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敗學》讀後感

更新 發佈閱讀 14 分鐘
raw-image

社群媒體的快速發展,使得比較與評價幾乎無處不在,可是偏偏整個社會卻又瀰漫著種種關於成功的歌頌與讚揚。這一切都使得面對失敗成了讓人不安與焦躁的來源,而那樣的心境也使得抗拒與逃避,彷彿都成了不得不的因應手段與方法。然而,真的是如此嗎?《失敗學》的作者伊莉莎白.德依(Elizabeth Day)在經營Podcast的過程中,邀請不同的人來分享自己的失敗經驗。那種種的心得與想法,促使她將其統整而出版,希望藉此讓更多人可以坦然地面對失敗,甚至藉由失敗而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自己。

書裡很精彩地分享面對失敗的七大法則,首先第一個法則就是「失敗就只是失敗而已」。乍看之下,那看似簡單的描述,卻蘊藏著極為關鍵的心態。那就是坦然面對失敗的發生,並且願意承認失敗的事實。書中提及,很多時候我們感到不快樂往往肇因於我們正在對抗事實,甚至嘗試去逃避或否認事實。所以若要緩解或者改變情緒,關鍵就落在我們怎麼調整心態,使得我們能夠如實地接受事情本然的樣貌。也許為了讓讀者更深刻地體會到此以環節的重要,作者直接以氧氣來譬喻失敗,也就是失敗像氧氣一樣無處不在。當我們都能理所當然地接納氧氣是生命生存的必要,那麼我們是否也可以試著理解與認同,失敗也是人生必經的歷程。

每個人都會失敗,在我們生命中的各個階段也都會遭遇失敗,如果我們能夠清楚地明白與接納這一個事實,那麼我們就更能夠坦然以對。失敗發生,那就僅僅是一個事實的發生。這裡頭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環節,那就是每一個失敗的經驗都是非常個人的經驗。也就是說,失敗絕非是別人來界定與評論。所以面對失敗時,區分失敗的事實與別人對它的論斷,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每個人都會因為自己的成長背景、生命歷程而帶著主觀的認定,甚至還會夾帶複雜的情緒。這些都不當也不該,拿來當成衡量自己生活的尺度。

顯而易見地把對失敗的感受與別人對它的評價分開來看,其實是非常不容易的,然而那卻是學習的標的之一。試著將任何感受加諸於失敗之前,先思考失敗的事實。也就是試著放下批判與恐懼的心態,客觀地看待失敗的發生。這也再次呼應當受到別人評價的影響,我們的感覺就容易扭曲,我們憂懼別人如何看待我們,我們對自己感到失望。尤有甚者,我們驚恐著接續的發展,我們承接著他人的嘲笑與批判,甚至轉而內化為對於己身的評價與苛責。這些負面的感受,不僅讓我們丟失客觀的角度,也容易給我們錯誤的建議,進而做出錯誤的判斷,導致失敗的再次發生。

而這一切都會讓我們更加恐懼失敗,也更加難以面對失敗。所以若能單純地將失敗視為一種事實。先放下或者先試著緩解,那過程所拉扯出過往生命經驗所帶來的種種情緒與反應,那是關鍵的第一步。畢竟,那些所謂自動的反射性反應,未必適用當下的情況。若能如此,也就更能回到失敗只是一種事實的理解,並且也更能夠認同,失敗其實提供我們學習與成長的契機。因為犯了錯,才能找出問題的癥結點,然後試著解決問題。也就是如同書中所言,失敗就只是失敗,當我們能夠看清這一點,失敗就會是很管用的除錯機制。

第二個法則是「你不等於你的想法」,這個法則當可視為承接第一個法則之後,如何能夠讓自己放下種種情緒的關鍵之一。誠如上述,負面的想法往往容易扭曲事實,而這裡頭常常含括著悲傷、恐懼、難過,還有不符合時宜的防衛機轉。很多時候那些自動化的反應,一時間難以避免,然而能否試著去區辨想法跟人是可以分開的。沒有這些想法,我們依然可以安然存在。那樣的切分,當會帶來極大的衝擊與反思。

由此,我們可以回過頭檢視存在於心中的許多想當然爾的想法,比如說得要把每件事情都做好,不可以犯錯,那麼就不會惹人厭。如果沒有人不喜歡我,我也就不會不喜歡自己。甚至深信著,要把事情做好才有機會贏得存在的意義與價值。然而如同書中所提及的,各種理智上的條件設定,往往都只是我們對於內在匱乏的一種外在反應。我們能否嘗試去理解,就算我們不再追求任何外在的成就,依然可以自在地存在著。

