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博音聽眾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週一晚上運動的時候,我常常聽博音。

 

單就podcast上,曾博恩這個人給我的感覺是,他有很深的被誤解的焦慮。應該說,身為一個公眾人物,大概很容易被誤解到實質上他人即地獄的程度。他有時聊到網友、大眾對他的理解是錯誤的,也是他的這個抗議,讓我不禁懷疑,如果大家如他所期待的那樣理解他,會更好嗎?這牽涉到我自己對喜劇的想像。


就我聽來,博恩認為許多人對他的理解錯誤有兩個方向。首先,大家常常搞不清楚反諷/ 反串。其次,喜劇演員在舞台上呈現的是一個角色,而非本人(姑且相信對於博恩個人來說是如此),他認為自己下了舞台之後,不是一個會刻意去挑釁社會敏感點的人(在那個語境下,他的意思是,不會去說一些厭女的話)。

 

先排除一個無趣的吐槽,有人會說,我們都知道他在幹嘛,但他就是不好笑。地獄梗可以,我們討厭他,因為他不好笑。

 

但是,一般而言,我們不會因為一個人不好笑討厭他。

大部分的人會同意,討厭算是一種強烈的情緒。

 

而上述吐槽之所以無趣,是因為低估了發笑這件事情與道德信念的關聯。或者說,過於簡化了導致發笑的因素。個人熱愛屎尿屁笑話,我要宣稱,多數時候,本格的屎尿屁才是真正「純粹」的好笑,因為那就是類似情色的官能。嚴肅的會議裡突然噗一聲,我就是會笑。在不同的情況下,贊同、輕蔑、不安、恍然大悟,或只是單純從眾,都可能會導致發笑,而這些情緒很容易跟意識型態或多或少掛勾。就算是,拿男人的床上功夫開玩笑,表演者預估所有人都能「很放心」笑出來,我不認為這種預估,以及這種放心跟意識型態毫無關係。在此,意識型態只是一個中性詞,但總是有冒犯的意思。特別在一個意識型態跟身分認同綑綁在一起的時代。特別在人人配備高度敵我意識的時代。


屎尿屁笑話通常不登大雅之堂,不是因為低級,而是沒什麼好提防。除非你要拿屎潑某個政治人物。但那就變成政治笑話了。


最該當心的,永遠是那些誘發強烈情緒的事物。那就是喜劇在當今比文學要「務實(Pragmatic)」得多的地方。最讚的是,喜劇一不小心就直接激怒別人。(同時,不可忽略人在看喜劇的時候,比起他們讀詩讀小說的時候更有幽默感。談起狹義的文學,至少在台灣,感覺已經變成某種認同性的東西,有時甚至是某種展演性的東西──「文學是,關於我是一個怎麼樣(品味/品格)的人。」有夠煩。)


喜劇算不算是文學呢?大概算的。但這裡沒有要討論這件事。僅保留這個假設:

也許不知不覺間,在作家還在家裡全身過敏的時候,喜劇在台灣已經以前衛文學之姿走上主舞台,還一次一次燒起來整個野火燒不盡。考量到真正變成專場之前的open mic,其互動性、即時性,還有挑釁的程度,也完全超過普遍的劇場表演。

 

當博恩說有人「搞不懂反諷」,意思是,離開了喜劇表演現場,演員所說的話遭到剪輯與拼貼所引發的誤解;或者根本是,由於網路世界不同於表演現場的文化與默契(「我們來試探邊界吧」、「他就是這個風格」),一切脫軌的嘗試很容易變成真的翻車。其次,博恩一再強調,舞台上的他與下了舞台的他是不同的人。這跟前述表演現場的默契也有關,也沒那麼有關。


