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別為聖》第二講:符號與意義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人是符號的動物,正因為人類無法全知全能的預測自己的命運,所以需要藉著自己能夠辨認出的記號來避免自己犯下無可彌補的錯誤。正如同人們對被叫做「米」的物品第一個反應就是能夠進食維生的食物,隨著人類歷史的發展,許多能夠有益於人類群體發展的事物被稱作「好(善)」,不利於人類發展的事務則統稱作「惡(壞)」,這種隨著經驗成長起來的價值判斷便是意義的起源。在宗教上,善惡的判別也同樣是源於這種經驗歸納而產生,試想即便不要認為「不可殺人」這一戒律是來自上帝的指示,我們也可以想像到隨意地殺害鄰人不論對自己或對他人在很多時候都是不利於生活品質的。而在當代政治方面,符號的意義甚至早已不輸給宗教上的經驗歸納與精神判斷能力,這是因為大眾政治所訴求的任何政治判斷往往超過了一個人在日常生活中有機會經驗甚至是學習判斷其好壞、效益或其他異議的賦予,例如資本主義的反對者雖然透過許多理論和例子要說明現行的生產與交換制度充滿著許多問題應該整體的給予否定或批判,但在個人層次上我們實在無法真實的評估自己是否應該服從於日復一日單調的工作作息抑或是打破現行制度對自身與他人是控制,但資本主義的反對者及其支持者仍然會選擇將打破現行制度的宰制當作自己行動的「善的來源」。

符號及其意義成為現代大眾政治用來理解一切政治和社會意義的手段,即使他們可能如同一些當代政治思想家所擔心的那樣成為極端政治的溫床,或是受到有心人的操弄,但卻沒有任何辦法能夠防止人們繼續應用這種手段來認識自己的世界,正如同古代人認為世界的起源是被神靈所創造圍繞一樣,現代實證科學與新聞技術雖然將神靈傳奇驅趕到了大多數人們的生活之外,但這些技術成果所引發的也不過是這些成果所呈現的表現透過個人或社會的意義發散而形成的「新神話王國」。例如我們都認為氣候暖化是一個正在發生的真實現象,但暖化背後的原因究竟是人為對自然的破壞還是正常的自然週期循環,直到今天仍然是部分科學界爭論的焦點,但兩方所導引出來的意義卻截然不同,前者認為人類應該對前一時代的文明技術作整體的批判反省,而後者則認為自然的變化與人類前一時代的科技成果無關,人類僅需要在自然資源分配上小心使用既成技術及可維持文明生活。即便是專業的科學家也無法針對其專業的現象給出百分之百肯定的答案,更何況大多數非專業人士不過只是因循著自己的情感、生產位置或教育來判斷自己該信仰怎樣的「世界觀」來行動。科學的世界已是如此,政治的世界更不用說。著名的社會學者馬克斯‧韋伯(Max Weber)說過:「現代世界是諸神征戰的世界」,要採取怎樣的世界觀來行動本身就是一門學問,更不用說天真的以為人能夠透過自己的才智與身體就能通往那絕對唯一的救贖之道。

在充滿符號與意義的世界裡,人只能在自己的經驗當中透過信仰與博奕來維持自身的完整存在而不至於使自身精神崩潰或肉體消亡,但即便如此小心,人的活命和巨大的命運碰撞起來仍是太過脆弱了,不免讓人想到不論甚麼樣的文明宗教曾經教人要接受命運,看淡生死。這或許也是人類要擺脫一些世界的符號和意義的糾纏而必須擁有的一項智慧。

本沙龍用於發表豐原社會科學高等專門學校課程之講稿、評論與論文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至少在兩千多年以前我們就已經能從柏拉圖的《理想國》中發現一種對政治的「超越性」想像,這種想像訴諸的不是現成的律法或習慣,而是去追問怎樣的政治才是真正好的政治,人類也因為這樣的追問從現實的動物演化成理想的動物。
課程簡介:「分別為聖」是基督宗教中相當重要的概念之一,用以區別神聖與世俗之間的差別,也是人們用以檢驗自身靈魂是否得救的重要方法論。在當代的政治哲學中,一種接近於俗、聖之別的思考邏輯也總是支配著政治行動的一切政治事務上的趨向或價值。