也就是我們成長歷程,或者我們所受到環境的影響,使得我們認定成功的外部指標很重要。然而,當我們能夠拆解對於自我的外在觀點,也就是作者所言及的外在世界投射在我們身上的要求和期待,那麼我們當能夠去觀視與感受剩下的我。那是與種種不斷興起的念頭切分開來的我,那是內在的自我。更重要的是,那就是本心具足,無須向外而求的我。也就是很多時候負面情緒的發生往往只是瞬間,然而我們並不等於我們內在的負面情緒。我們可以在稍稍緩解之後,質疑它們的真實性,接著當能慢慢地調整與改變我們對待自己的方式。回到自己、感受自己、成為自己。

第三個法則是「二十幾歲時的失敗會讓你往後的路走得更穩」,書中特別提及二十幾歲剛好是從學生身分踏入現實世界的第一步。這過程中迥異於學校環境的單純,以及種種既有的評量,很多時候往往更容易感到迷惘。甚至總會覺得別人的表現都比自己來得更好,那種種的質疑,加上生命正跨入另一階段原所具有的期待與展望,使得失敗的感受更加強烈也更加難熬,不僅如此,在那之後更容易感到徬徨失措。然而,那原以為只有自己經歷的失敗與困頓,實際上卻非如此。也就是說,大多數人都有類似的經驗,而也許不過就是人生得要去經歷的過程。誠如書中所提及的,那是獨一無二的時光,而在這樣的時刻裡,也許最大的成就就是能夠撐過去。

作者舉出參與節目的許多實例中,覺得自己二十幾歲很失敗的人,卻也常常在跨越那一段生命經驗之後,回過頭笑談人生的過往。那關鍵正是在於在那轉折的過程中,人們也是在那顛顛簸簸的狀態裡,漸漸地學習到人生的許多可貴的經驗和教訓。失敗會讓你往後的路走得更穩,那或許沒有成功的光環,甚至夾雜著對於失敗的種種質疑,但那乍看之下不起眼的過程,卻常常是接續人生中不可或缺的養分。

第四個法則是聚焦於關係,書中提及「分手不是悲劇或世界末日」。關係的結束,往往容易衍生許多的質疑,懷疑自己當初的判斷力、懷疑自己不好,甚至開始質疑自己的每件事,進而全面地否定自己。然而一個長久關係的維持,往往得要仰賴彼此都能夠持續在關係中成長,並且給彼此進步的空間。有些時候,因為步調的不一致,因為彼此之間所遭逢的課題不同,使得關係開始有些變化。那卻不該草率地將其視為失敗。

書中帶入一個很棒的論述,也就是每個人來到彼此的生命中都是有原因的。在那交流與互動的過程中,也許帶著一些課題與目的。當這些任務達成了,也意味著時機到來,這時候有些人會選擇繼續往前走,而也有可能是你決定要結束這一篇章,往下一個目的前進。從這樣的觀點來看,一段關係的結束,並非就代表失敗,甚至有時候正是因為結束,而給予彼此跨入下一段路程的可能。從這樣的觀點來看,結束反倒意味著成功,因為已經達到既有的目的,而當朝著下一個目標前進。

若能採納這樣的說法,那麼當能接納,分手其實可以讓我們快速地看清自己,在那爭執、拉扯的過程中,情緒往往很容易主導一切。然而當關係結束之時,反倒多了一些明晰,讓人們看清在這過程中的自己。不僅如此,甚至奠基於這樣的照見與反省,然後可以決定自己要如何做出接續的選擇,人生的道路要怎麼繼續走下去。因為透過關係的變化,當可以反思自己的欲望、自己是誰,喜歡什麼,想要什麼。

第五個法則是「失敗是資料收集的過程」,前述曾經反覆提醒,面臨失敗與危機,當儘可能排除恐懼、放下自我,那麼就可以如實地看待失敗。重要的是,若能如此當能夠理解失敗無法定義我們,進而懂得失敗只是我們缺少的一塊知識拼圖,可以讓我們更趨近於想要的自己。其實從第一個原則開始,都不斷強調,失敗學最重要也最基本的一個認知就是,我們必須擺脫內心深處長久以來對失敗的負面觀感。