這讓人想到語言的迭代性(iterability)。無論是反諷還是其他形式的語言行為,當其被轉發、剪輯、重組並置於全新的語境中,注定是無法完全回到原本的意圖或效果。每次迭代都會帶來新的解讀和理解,並且可能會偏離所謂原創的意圖。在當代這是很容易設想的事情。於是他們得到結論,喜劇表演在剪輯與發布上可能得更加小心。一個演員不但要自我修養,還得自我保護,很能理解。但也讓人不禁想問,如果喜劇以「不要炎上」作為基本訴求,是否傷害了某些本質性的東西。當然,也尊重「我就是要來讓大家笑一笑」的說法。


但一個會提出娛樂與演講的定義性問題作為徵稅抗辯的人,總讓人感覺他會有更大的野心。

 

而關於切割表演者與舞台表演的問題,也許可以借鑒文學領域的慘劇。想讓觀眾只關注喜劇演員所扮演的joker這個角色(記得是某一集Jim所說),或者更假掰一點,這個「擬仿效果」,最終必然只會淪落到跟現代與後現代小說一樣無人聞問的困境。這是一個極度感官的時代,沒有人真心喜歡「只是擬仿」的隔靴搔癢。一個成功的joker不可避免地會因符號的迭代性而指向創作者本身,社群媒體會加劇這種現象,觀眾難以將表演與表演者徹底分離,因為符號天然地依賴語境,而創作者亦是語境的一部分。(小丑2似乎有點這個意思吧,雖然對有些人來說,那部電影可能更偏向對觀眾的批判)

 

一個沒啥根據的想法。我不太相信在社群媒體的時代,喜劇演員可以長久做出角色切割這種事。自己沒有經驗,無法談表演者的心理。但從觀眾的角度來看,如果真的輕易切割了,那很可能代表人們沒有真的入戲。


如果要說,uncle Roger是Nigel Ng這個人成功塑造的角色,也不可忽略,在這個角色剛竄紅時,人們最關心的事情之一是Ng本人的口音、他出生在哪裡。簡單講,大家要確定他政治有正確。又如果要永遠單靠Roger這個角色,也不覺得對於Ng本人來說是可行的。至少對這個角色我已經有點出戲了,而且我還是在Roger這個角色誕生以前就在聽Rice to meet you 的老粉。舞台上的角色有時效性,畢竟受限於設定,成長的幅度有限。(可以操作角色,像真正的人那樣成長嗎?感覺演員自己會瘋掉。)


歸根究柢,大多數人在面對符號的時候,連基本的敏銳度都沒有。但也是因為這樣,喜劇才能發揮其挑釁的功能。當然,博恩可能也沒想要那麼基進。何況我畢竟缺乏被很多人唾罵追殺的經驗。反過來想──這是沒有答案的問題──表演者要如何肯定,自己真的能與角色真正切割?我記得Ng說過,Roger就像是活在他體內,類似這種話。難道沒有這種可能:你寫出了一個段子,因為你心中百分之四十五相信這件事情是成立的。很多人心中有很多百分之四十五肯定的奇怪念頭,這不是非黑即白的問題。政治人物不會講。知識分子不會講──在創意與膽識上,萬萬不可太過依賴知識分子。這些人以所謂教育為己任,面子為大,包袱太多。又有許多只會講後見之明,變著花樣講一個世紀前就有人講過的事、或根本是顯而易見的事。

 

當博恩在領獎台上說「感謝中國」,做為一個正在領獎的喜劇演員,無論他要怎麼去聲稱「原意」,這個事件所引起的批評,就他作為一個符號、就該文化場域、就一切「默契」而言,一點都不失焦。甚至可說是超級聚焦。Threads上的那些懇切的長文、怒火、訕笑、轉發、愛心,那些多值得探究呀。喜劇的作用,如同我個人對文學的期待,不只是一群人聚在一起互相抱抱(去你的「如果你對作品有意見私下來跟我說」),當然也不只是在發笑中撐過苦難。喜劇讓人興奮的時刻,應是對於發笑反應產生遲疑,乃至惱羞成怒的時刻。效果就是,喜劇使得已經變不出花樣的倫理學得以重新登場。我們之間的差異被翻出來,我們要面對這個差異。

