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讀了一本關於一個日本人隻身到美國哈佛留學的故事, 對於他面對的遭遇完全是心有戚戚焉, 想起當初浩浩蕩蕩到了美國, 原本興奮難耐, 心中怦怦地想要馬上投入夢寐以求的紐約的懷抱的那種心情也在經過10幾小時的疲勞飛行後, 已經消磨了不少。
第一個行程就到紐約的金融精華區華爾街區走走, 想在路邊小販買東西吃, 完全看不懂菜單上寫的, 只知道少數chicken之類的單字, 瞬間覺得自己的英文已經退化到小學程度, 完全不知道要加什麼醬, 最後買到一個超辣的雞肉捲, 也這樣填飽在紐約第一餐。
晚上走上布魯克林橋, 天氣很涼, 不知道為什麼這美麗的大樓夜景讓我泛起一絲惆悵, 旅人總是寂寞的, 走著走著看不到盡頭, 這座著名的布魯克林橋如此長, 下面是呼嘯而過的車道, 喧囂的喇叭聲跟美麗的夜景一點都不配, 像在催促著每個人步伐, 橋上摟摟抱抱的情侶, 成群結隊的年輕人和朋友們嬉笑怒罵背著背包的我有影子的陪伴。
一時沒注意到橋上有分行人道和自行車道, 不小心走進自行車道(其實很多人也都亂走), 身後一輛自行車行駛過來, 上面的騎士從後面推了我一下講了一連串英文, 有點錯愕的我沒聽太清楚, 不過大概就是"不會看路嗎? 這裡是自行車道!"之類的吧, 頓時覺得非常委屈, 我是第一次到這個國家, 而且是多麼嚮往的國家, 但自己在這裡一點都不特別, 只是美國這個國際城市裡的一背包客, 沒人會像外國人出現在台灣, 偶爾會引來路人側目的那種特殊感, 沒有人會理你懂不懂這座城市的規則, 那一推彷彿推翻了我對美國的崇拜, 所有美國夢在心中碎成好多塊, 而眼眶有點濕熱。
隔天要買巴士到遊樂園時, 售票的胖黑人大媽用黑人的口音說票價, 飛快的英文剛講完聽不是很清楚不知道是4-teen還是4-ty, 發出了台灣人慣有的 蛤? 從此以後就知道, 當美國人講英文開始放慢, 而且一個字一個字念出來 IT- IS - FO-UR-T-Y DO-LL-ARS! 的時候, 表示他們極度不耐煩, 覺得你有完沒完的那種感覺, 當下當然覺得有點被羞辱的感覺, 更何況還搞不清楚錢幣怎麼用, 幾分幾分的台灣根本沒有, 拿錢的時候又是一陣混亂, 黑人胖子大嬸當然一臉露出 “你們可以快一點嘛!?” 的欠扁表情。
但初到美國能怎樣呢? (之後工作80天後, 經過歷練當然就會用更不耐煩的表情把錢丟進去XDD)工作上更是遇到無限量的奧客和靠盃的同事.主管(詳見美國日誌這裡不加贅述XD), 還有台灣女生委屈到在樓梯間哭泣, 可是話說這又是我們自己選擇到那邊的, 當然不能期望全世界的人跟台灣人一樣善良只能慢慢學會面對自己的寂寞, 自己的害怕, 況且在地球另一邊還有溫暖的朋友和家人在等著我們, 這些委屈.挫折在自己消化後, 重新變成面對人生的強心針, 原來我們也可以這麼堅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