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糾纏並不是科學假說,而是已被實驗驗證的現象,是量子力學中一個核心且真實的現象。量子糾纏描述的是,當兩個或多個粒子相互作用後,即使相隔很遠,它們之間的狀態依然緊密關聯,彼此影響。這種現象已被多次實驗觀察到,特別是在光子和電子的糾纏實驗中,因此在物理學中,量子糾纏已被視為一種真實存在的物理現象。 為什麼量子糾纏還不能成為「定理」? 科學定理通常是一種數學或邏輯上的絕對推論,是在數學領域中的一個絕對真理;而量子糾纏作為一種現象,更多的是被理解為一種「定律」或「原理」。儘管如此,量子糾纏的存在性和應用性已被物理學界普遍接受和利用。 量子糾纏如何在量子電腦中應用? 量子電腦利用量子糾纏來增強計算能力,主要是因為糾纏的量子位元能共享資訊,彼此的狀態相互影響,從而在特定運算上展示出比傳統電腦更強的性能。比如,透過量子位元的疊加和糾纏,可以進行快速的資料處理和並行計算,讓量子電腦能解決某些傳統電腦無法高效解決的問題。 總結來說,量子糾纏已是一種被驗證的物理現象,在科學中受到廣泛認可,並且在量子電腦的發展中找到了應用。這讓量子計算逐步從理論走向實踐,即使其中仍有許多技術難題尚待解決,但它的潛力已非常明確。
量子電腦的發展面臨多項技術挑戰,主要包括: 1. 量子位元的穩定性(相干性):量子位元容易受到環境干擾,導致相干性時間短,影響計算準確性。 2. 量子糾錯技術:由於量子位元的脆弱性,開發有效的糾錯方法以維持計算精度是關鍵。 3. 量子位元的可擴展性:實現大量高品質的量子位元,並確保其間的有效連接與控制,對於構建實用的量子電腦至關重要。 4. 低溫操作需求:許多量子電腦需要在極低溫環境下運行,這對硬體設計和能源效率提出了嚴峻挑戰。 在眾多致力於量子計算的公司中,IBM 展現出領先的潛力。他們自 2016 年起推出 IBM Q Experience,提供雲端量子計算服務,並持續研發更高量子位元的處理器。此外,IBM 與多家企業合作,推動量子技術的應用,顯示其在該領域的深厚實力和長期承諾。然而,量子計算技術仍在快速發展,其他科技巨頭如 Google、Microsoft 和 Intel 也積極投入研發,市場競爭激烈。因此,雖然 IBM 目前處於領先地位,但未來的市場壟斷地位仍存在變數。
IBM:
2023 年 12 月,IBM 發表了名為「蒼鷺」(Heron)的量子處理器,該處理器採用模組化設計,旨在提升量子計算的可擴展性和穩定性。
Google(Alphabet):
2019 年,Google 推出了擁有 53 個量子位元的量子電腦「Sycamore」,並宣稱達成「量子霸權」,即在特定計算任務上超越傳統超級電腦。
Microsoft:
2024 年 4 月,Microsoft 與量子運算新創公司 Quantinuum 合作,成功在具備 56 個量子位元的 H2 量子電腦上建立並糾纏了 12 個邏輯量子位元,這是量子糾錯技術的一項重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