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同時具備土木工程師和建築師雙重身份的葉瀚林我,經常被問到:「這兩個職業到底有什麼不同?」記得在參與某個台北市新商辦大樓專案時,我親身體會到了這兩個角色的獨特視角——當我戴上建築師的帽子,我在思考如何讓建築立面能夠呼應信義計畫區的現代都會風格,同時又能在寸土寸金的台北創造最大的使用效益;而當我切換到工程師的視角,我則必須確保這棟45層樓高的商辦大樓面對台灣特有的地震帶與季風氣候時,能夠保持足夠的結構安全係數。這兩種思維方式的差異,正是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重點。
工程學vs建築學的本質差異
根據中國工程師學會的定義,工程學著重於運用科學原理來解決實際問題,確保結構安全與系統效能;而建築學,依據中華民國建築師公會的詮釋,則強調在確保基本使用機能的前提下,創造具有文化內涵與美學價值的空間環境。
專業學習內容的差異
以下是兩個領域在大學階段的主要課程配置比較:
土木工程vs建築專業比較表

職業發展路徑
兩個領域的職業發展路徑各有特色:
點圖可放大觀看喔!

台灣土木工程師與建築師職業發展路徑
土木工程:安全與效能的守護者
核心課程內容
土木工程在台灣的教育體系中特別注重:
- 結構學與地震工程:因應台灣地震帶的特殊環境
- 大地工程:處理台灣特有的地質條件
- 營建管理:配合營造業法規與實務
- 水利工程:因應台灣多雨的氣候特性
職業發展與待遇
在台灣,土木工程師的發展方向主要有:
- 公職考試:如台電、台水、營建署等,起薪約4-5萬,年終4.5個月
- 營造公司:如榮工、大陸工程等,起薪3.5-4.5萬
- 工程顧問公司:如中興工程、台灣世曦等,起薪4-5萬
- 考取技師後:可獨立接案或成立事務所,收入依案件量彈性較大
建築設計:空間與美學的創造者
核心課程重點
台灣建築教育特別強調:
- 本土建築與環境調適:因應台灣氣候與文化特性
- 都市設計:解決台灣都市密度高的特殊課題
- 建築法規:熟悉台灣建築相關法規
- 綠建築設計:配合政府綠建築政策
職業發展與待遇
在台灣,建築師的發展途徑包括:
- 建築師事務所:起薪約3.2-4.2萬,具證照後可達6-10萬
- 建設公司:如潤泰、華固等,起薪約4-5萬
- 室內設計公司:起薪約3.5-4.5萬
- 考取建築師後:可獨立接案或開業,收入具彈性
實務案例分析:南港車站
以南港車站的整建工程為例,展現了兩個專業的完美結合:
- 建築設計面:處理新舊站體銜接、人流動線規劃、商業空間配置
- 結構工程面:解決跨越鐵路的大跨度結構、地下室開挖、既有結構補強
未來發展趨勢
根據營建署的統計,未來十年台灣在都更與基礎建設的預算將達兆元規模。從實務經驗來看,這兩個專業正朝向:
- 數位轉型
- 因應政府BIM政策推動
- 智慧建築系統整合需求增加
- 永續導向
- 配合2050淨零排放政策
- 綠建築標章要求提升
- 跨域整合
- 都更案件增加,需要更多跨領域合作
- 大型公共工程的整合需求提升
給未來學子的建議
作為實務工作者,我給想投入這兩個領域的學弟妹以下建議:
- 性向考量:
- 偏好精確計算→選擇土木工程
- 喜歡創意發想→選擇建築設計
- 職涯規劃:
- 重視穩定度→可考慮土木工程
- 追求創作自由→建築設計較合適
- 學習建議:
- 土木工程→著重實習經驗累積
- 建築設計→多參與設計競賽
無論選擇哪條路,保持開放學習的心態才是最重要的。正如我在實務工作中發現,最好的作品往往來自於兩個領域的相互理解與合作。台灣的建築環境正面臨重大轉型,期待更多優秀的人才加入這個充滿挑戰與機會的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