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瑪星是位於高雄市鼓山區的一個地名。原本是海域,日治時期時,於高雄建立港口,為了疏濬航道,挖掘淤泥,並將其用於填海造陸而形成新生地。因為當地有兩條濱海鐵路通往商港、漁港和漁市場,日語稱為「濱線」(はません),はません的發音類似臺語之Ha-ma-sing因而得名「哈瑪星」。
哈瑪星填海造陸後,高雄港口帶來了大量的貨物進出,刺激了相關產業如海運、倉儲,報關,銀行的發展,提供了多元化的就業選擇,吸引了許多外來人口來哈瑪星工作定居。
日本人在哈瑪星實施自來水,電力等基礎建設,開通棋盤式街道,為因應高雄港南向發展,特於哈瑪星新建”高雄港車站”,並推廣日式的生活方式,如舉辦浜線祭 (浜線祭り)等活動,使得這裡融合了多元的社會文化。
隨著人口的增加和經濟活動的繁榮,哈瑪星的商業活動日益興盛,商店、餐館等服務業應運而生,為當時高雄最早的現代化繁榮地區,是高雄政經中心 ,許多日式建築至今仍散落在街頭巷尾,如下
哈瑪星貿易商大樓,曾是高雄進口商公會辦公大樓。前身為日本時期高雄驛站周邊的高級旅館「春田館」,當時許多運輸貿易商人在此下榻。
2018年重新修繕啟用,外觀樸素,構造雄偉,頗具特色。
舊三和銀行是一棟巴洛克風格的建築,曾是高雄重要的金融機構。今天華麗轉身為「新濱・駅前」浪漫金庫咖啡廳 。
原愛國婦人會館是日治時期婦女學習和社交的場所。
高雄武德殿興建於1924年,建築風格融合了傳統日式建築與西洋元素,呈現出獨特的和洋折衷樣貌。簷下前有三支為一組的立柱,後有一支柱與兩支附壁柱為一組之立柱,四組立柱左右對稱,形態接近古羅馬柱式中簡約樸素; 當時,提供警察及學子修練柔道、劍道的場所。牆柱上更飾有箭形及靶形浮雕,彰顯其武道精神。其屋頂採用中國古建築之單檐歇山頂樣式,日本稱為「入母屋」形式,正面入口為「唐破風」(からはふ)玄関
從壽山山腰湧出的山泉水,流經登山街60巷到港岸邊,清時期,為商船取得淡水的地方,取名打水灣。1923年日本皇太子裕仁,曾登上古道俯瞰港灣美景,1925年,在登山街60巷古道東側闢建2處平台,興建高雄築港出張所官舍。二戰結束後,轉作為高雄港務局的官舍。數年後,來自大陸的軍眷及外來移民陸續遷入,在此山坡地上搭建房舍,形成山城聚落。
日軍在壽山成立高雄要塞司令部,1944年美軍開始密集轟炸高雄港,造成港內大量沉船, 要塞損害嚴重。1945年日軍獲得情報,美軍計畫從高雄登陸,因此日軍展開大量建造機槍堡。除了在登山街60巷古道,建造機槍堡外,於壽山國小、萬壽路、旗後山、左營龜山等地也可找到日軍建置的機槍堡。
臺灣光復後,經濟欣欣向榮,哈瑪星信眾安居樂業之餘,感念神佛庇佑恩澤,於1949年(民國38年)集會商議建廟事宜,以安奉諸神佛,嗣後,經『南鯤鯓代天府』吳府千歲起駕指示,擇地建廟,並命名為『高雄代天宮』,是哈瑪星居民的信仰中心,也是南鼓山的宗教文化聖地。
廟前爐鼎單腳在前向外,後兩腳水平並立
門前石獅兩旁左右安置,威嚇鎮煞保平安
庭前陽光耀眼直照射,恰似佛光照滿門
爐中香火迷漫裊裊升,神燈光芒相呼應
自從現行高雄車站新設後,哈瑪星逐漸沒落,近年來朝向觀光休閒方向發展。境內的鼓山漁港,漁業功能已不在,藉由緊鄰壽山自然公園、西子灣、旗津等風景區,已經轉型發展成為觀光休閒漁港,新改建的鼓山漁市場,及在其旁的鼓山輪渡站,假日總是吸引許多遊客至此觀光,並可撘乘渡輪至對岸的旗津海岸。
觀看載滿遊客的渡輪,往返旗津,定期來回,我在漁港河渠旁,一艘作業漁船慢慢駛過,尾隨濺起的白色波浪,劃破午後寧靜的漁港河渠。
---by lin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