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書本「慢活」的封面上寫著:「『快』與『快活』已經落伍了;我們要開始『慢』與『慢活』」。剎那間,被挑起的不單單是視神經的活絡,而是整個心情的雀躍。閱讀的過程中,字字句句的提醒讓人不自覺地反覆思維著自己的生命,那快與慢之間的論戰也就自然而然地從書本延伸至心靈。
「快還要更快」,很多時候總是會想到所處的年代是如何地講究速度、如何地歌詠忙碌。誠如書中所言,工業革命後彷彿所有的人便不由自主地被逼著踏進了速度的競賽場裡。原以為這場域會隨著時間的遞嬗抑或者科技的進步而漸漸地緩和。卻沒想到隔了好些年後,資訊革命的發生竟然將此一競賽推入了另一波的高峰。讓人驚懼的是,當生命節奏被整個社會環境所強逼著不斷加速的同時,關於心靈的深沈與反思卻漸漸地被忽略與遺忘。那樣的情境,往往造成面對自己的一種陌生與冷漠。於是,短暫的停歇便顯得更加地困難。因為,當生命舞台的背景音樂轉換成舒緩的慢版時,心靈的啟動往往讓人難以承擔,尤其是當生命早已習慣了在快版時意外奏出的脫軌旋律。猶記得,十數年前有首流行歌曲名為「忙與盲」,心裡以為其便極端貼切地道出了快的世界所需付出的代價。只是,少掉了反思,經過了這許多年,或許存在的依舊是歌曲中一開始所描述的「忙、盲、茫」。
回想己身,面對著這時間巨輪的壓迫,總是被教導著該去習慣或者說該去適應生命中許許多多的無可奈何。只是潛藏於心底的叛逆,會想去釐清所謂應然的意義,會想去找出生命被強迫著單一化後的出路。於是,當「慢」開始被稱頌時,內心的雀躍其實是不可言喻的。因為,衷心期待著這可能開啟的另一波革命浪潮。而革命的要素或許只需先從簡單地要求人們停下來仔細思考開始。相信那樣的過程,便足以喚醒對於存在意義的追尋,而不再掉入反覆盲動的情境裡。要不起碼得以喚醒對於速度著迷背後的思維,以及省思關於快的一種信仰。
如同書裡所提到的,隨著醫療的改變,生命的延長不再是痴人說夢。可是即便人們增加了生命的長度卻對生活的步調絲毫沒有任何的舒緩效果,而仍然落入了分秒必爭的速度競賽裡。喜歡書裡面所引用的關於龜兔賽跑的故事,為何沒人想過比賽的終了還是烏龜贏了。也許當去思索著故事的意涵時,能夠慢慢地釐清,當生命的節奏愈來愈快時,反而少掉了反思與調整的可能,於是乎,關於時間便只是在茫然裡不斷地揮霍,卻又不斷地渴求。「慢」的必要性或許在於讓生命得以在舒緩的過程中擴展了其他的可能,甚至拉開了另一個面像的思維。只是對大多數來說,這樣的說法,讓人質疑更讓人卻步。然而,書中所列舉的團體以及其所奉行的「慢」的哲學,卻解開了原所緊縮的鎖鍊,甚而戳破了原所相信的必然。
從工作、休閒、醫療、飲食、性愛甚至到關於下一代的教導,作者用心地訪視不同社群在力行「慢的生命哲學」後所產生的變化。讓人訝然的是,其所論述的主軸不單在於原所以為的關於「慢」所具足的深刻、感動與反省。甚而在效率、產能與多變上也多有著墨。這原該是「快」所具備的極端優勢,卻竟然在「慢」的族群裡看見了成效。那樣的呈現,或許讓人更願意揭開「快」的面紗,並試著釐清「現實」與「原所信仰的必然」兩者間的誤差。