失敗不是不好的事情,它就是會發生,我們如何看待,影響我們對失敗的反應,更影響了我們的感受。同樣地我們的感受又會影響我們對失敗的看法,那可以形成一種惡性循環。但是我們也可以終止那樣的循環,甚至轉變成失敗不是不好的事,那只是一個事實的發生,那只是一個過渡,重要的是透過失敗,讓我們去看清哪些部分是行不通的,而那樣的看見可以讓接續的路程更為順暢。也因此,失敗可以視為資料收集的過程,更因為收集資料的必要,所以作者提醒著,在某些脈絡之下,失敗不該是想要去避免的歷程,反而當是要去積極嘗試與經歷,如同書中所引用的句子:「願意去嘗試行不通的事,是一種自在與自由。」也透過那樣的過程學習成長與蛻變,一步一步地成為自己所想要的自己。

第六個法則非常值得玩味,其提及「沒有『未來的你』這回事」。這一部分主要強調不論是做計畫,還是想像、勾勒未來的樣貌,往往容易陷在讓自己失望與感到失敗的沮喪之中。這裡頭藏著一個觀點在於,我們的社會文化總是在不經意中標榜著不可能達成的完美,甚至會學習用謊言包裝自己的貪念。也就是告訴自己所謂的野心與抱負,就是要去追求尚未得到的東西。如同書中所提醒的,「我們必須不斷追求完美的自己」,這個謊言已經深入人心,遂而鮮少去質疑與反思,反而許多的想望都立基在這樣的想法之上。

尤其是歲末年終的批判,更往往成為許多人檢討與展望的關鍵時刻。然而,作者卻點出倘若這過程中,不當地去攻訐自己,那麼心中自我厭惡的野獸也會被放大,進而衝破柵欄。與此同時,人們往往會藉此而許下新年新願望,那乍看之下的期許與計畫,卻可能是藉由充滿羞愧的時刻,透過激情而生的結果。接續的時日,當情緒慢慢褪去,重新去看待當時的承諾,彷彿又是另一波自我批判、質疑甚或是否定的開展。

其實作者並非反對計畫,而是相較於幻想未來自己的樣貌,何不更專注於眼前的自己。更重要的是,倘若「未來的自己」和「真正的自己」並沒有太多的關連,而只是外在所形塑的「應該」,那就更當避免,因為那根本不符合真實自我的需求。也就是說,沒有「未來的你」的觀點,並非不要思考未來,而是提醒著對於未來的想像當更務實地根植於現在。千萬不要以未來作為編織與想像快樂的可能,結果忘了現在的自己真正想要什麼。結果甚至讓自己因為那樣的想像與勾勒,而陷入無止盡的焦慮與不安。

總的來說,人們總是想要藉由計畫讓自己安心,然而很多時候計畫卻往往帶來挫折與質疑,因為實踐的過程發現自己沒辦法如同當初所預期的美好。所以作者提醒著,與其如此,何不聚焦於現在的我,試著讓自己有餘裕隨著自己內心升起的熱情和本能行事,而不要侷限在什麼時候要達成什麼目標的時間軌道上。當然,如果當下的自己可以積極為未來的目標採取行動,那麼計畫也非沒有意義。還有不要忘了計畫往往難以應付無法預期的狀況,所以要保持開放的心態,隨時滾動調整。最重要的是,倘若未來的你總是被拿來折磨現在的你,或者逃避現在的你,那麼不妨先告訴自己,沒有未來的你這回事。

第七個法則也是最後一個法則是「接受自己的脆弱才能變得堅強」。作者提醒著失敗與承認失敗的勇氣兩者結合起來,能夠滋養心理的韌性。而且,心理的力量就跟身體的力量一樣,你越常鍛鍊它,它就會越強大。書中言及如果我們對於失敗感到羞愧,或者因自己犯下的錯誤而陷入自我否定,那麼真正的解方就是把這樣的感受與過程說出來。一旦願意承認自己的弱點,而且述說出來,那麼這就不再是害怕與逃避的對象。當越害怕、越逃避,往往就會越無法擺脫其在心頭所形成的的箝制。所以唯有接受自己的脆弱,才能變得更堅強;說出自己的脆弱,才能擺脫羞恥感。

