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查到整理的剝皮寮資料:
剝皮寮它位於台北市萬華區康定路173巷,目前屬於台北市政府管理。
🎥🎞️📺📽️這裡是電影《艋舺》和許多影視作品的拍攝地,1986年電影《戀戀風塵》,就曾以此處的民華印刷廠為主要場景。
💡🔦❓關於「剝皮寮」名稱典故?
有不同說法,一是:清朝時期大陸商船運送福州衫木來台,藉由獸力搬運木材到此處理,而有「剝樹皮」、「剝獸皮」的含義。
另一說法:這裡清代舊稱「福皮寮」,日治時稱呼「北皮寮」,由於閩南語發音中「北」與「剝」相近,輾轉流傳便成為「剝皮寮」(鄉土教育中心資料以此典故為主)。
📗📘📙根據史料記載,此地最早可追溯至清嘉慶4年(1799年)。建築以清代的「連棟店屋」為主要特色:左右共用、牆壁共用,內部則是「前舖後居」或「下舖上居」式的狹長型空間。
📗📘📙到了日治時代,1905年,沿著街屋後端開闢出寬闊的新街(廣州街),原本3公尺寬的老街變成了後巷!!剝皮寮轉了一個面,聰明的店家老闆一邊面向新街發展店面,另一邊也不放棄老店面,兩頭營生,形成了有趣的「兩面店」。
🏠🏡🏚️當時主導的日本建築師,又鼓勵店家將新立面改建為西洋古典式的紅磚牌樓,又為了通風和採光而加大開窗面積,成了具有現代風格、中西揉合的特殊建物風貌。
🍶☕️📒🛁這裡曾經有過:
秀英茶室、鳳翔浴室、日祥旅社、宋協興米號、太陽製本所,威靈壇.....等等,都是自清朝或日治時代流傳下來的傳統老店。
📚🏡👫👫🧮✏️然而自日治時代起,此地即被劃定為老松國小校地,屬於教育用地。光復後都市計畫發展也一直沿用教育的用途,因而限制了私人的開發,這些店家和建築才會保留了舊式的樣子存留著。
1988年,臺北市政府開始進行剝皮寮土地徵收。
🔨⚒️🥀🥀🥀1988年~1998年十年之間,政府重新規劃、改造之前的過渡時期,剝皮寮老屋呈現土石外露、閣樓坍塌、雜草叢生的衰敗景象。
2003年起,當時的市長馬英九任內,台北市政府啟動剝皮寮老街修復工程,一直到2009年,剝皮寮歷史街區全區修復完成後,正式對外開放。
㊙️🖍️📕🏡🚶♀️🏃♀️我眼中的剝皮寮:
剝皮寮算是我們的老鄰居,,如果我跟媽媽要去萬華火車站、雙藍、或是小北百貨,就會先經過康定路老松國小幼兒園外的紅磚圍牆那條斑駁的人行道,旁邊有youbike站和幾個超級大電箱,還會有流浪漢,再往前走幾步路,就是剝皮寮了。
平常如果逛街腳酸累了,可以進來這裡的椅子坐下來休息一下,晚上也有開,晚上也是燈光美氣氛佳,天氣好的話,抬頭還可以看到漂亮明月🌗。
這裡是萬華熱門觀光景點,假日有許多遊客來拍網美照,最喜歡拍電影海報的那面牆壁。剝皮寮裡面有一些簡單的設施,可以互動遊玩,也有很多現代的文化展覽和歷史介紹可以參觀。
這裡也是戶外教學常來的地方,小時候外婆有帶我和表姐來這裡玩,也和同學來玩過踩高蹺和我叫不出名字的古代玩具。我希望剝皮寮可以繼續維護得很好不要變得髒亂,廁所也可以更乾淨,成為我們喜歡來參觀和歇腳的秘密基地。
📌📕🏮寫到這邊我發現鄉土教育中心網站介紹剝皮寮的歷史相當完整跟清楚,把文章轉貼在留言處。
另外附上的照片是《艋舺》電影🎬上映期間,媽媽拍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