當嘗試著反思關於「快還要更快」這樣的信仰背後所隱含的真實面時,不妨想想,許多時候,我們總渴望能爭取更多的時間,也期待著能夠經驗更多的事物,只是那背後該有的應是深刻體驗所衍生的心靈悸動。畢竟,生命中曾有的感動往往讓人不自覺地渴望再次經歷。可是,因著速度與效率的迷思,我們反而唾棄了深刻所需具備的緩慢與放下,剩下的不再是感動莫名的高峰經驗,而是關於表象的膚淺與淡然。
既然如此,那麼為何還要執著於表象的淺薄、執著於經驗的多樣,其究竟含藏著什麼樣的功用與意義或許便是此一論述的重要樞紐之一。於是進一步剖析來看,表象所衍生的意義的缺如,雖然對於己身來說不太具有任何價值,但是其卻足以成為對人炫耀的言說。尤其是在這標榜快速的時代裡,人們在乎的僅是有無之間的分野,而關乎意義的價值則無暇過問。是故,表象彷彿成就了快速時代所恰巧渴望的華麗。畢竟除了自己,沒人在乎華麗背後的內涵。倘若在這當下,對於自己的態度存在著輕蔑與不在乎的話,那麼不斷追求表象便理所當然地成了生命的主軸。只因,一個看不到自己的人,其所衍生的不安往往造成了難以忍受的空虛與茫然。於是只得藉由不斷渴望旁人眼光的過程裡填補心靈的空缺。悲哀的是,那樣的外求即便再努力卻永遠無法填滿內心的坑洞,反而不自覺地陷入更深的空虛。或許誠如前述,是該要停下來好好想一想,甚至問問自己,究竟在乎的是什麼,虛假的華麗抑或是心靈底層所渴望的滿足。若為後者,那麼也許需得瞭解到,所謂的滿足,是看到自己後才真正浮現出意義吧!
當願意去嘗試關於生命步調的調整時,或許便是一個機會去拓展生命的可能。喜歡書中所談及的「慢活」不是一種單純地歌詠「慢」的生命哲學,只是希望在原所存在的「快活」裡加入新的元素,讓生命得以開啟另一扇窗。讓快與慢重新找到生命的定位,而非執著於「凡事皆快」的思維。於是,當慢活被接受或者嘗試之後,生命的變化便在於看見了快慢交替的可能。試想,當卸下了快慢之間的必然性,也許得以活出不同的生命型態,對於生命節奏的掌控與體悟也更能臻於自在,甚而在自己與他人之間的觀照中也能找到適切的平衡點。在那樣的情境下,學會的便像是許多管理學所侃侃而談的如何當時間的主人而不是時間的奴隸。
是啊!當時間的主人,享受快的速度感同時體會慢的深沈性,而非在慢的世界裡催促自己,在快的世界裡埋怨自己。雖然從被動轉為主動或許還有好長一段路要走,至少在閱讀之後,得以提醒自己在快的生活裡,開始加入些「意外」的「慢」的事件與感受。相信其會自然而然地找回關於慢的渴望,也期許那樣的意外最終會變成常態。
最末想提及書中一開始所談到的一個觀點,因為閱讀的當下,那關於現實的平鋪論述卻足以讓人冷汗直流,心中不由得想著這社會究竟怎麼了,而自己又做了些什麼。閱讀之後回想著,也許就因書中的這個例子,開啟了反省的契機,於是乎節錄於後:
孩子也許正是加速過度下最大的犧牲品。他們以前所未見的速度成長。現在有許多小孩和父母一樣忙碌,每天課後補習、學鋼琴、踢足球,行程滿檔。最近一篇漫畫說得再清楚不過了:有兩個小女孩站在校車站牌前,手上各捧著一本行事曆。其中一人對另一人說:「好吧,我把芭蕾課往後延一小時,體操課另外排時間,然後取消鋼琴課……你把小提琴課調到禮拜四,在翹掉足球練習……那麼十六號星期三下午三點十五分到三點四十五分,我們就可以一起玩了。」
反覆讀著,心裡不禁戰慄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