不僅如此,若能夠有足夠的勇氣分享自己的創傷,那是一種慈悲之舉。因為這樣的行為可以讓其他人知道,他們並不孤單。也就是說,分享失敗的過程等於是重新看待失敗,而且我們將不再因失敗而孤立,反而透過失敗而串起更多的連結。誠如作者所言,在面對失敗的過程中,其所學習到最珍貴的是:當選擇誠實面對自己的脆弱,往往可以創造與他人最有意義的連結,以及我們自身最強大的力量。也就是說,除了與他人連結之外,承認失敗,也是力量的展現。面對失敗、處理失敗,在這過程中我們學習以真誠與開放的態度從失敗中學習,我們選擇誠實地做自己,我們學習也愛惜自己的不完美。更在那樣的過程中,我們變得更為自在、更為勇敢,更有力量,更能做自己,當然也更能與他人有所連結。

書中最末言及失敗教會我們的成功之道,而什麼是成功,書中言及最有意義的成功是理解與認識自己。因為失敗,讓我們試著重新去檢視關於成功的意涵。誠如前述,我們總是被社會所傳遞的關於成功的謊言所洗腦,尤其是那關於完美的追求,讓我們在不經意中否定自己,甚至形塑自我懷疑的反射迴路。當我們試著調整那樣的想法,將失敗視為一個客觀的事實,將失敗視為更接近自己的跳板,那麼失敗的經驗,反而能夠幫助我們褪去總覺得自己不夠好的外衣。因為我們本就不完美,重要的不是完美與否的課題,而是我們是否更能夠認識自己、貼近自己,進而成為自己。當我們能夠更真實與無畏的做自己,就能夠更真誠與開放地面對他人。如此一來,也就更能創造出堅實而深刻的情感連結,這就是失敗帶來的療癒力。

最末,面對失敗,不妨試著告訴自己,每一次失敗,都是一次生命系統的升級,也都是一個更進一步成為自己的歷程。我們無須完美,也無須證明自己,我們只需瞭解自己,做自己,一步步地成為自己所喜愛的自己。



