喔!它同樣取材自名畫,由美國色域繪畫的代表性藝術家巴尼特·紐曼(1905 - 1970)繪製的〈英雄的與崇高的人〉。
紐曼和其他色域繪畫藝術家最不一樣的地方,就是他不太使用「筆觸」去繪製色塊,而以大面積純色平塗為主。他大部分作品都像這幅畫一樣,只用幾條線去分隔大面積的色塊,是非常極簡主義風格的作品!
▸ 海報
最後,官方釋出的海報也有幾張特別用了名畫當基底,這裡也順帶分享一下。

(微博|短劇集獵罪圖鑑)
首先是由小漢斯·霍爾拜因(1497 - 1543)繪製的〈出訪英國宮廷的法國大使〉。
畫面左側是法國大使,右側則是英國主教,法國大使衣著華麗,代表「世俗」;英國主教身穿牧師服,象徵「神性」,剛好與主角杜城和沈翊互相呼應。
另外,這幅畫最著名之處,莫過於畫面下方的白影了!如果將它側轉來看,會發現這個白影其實是一顆骷髏頭,霍爾拜因用了變形技巧、將這顆骷髏藏在其中,我覺得這種「換個角度才能發現真相」的概念,也跟《獵罪圖鑑》滿有呼應的。

(微博|短劇集獵罪圖鑑)
〈記憶的堅持〉是超現實主義畫家達利(1904 - 1989)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超現實主義崇尚捕捉人不受理性控制、出於潛意識的靈感,所以畫中常會出現跳脫邏輯的事物,比如那塊軟化的懷錶,還有躺在地上長著睫毛與鼻子的奇怪生物,都是具有濃濃幻想意味的符號。
達利的創作遍佈這類超現實的符號,因而有很多人在探究畫作背後的意義,有人認為達利在這幅畫投射了對時間流逝的恐懼,也有人覺得這和愛因斯坦《相對論》提到的時間相對性有關。

(微博|短劇集獵罪圖鑑)
最後這幅〈刺客的威脅〉也同樣出自一位超現實主義畫家之手──比利時藝術家馬格利特(1898 - 1967)。
馬格利特最著名的作品是〈形象的叛逆〉,就是那幅明明畫了菸斗,又寫著一行字說「這不是菸斗」的畫。
和在畫裡盡情投入感知的達利不同,馬格利特的畫作以「謎團」聞名,他的作品總是充滿不合常理的衝突感,比如飛鳥翱翔在空中,身上卻繪有森林的圖案;畫家看著一顆蛋畫畫,畫上卻出現一隻鳥;昏暗的街上一盞路燈亮起,視角往上瞥卻是晴空萬里的藍天……
他的畫作乍看普通,仔細觀察卻會發現詭異、值得深思之處,兼具哲學性的藝術風格是馬格利特最具代表性的特色。
而這幅〈刺客的威脅〉也是同理,其實這幅畫的原意是「受威脅的刺客」,但誰是刺客呢?是站在留聲機前神態自若的男人嗎?還是門外那兩個手拿武器的人呢?那又是誰在威脅刺客呢?還有窗外站著的那幾個男人又是在幹嘛的?
(這幅畫編劇團隊也有拍影片解說喔!有興趣的歡迎看看。)
想推坑、發問或回饋心得嗎?📫作者信箱開放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