從現代民族國家的觀點來考慮整體的社會狀況時,我們似乎都認為自己所處的這個社會的變化往往僅限於社會內部,和外界之間似乎沒有太大的關係。又或者,還有一種流行的觀點認為影響社會內部的是一個來自「全球化」影響的巨大範圍,而這些影響的核心只來自於我們普遍認為的歐美社會。
最為現代民族國家當中相當重要的要素之一,政府的組成也是左右社會性質的關鍵因素。
在過去的民俗學或社會學研究中都將宗教當作是一個民族或一個社會精神層次的表現,進而歸納出屬於那個民族的基本特質。台灣社會也如同世界上其他多數社會一樣,是一個宗教信仰豐盛的社會,同時人們的日常生活也常為這些宗教信仰所影響。
我們現在所生存的這個世界有很大一部份已經脫離不了全球化商業的供應和需求,全球化和台灣住民的「常態經濟」牢牢結合在一起是進入二十世紀後由十九世紀的帝國主義產業鏈基礎擴張而成,這種經濟現象在一百年前是很難想像的。
至少在兩千多年以前我們就已經能從柏拉圖的《理想國》中發現一種對政治的「超越性」想像,這種想像訴諸的不是現成的律法或習慣,而是去追問怎樣的政治才是真正好的政治,人類也因為這樣的追問從現實的動物演化成理想的動物。
課程簡介:「分別為聖」是基督宗教中相當重要的概念之一,用以區別神聖與世俗之間的差別,也是人們用以檢驗自身靈魂是否得救的重要方法論。在當代的政治哲學中,一種接近於俗、聖之別的思考邏輯也總是支配著政治行動的一切政治事務上的趨向或價值。
從現代民族國家的觀點來考慮整體的社會狀況時,我們似乎都認為自己所處的這個社會的變化往往僅限於社會內部,和外界之間似乎沒有太大的關係。又或者,還有一種流行的觀點認為影響社會內部的是一個來自「全球化」影響的巨大範圍,而這些影響的核心只來自於我們普遍認為的歐美社會。
最為現代民族國家當中相當重要的要素之一,政府的組成也是左右社會性質的關鍵因素。
在過去的民俗學或社會學研究中都將宗教當作是一個民族或一個社會精神層次的表現,進而歸納出屬於那個民族的基本特質。台灣社會也如同世界上其他多數社會一樣,是一個宗教信仰豐盛的社會,同時人們的日常生活也常為這些宗教信仰所影響。
我們現在所生存的這個世界有很大一部份已經脫離不了全球化商業的供應和需求,全球化和台灣住民的「常態經濟」牢牢結合在一起是進入二十世紀後由十九世紀的帝國主義產業鏈基礎擴張而成,這種經濟現象在一百年前是很難想像的。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持續討論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佈局, 以及選前一週到年底的操作策略建議 分析兩位候選人政策利多/ 利空的板塊和股票
Thumbnail
🤔為什麼團長的能力是死亡筆記本? 🤔為什麼像是死亡筆記本呢? 🤨作者巧思-讓妮翁死亡合理的幾個伏筆
Thumbnail
本文討論了人類智慧的構成和靈魂中的美德。透過對思想的約束以及貪婪的控制,人類展現了靈魂中更高級的美德,從而超越動物。文章中闡述了靈魂中的美德如何影響人類的智慧和行為。
Thumbnail
人的基因,因為生存而需要學會辨識的物件,成了信念。 信念就是生存系統。 人類意識只對生存有關的東西產生解釋,並排除任何不助生存的東西,過濾任何不助生存與威脅的訊號並歸類為無意義。 這樣他們放眼望去都是有助生存且可以理解的物件。 這構成了人類社會的矩陣或環境或世界觀或人類物質世界。
Thumbnail
講到宗教你心中是否跳出迷信兩個字?其實宗教是非常科學的存在。宗教提供了三類問題的解答,其中最重要的便是解釋關於死亡的種種疑問。
業,就是我們“以為”的信念。 每個文化每個族群每個政府甚至每個宗教,對是非善惡都有不同的道德標準,人類依其不同的教化,將不同的道德版本植入自身的信念系統,成為潛意識中自我評判的量尺,也形成各自不同的罪惡感。 如果宇宙真的有一個神,在審判我們的是非對錯,主導我們最後該上天堂還是下地獄,那麼祂應該以
神可能來自於物理法則和我們不同的世界,來到這世界之後就成了凡人。