延伸閱讀

關於化蛹成蝶這一系列文章的介紹與總覽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心理師的海洋之心
77會員
200內容數
書寫的內容,原則上仍以書籍、電影、旅行、攝影、心理為主軸,而因為己身為心理師,所以往往在思考的面向上會從心理學的角度切入,期待能夠提供一個不一樣的感受與反思。
2025/01/30
每隔一段時間嚴長壽就會根據世界局勢的變化,書寫他的想法與見解,這裡頭是一份關心,更是一份期待。對於這塊土地以及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這樣的書寫,每每如同醍醐灌頂,讓人儆醒。可是另一方面讓人感到無奈的是,即便多年來,這樣的提醒,總是一針見血,卻未必造成執政者、乃至社會的改變。
Thumbnail
2025/01/30
每隔一段時間嚴長壽就會根據世界局勢的變化,書寫他的想法與見解,這裡頭是一份關心,更是一份期待。對於這塊土地以及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這樣的書寫,每每如同醍醐灌頂,讓人儆醒。可是另一方面讓人感到無奈的是,即便多年來,這樣的提醒,總是一針見血,卻未必造成執政者、乃至社會的改變。
Thumbnail
2024/11/16
看著書本「慢活」的封面上寫著:「『快』與『快活』已經落伍了;我們要開始『慢』與『慢活』」。剎那間,被挑起的不單單是視神經的活絡,而是整個心情的雀躍。閱讀的過程中,字字句句的提醒讓人不自覺地反覆思維著自己的生命,那快與慢之間的論戰也就自然而然地從書本延伸至心靈。
Thumbnail
2024/11/16
看著書本「慢活」的封面上寫著:「『快』與『快活』已經落伍了;我們要開始『慢』與『慢活』」。剎那間,被挑起的不單單是視神經的活絡,而是整個心情的雀躍。閱讀的過程中,字字句句的提醒讓人不自覺地反覆思維著自己的生命,那快與慢之間的論戰也就自然而然地從書本延伸至心靈。
Thumbnail
2024/10/01
人生,當跨越四十歲的門檻之後,也許有人視為「老化」的開始,然則作者卻以「陳年」的概念取而代之。意念的轉化,精彩地刻畫出這本書的內涵。也許每個人對於人生都有不同的觀感,就看站在什麼樣的立場。四十歲,可以是顛峰之後的下坡路段,也可以是轉折之後的另一段上坡。
Thumbnail
2024/10/01
人生,當跨越四十歲的門檻之後,也許有人視為「老化」的開始,然則作者卻以「陳年」的概念取而代之。意念的轉化,精彩地刻畫出這本書的內涵。也許每個人對於人生都有不同的觀感,就看站在什麼樣的立場。四十歲,可以是顛峰之後的下坡路段,也可以是轉折之後的另一段上坡。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透過蝦皮分潤計畫,輕鬆賺取零用金!本文分享5-6月實測心得,包含數據流程、實際收入、平臺優點及注意事項,並推薦高分潤商品,教你如何運用空閒時間創造被動收入。
Thumbnail
透過蝦皮分潤計畫,輕鬆賺取零用金!本文分享5-6月實測心得,包含數據流程、實際收入、平臺優點及注意事項,並推薦高分潤商品,教你如何運用空閒時間創造被動收入。
Thumbnail
單身的人有些會養寵物,而我養植物。畢竟寵物離世會傷心,植物沒養好再接再厲就好了~(笑)
Thumbnail
單身的人有些會養寵物,而我養植物。畢竟寵物離世會傷心,植物沒養好再接再厲就好了~(笑)
Thumbnail
不知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衛生紙只剩最後一包、洗衣精倒不出來,或電池突然沒電。這次一次補貨,從電池、衛生紙到洗衣精,還順便分享使用心得。更棒的是,搭配蝦皮分潤計畫,愛用品不僅自己用得安心,分享給朋友還能賺回饋。立即使用推薦碼 X5Q344E,輕鬆上手,隨時隨地賺取分潤!
Thumbnail
不知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衛生紙只剩最後一包、洗衣精倒不出來,或電池突然沒電。這次一次補貨,從電池、衛生紙到洗衣精,還順便分享使用心得。更棒的是,搭配蝦皮分潤計畫,愛用品不僅自己用得安心,分享給朋友還能賺回饋。立即使用推薦碼 X5Q344E,輕鬆上手,隨時隨地賺取分潤!
Thumbnail
身為一個典型的社畜,上班時間被會議、進度、KPI 塞得滿滿,下班後只想要找一個能夠安靜喘口氣的小角落。對我來說,畫畫就是那個屬於自己的小樹洞。無論是胡亂塗鴉,還是慢慢描繪喜歡的插畫人物,那個專注在筆觸和色彩的過程,就像在幫心靈按摩一樣,讓緊繃的神經慢慢鬆開。
Thumbnail
身為一個典型的社畜,上班時間被會議、進度、KPI 塞得滿滿,下班後只想要找一個能夠安靜喘口氣的小角落。對我來說,畫畫就是那個屬於自己的小樹洞。無論是胡亂塗鴉,還是慢慢描繪喜歡的插畫人物,那個專注在筆觸和色彩的過程,就像在幫心靈按摩一樣,讓緊繃的神經慢慢鬆開。
Thumbnail