 

話說回來,無法肯定,到底是

 a.會去看喜劇現場的人,本身對於玩笑的界線就比較開闊,還是

b.現場觀眾真的都掌握到博恩的舞台角色與博恩本人的切割──

對觀眾提這個要求是不合理的。因為就連博恩自己都說,站在舞台上,就是為了要離人群遠一點。

 

此外,人們也沒有理由要相信,舞台上的那個人更虛假,而喜愛西洋棋、賞鳥的他更真實。因為無論我們通過哪個平台來接收到關於博恩的資訊,平台都算是舞台。而且通過平台觀看,你站在舞台上說話,與你站在家裡客廳說話,以一個單口喜劇演員而言,很可能在觀眾眼中相去不遠。遺憾的是,相對可信的證據顯示,這是一個智商相對高的人(學歷、成就等等);合理推測,這是一個會操弄資訊的人。人們對他有所提防。這實在不能說是一件壞事。雖然博恩本人可能不這麼想。

 

(我的朋友Y說,他為何不乾脆就當一個真正的挑釁者。然後把小孩送出國念書。反正就教育而言,總有比這裡更好的地方。)

 

喜劇演員以肉身獻祭給群眾,單就勇氣,十分讓人敬佩。因為我還是認為,必須要有一定數量的人被冒犯,踩踏界線才有意義。這跟通過計算直接把自己變成一團醒目垃圾的黑紅也是紅完全不同。可憐傳統文學現在多半只有ok繃等級的功能。在這方面我比較悲觀,不相信在無人受傷的情況下,我們能夠真正去玩弄界線。而玩弄界線,又是絕對絕對必要的。是以,每一個名人的炎上都有其不可忽視的社會價值。


雖然根據Y,她覺得炎上就是一個集體的薛西佛斯的神話。

 

總之,真希望博恩堅持下去呀。意圖雖然不能掌控意義,但所有誤解都是再造必然的過程。就算你試圖澄清,就現實看來,澄清本身也會成為新的符號,進一步被群眾以不同方式解讀,永遠不可能真正控制這場遊戲。

 

但這不是很棒嗎。


(何況薩泰爾看起來賺得很多。不排除,正是因為賺得多了,他們現在打算把自己變成一塊巨大的ok繃。我會說,那是社會的損失。)


 

