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中在幾年前經過改裝,客廳與餐廳之間的牆壁被打通,讓原本壓縮的空間在視覺上大上許多。
能坐下六人以上的木製餐桌的後方,有著與整座牆面同樣大的開放式書櫃,擺放上百本書都不是問題,但我骨子裡的龜毛加上對空間規劃的執著,總想保持書量在乾淨整齊不過多的程度。
家中成員,就屬我與媽媽最愛買書,而我空間概念的基因,根據推敲是來自有室內設計這項專業的爸爸並非媽媽,說白話一點,媽媽只管買書,不太理會空間夠不夠,喜歡堆疊書籍,家中雜物一旦收進櫃子,拉上拉門看不見就不覺得是問題,於是我默默成為的斷捨離專家,時常打開櫃子一一檢視物品的去留。
丟東西其實挺舒壓的嘛。
妹妹曾在某次我清理櫃子時對媽喊著:「說真的,家裡如果沒有她,會很可怕。」
幾年前的某一天,我發現家中不需要的書籍可以捐到圖書館,雀躍的像是發現新世界,畢竟我家步行五分鐘的地方就有市立圖書館呀!
這不代表我有一個我無限制的書櫃任我擺放了嗎?捐出去之後,若想要再看看那本書就再去借來看(基本上這種事情不會發生)!
最開心的,是我找到方法替買下的書們延續價值。
曾經好奇地跑上圖書館二樓的小說區,找出我捐贈的書,我是一個愛護書籍的人,買書後會書裝上書套也不喜歡看見摺痕,可當我看到捐出去的書被翻得爛爛的,我打從心底收到一股暖意。
「我的書被翻了!」在安靜的書館中,我對比的吶喊。
一本書花下去,可以有兩個人或是以上的人數一起享用就好像是複利。如一個觀影帳號可以多人一起看,也是享有自己以上的附加價值。那不太像是貪小便宜的那種划算省錢,更像是一種「有好東西我們一起分享吧」的基底。
書籍是有階段性的,隨著時間前進,喜歡的內容也會一變再變,在我沒有使用或是不需要的時候,有其他人與我一起共享,這錢花得超值得,價值是雙倍以上。
想想,寫出一部作品也是這樣吧?
一個人去花時間和心思寫出來的作品,可以提供給剛好路過的人觀賞,如一個開放的地球閱覽室,誰剛剛好路過便打個招呼,沒興趣了再洋洋灑灑地離開。
閱畢的人,若離開時能帶著一點點不同於往常意識離開,多棒呀。
若無感也很好,至少知道了對哪些無感。
共享,好暖。
打到這裡,又想整理書捐出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