  從實用主義的角度而言,意義必須關聯於對行動的指引。如果信仰上帝使得一個人感覺自己變得更勇敢、對生活更有信心,那麼,上帝(或至少對上帝的經驗)就對這個人為真、有意義。反之,如果你背誦了一連串科學與邏輯的語句,但自己實際生活卻與這樣的思考不一致,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我們如何知道我們所知道的東西? 知道與表達是相異的存在,而「知道」可以透過體驗與經歷,更高的層次是邏輯先行,而至高無上的層次是一以貫之的創造。 而以上三個層次又息息相關、生生不息。 所以「道可道,非常道。」
Thumbnail
遇亨通的日子你當喜樂;遭患難的日子你當思想;因為上帝使這兩樣並列,為的是叫人查不出身後有甚麼事。 ‭‭傳道書‬ ‭7‬:‭14‬ 人面對事物的感覺很敏銳,亨通的時候,我們會開心,患難的時候,會愁苦。但若僅止於此,我們則和動物無異。
Thumbnail
在分析罪惡問題前,一些概念必須加以明確定義,這是由於宗教信仰本身的特點所決定的。
Thumbnail
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持續討論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佈局, 以及選前一週到年底的操作策略建議 分析兩位候選人政策利多/ 利空的板塊和股票
Thumbnail
🤔為什麼團長的能力是死亡筆記本? 🤔為什麼像是死亡筆記本呢? 🤨作者巧思-讓妮翁死亡合理的幾個伏筆
Thumbnail
本文討論了人類智慧的構成和靈魂中的美德。透過對思想的約束以及貪婪的控制,人類展現了靈魂中更高級的美德,從而超越動物。文章中闡述了靈魂中的美德如何影響人類的智慧和行為。
Thumbnail
人的基因,因為生存而需要學會辨識的物件,成了信念。 信念就是生存系統。 人類意識只對生存有關的東西產生解釋,並排除任何不助生存的東西,過濾任何不助生存與威脅的訊號並歸類為無意義。 這樣他們放眼望去都是有助生存且可以理解的物件。 這構成了人類社會的矩陣或環境或世界觀或人類物質世界。
Thumbnail
講到宗教你心中是否跳出迷信兩個字?其實宗教是非常科學的存在。宗教提供了三類問題的解答,其中最重要的便是解釋關於死亡的種種疑問。
業,就是我們“以為”的信念。 每個文化每個族群每個政府甚至每個宗教,對是非善惡都有不同的道德標準,人類依其不同的教化,將不同的道德版本植入自身的信念系統,成為潛意識中自我評判的量尺,也形成各自不同的罪惡感。 如果宇宙真的有一個神,在審判我們的是非對錯,主導我們最後該上天堂還是下地獄,那麼祂應該以
神可能來自於物理法則和我們不同的世界,來到這世界之後就成了凡人。
  從實用主義的角度而言,意義必須關聯於對行動的指引。如果信仰上帝使得一個人感覺自己變得更勇敢、對生活更有信心,那麼,上帝(或至少對上帝的經驗)就對這個人為真、有意義。反之,如果你背誦了一連串科學與邏輯的語句,但自己實際生活卻與這樣的思考不一致,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我們如何知道我們所知道的東西? 知道與表達是相異的存在,而「知道」可以透過體驗與經歷,更高的層次是邏輯先行,而至高無上的層次是一以貫之的創造。 而以上三個層次又息息相關、生生不息。 所以「道可道,非常道。」
Thumbnail
遇亨通的日子你當喜樂;遭患難的日子你當思想;因為上帝使這兩樣並列,為的是叫人查不出身後有甚麼事。 ‭‭傳道書‬ ‭7‬:‭14‬ 人面對事物的感覺很敏銳,亨通的時候,我們會開心,患難的時候,會愁苦。但若僅止於此,我們則和動物無異。
Thumbnail
在分析罪惡問題前,一些概念必須加以明確定義,這是由於宗教信仰本身的特點所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