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ica #ISTP #內向 #實感 #思考 #感知
十年前:#學成歸來 #滿腔熱血 #博士
十年後:#休眠火山 #副教授 #人和的重要性
「沒有想從工作得到什麼,覺得目前自己就是座休眠的火山」
配合國家的義務教育政策,以及大學越來越高的入取率,「大學」逐漸成為人們學生時代和成長過程的共同經歷&回憶。那麼在這個階段扮演重要角色的「老師/教授」,他們又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工作及職涯發展呢?
本篇為拿到美國博士學位畢業歸國後,從助理教授一路磨練成為副教授的 Monica 的經驗分享。
「基本上老師(教授)的工作就是教學、行政跟研究。」
Monica 表示一流學校「研究」的比重會比較高,但由於現在少子化的關係,教學跟行政的要求都越來越高,比重上也越來越重,而且會被要求做很多創新教學,以提升對學生的服務品質。
除了對老師的要求提升,他提到任教的學校現在也會跟在地的產業領頭羊合作,打造領先的產學規劃,讓學校可以好好發展。不管在產學合作跟學術研究都有在努力,在對學生態度上也都很認真,但看學生論壇 (Dcard, PTT) 大家心中對學校的印象並沒有明顯的改觀,Monica 感慨
「可能要改變既定印象真的很難... 」
不過他也說到自己任教的學校,目前學生人數的變化並沒有因為少子化而有明顯的減少。「可能時間還未到?(笑)」(靡小編OS: 也可能是另一種變相的對學校的肯定~)
「現在就算不工作也不怎樣,但因為沒想到不工作要幹嘛,所以就加減做吧!」
有點無奈的話語從 Monica 口中說出,就算訪談時內心對工作的態度是比較消極的,但仍不影響他授課的品質及被學生喜愛的程度,每年學生給的課程回饋都是五星好評!(靡小編OS: 就算心累也還是要把事情做好的氣魄&堅持!)
▲其實對於「老師」一直有種「目標明確、正向積極」的刻板印象,畢竟是帶領他人、做為表率的身分。但在現代,論其本質也就是一種職業,每個人在職涯這條路上都會倦怠跟徬徨,為人師表也不例外。人的一生本來就有很多階段,倦怠或許表示可以停下來喘口氣了,並好好思考和設計自己的下一段人生。(靡小編亂入)
延伸閱讀:給迷惘失意的人一點掏心窩子的建議:用設計思維慢慢找回生活的秩序 (YouTube 英 / BiliBili 中) -《高效原力》作者 Ali Abdaal 的人生設計分享
「以學術圈來說,在歐美教授換學校是很正常的,畢竟是講究市場的。但在台灣因為圈子小,換學校就比較沒那麼常見。」
Monica 告訴我們,台灣對剛畢業的博士比較看重,若已經是學校老師想換學校,排序可能就比較後面,除非研究成果非常豐碩、發表很多篇論文,且研究領域符合學校目前所需。
以前 Monica 也想過要換學校,但工作一段時間後,就發現在台灣換不換學校的差別好像沒有很大。因為做研究的重點是「有無資源」,只要學術發表及研究計畫皆品質良好,就有很大的機會申請到研究經費,所以重點是看個人學術成就,至少他的專業領域是如此。他也表示目前都沒有研究計畫缺經費的問題,所以就感覺不需要積極的換學校了。
學店
一般的學校
一進來學校就跟其他老師發生衝突...
高層有很多想法,但在工作量的分配上不太適當,使得助教都待不長,必須一直訓練新助教...
覺得校長很高瞻遠矚,很好
人的事 (微笑
要做愈來越多的創新教學,現在一進來的新老師就被要求要做很多的新生 program,對學生的服務越來越高,對老師的要求越來越多,因而也導致一些老師離職(換學校或去業界)
剛進學校時有資深老師的分享,表示在這個領域很重要的是「人和」,當時沒什麼感覺,但現在就有所感受。相較於10年前的盛氣凌人,現在和人的相處模式轉變為找尋對方優點,發自內心予以肯定和讚美。
對自己的感覺則是數十年如一日,覺得自己的精神狀態一直都沒什麼改變。(Monica 表示這點應該是和本人的心智有關,他的同事也都對此感到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