跌倒,才懂得站起來的力量 每個人在人生旅途中,或多或少都曾經歷過失敗。那是一種令人沮喪的感覺,彷彿努力都付諸流水,夢想變得遙不可及。然而,正是那些一次次的跌倒,才讓我們學會如何堅強,如何重新站起來。失敗,並不是終點,而是一個過程,一道讓人成長的必經之路。 人們常說:「失敗乃成功之母。」這句話雖然
Thumbnail
跌倒,才懂得站起來的力量 每個人在人生旅途中,或多或少都曾經歷過失敗。那是一種令人沮喪的感覺,彷彿努力都付諸流水,夢想變得遙不可及。然而,正是那些一次次的跌倒,才讓我們學會如何堅強,如何重新站起來。失敗,並不是終點,而是一個過程,一道讓人成長的必經之路。 人們常說:「失敗乃成功之母。」這句話雖然
Thumbnail
人生充滿挑戰與機遇,我們無法掌控所有結果,但努力嘗試與釋懷的過程,才能讓生活變得豐富且有意義。本文探討努力、失敗與釋懷的重要性,鼓勵讀者珍惜過程,從挫折中學習成長。
Thumbnail
人生充滿挑戰與機遇,我們無法掌控所有結果,但努力嘗試與釋懷的過程,才能讓生活變得豐富且有意義。本文探討努力、失敗與釋懷的重要性,鼓勵讀者珍惜過程,從挫折中學習成長。
Thumbnail
👉失敗無法全然定義你是誰,也不會抹去你所有的努力與價值。它是一個過程、一次結果,而不是終點。人生的智慧在於學會擁抱失敗,懂得順勢而為,你就能從不同的角度,發掘出更多的美好。
Thumbnail
👉失敗無法全然定義你是誰,也不會抹去你所有的努力與價值。它是一個過程、一次結果,而不是終點。人生的智慧在於學會擁抱失敗,懂得順勢而為,你就能從不同的角度,發掘出更多的美好。
Thumbnail
挫折與失敗是無可避免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總是期待著一帆風順,希望每一步都能完美無缺。然而,現實往往不如人意,挫折與失敗卻是我們無可避免要面對的課題。但是,這些看似令人沮喪的經歷,實際上正是鋪就我們通往成功的重要基石。 每一次跌倒都是學習的過程 還記得我們學步的時候,哪個孩子不是跌跌撞
Thumbnail
挫折與失敗是無可避免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總是期待著一帆風順,希望每一步都能完美無缺。然而,現實往往不如人意,挫折與失敗卻是我們無可避免要面對的課題。但是,這些看似令人沮喪的經歷,實際上正是鋪就我們通往成功的重要基石。 每一次跌倒都是學習的過程 還記得我們學步的時候,哪個孩子不是跌跌撞
Thumbnail
      生活中不可能一帆風順,遇到失敗與挫折是在所難免的,如果我們總是對失敗耿耿於懷,那我們就永遠無法向前走,過去就讓它過去,好好的思考未來要如何走。
Thumbnail
      生活中不可能一帆風順,遇到失敗與挫折是在所難免的,如果我們總是對失敗耿耿於懷,那我們就永遠無法向前走,過去就讓它過去,好好的思考未來要如何走。
Thumbnail
失敗並不是一個終點 在人生的道路上,失敗似乎總是伴隨著挫折、痛苦和失落感。無論是在學業、工作、感情,還是個人目標的追求中,我們都無法避免失敗的來臨。很多人對失敗感到恐懼,害怕面對失敗後的責難、失望與孤立。然而,若我們能換個角度看待,失敗並不是一個終點,而是成長過程中的必經之路,它承載著寶貴的經驗與
Thumbnail
失敗並不是一個終點 在人生的道路上,失敗似乎總是伴隨著挫折、痛苦和失落感。無論是在學業、工作、感情,還是個人目標的追求中,我們都無法避免失敗的來臨。很多人對失敗感到恐懼,害怕面對失敗後的責難、失望與孤立。然而,若我們能換個角度看待,失敗並不是一個終點,而是成長過程中的必經之路,它承載著寶貴的經驗與
Thumbnail
#認清助長恐懼的信念 ​ 以上六種成功的迷失 ​ 有哪些讓你點頭認同,覺得蠻有道理的呢? ​ 作者分享希望能覺察到我們想要成功的感覺 ​ 是建立在恐懼/害怕而迷失在這些成功的信念 ​ 又或是能 #跳脫信念,跟 #恐懼直球對決 ​ #是狀態 而非『我』 ​ 『成功』=我 / 『失敗』=我 ​ 我『
Thumbnail
#認清助長恐懼的信念 ​ 以上六種成功的迷失 ​ 有哪些讓你點頭認同,覺得蠻有道理的呢? ​ 作者分享希望能覺察到我們想要成功的感覺 ​ 是建立在恐懼/害怕而迷失在這些成功的信念 ​ 又或是能 #跳脫信念,跟 #恐懼直球對決 ​ #是狀態 而非『我』 ​ 『成功』=我 / 『失敗』=我 ​ 我『
Thumbnail
很多人有一種迷思, 覺得落敗、犯錯很糟糕, 一定要一路獲勝、從不失誤, 才是成功人士的典範。 但是事實上, "不完美"才是人生的真實模樣。 遭遇挫敗是生活常態, 發生錯誤是日常基本。 真正會影響你最終實現成功的關鍵, 不是你現在的不足和犯下的錯誤, 而是你用什麼心態看待他
Thumbnail
很多人有一種迷思, 覺得落敗、犯錯很糟糕, 一定要一路獲勝、從不失誤, 才是成功人士的典範。 但是事實上, "不完美"才是人生的真實模樣。 遭遇挫敗是生活常態, 發生錯誤是日常基本。 真正會影響你最終實現成功的關鍵, 不是你現在的不足和犯下的錯誤, 而是你用什麼心態看待他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