avatar-img
4會員
33內容數
讀書,寫字,看新聞,胡思亂想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讀小說的人(們) 的其他內容
慾望的本質就是這一坨噁心的、七拼八湊的、彷彿在無重力空間底下內爆的黏答答的東西。
重新複習了一點解構策略之後,這禮拜為了聽課而翻閱《奧德賽》時,竟然還真的發現了一些小小的縫隙。
深櫃父親在女同志女兒對他出櫃不久之後,突然車禍去世,女兒憑著一股難以言喻的直覺,認為父親是自殺的,由此展開一連串童年、自我、家庭與父親的精神追溯......
回到disgrace這個古老的單字本身。牛津字典解釋的重點在「失去他人的尊重」。是外部的,而非著重於內化的愧疚與恥辱感。若拆解這個字,是dis+gratia;gratia是源於十六世紀法國的拉丁字根,聖保羅說的「dei gratia」即是「By the Grace of God」,意味神的恩典。
5/5屈辱
慾望的本質就是這一坨噁心的、七拼八湊的、彷彿在無重力空間底下內爆的黏答答的東西。
重新複習了一點解構策略之後,這禮拜為了聽課而翻閱《奧德賽》時,竟然還真的發現了一些小小的縫隙。
深櫃父親在女同志女兒對他出櫃不久之後,突然車禍去世,女兒憑著一股難以言喻的直覺,認為父親是自殺的,由此展開一連串童年、自我、家庭與父親的精神追溯......
回到disgrace這個古老的單字本身。牛津字典解釋的重點在「失去他人的尊重」。是外部的,而非著重於內化的愧疚與恥辱感。若拆解這個字,是dis+gratia;gratia是源於十六世紀法國的拉丁字根,聖保羅說的「dei gratia」即是「By the Grace of God」,意味神的恩典。
5/5屈辱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我最新這一集Podcast,為你介紹一種流行音樂中編曲裡面常用的音色項目,這樣子的音色類型你一定聽得很有熟悉感,而且會喚起你的回憶殺,保證你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嚴格來說這不能叫做一種音色,而是一個類型的聲音,這個類型的聲音可以產生很多種氣氛的變化。
Thumbnail
配樂作曲家常常是用接案的形式來工作,一定會碰到和你有不同品味的客戶,就像以前的電子報說過的,「被拒絕」可以說是作曲家的日常!
Thumbnail
“這什麼鬼彈琴啊,聽著就讓人渾身不自在!渾身難受!”豐哥說著聳聳肩,渾身一抖,。 “不懂就把嘴閉上,這叫藝術!浪漫!”青姐沒好氣的說。 只見那兩個互相嵌套著的正四面體,外部一個稍大不停的膨脹放大。眼看就要侵佔到眾人所處的區域。 “大家散開,圍繞著觀察!保持警惕!視窗以及門外!”路說著左手輕指,
Thumbnail
初來這個網站 放一些以前畫的,有關音樂的圖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D6VHwqrXLE要我學這首歌,我今天第一次聽。 仔細想想,這現場臨場感,具有震憾。 不過,這首歌,根本在飊高音。 除非,對〝喉腔共鳴〞有把握。 (搞清楚,這首歌的key,高到爆,比〝一生托給一個人〞還要高。) 知道我
Thumbnail
某個海頓奏鳴曲被彈到忘譜的 樂句 你的聲音悄悄地...... 悄悄地爬進我耳裡
Thumbnail
第 16 天:在專精的領域中,推薦哪一個 Podcast 讓你印象深刻? 這個題目...我只能說真的沒有了,因為我平日都是騎車上下班,上班做事時通常只能接受音樂類型的白噪音,完全沒有在聽 Podcast。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我最新這一集Podcast,為你介紹一種流行音樂中編曲裡面常用的音色項目,這樣子的音色類型你一定聽得很有熟悉感,而且會喚起你的回憶殺,保證你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嚴格來說這不能叫做一種音色,而是一個類型的聲音,這個類型的聲音可以產生很多種氣氛的變化。
Thumbnail
配樂作曲家常常是用接案的形式來工作,一定會碰到和你有不同品味的客戶,就像以前的電子報說過的,「被拒絕」可以說是作曲家的日常!
Thumbnail
“這什麼鬼彈琴啊,聽著就讓人渾身不自在!渾身難受!”豐哥說著聳聳肩,渾身一抖,。 “不懂就把嘴閉上,這叫藝術!浪漫!”青姐沒好氣的說。 只見那兩個互相嵌套著的正四面體,外部一個稍大不停的膨脹放大。眼看就要侵佔到眾人所處的區域。 “大家散開,圍繞著觀察!保持警惕!視窗以及門外!”路說著左手輕指,
Thumbnail
初來這個網站 放一些以前畫的,有關音樂的圖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D6VHwqrXLE要我學這首歌,我今天第一次聽。 仔細想想,這現場臨場感,具有震憾。 不過,這首歌,根本在飊高音。 除非,對〝喉腔共鳴〞有把握。 (搞清楚,這首歌的key,高到爆,比〝一生托給一個人〞還要高。) 知道我
Thumbnail
某個海頓奏鳴曲被彈到忘譜的 樂句 你的聲音悄悄地...... 悄悄地爬進我耳裡
Thumbnail
第 16 天:在專精的領域中,推薦哪一個 Podcast 讓你印象深刻? 這個題目...我只能說真的沒有了,因為我平日都是騎車上下班,上班做事時通常只能接受音樂類型的白噪音,完全沒有在聽 Podc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