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恩

含有「博恩」共 29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src
太猛了!!!4352個愛心,果然是海巡署的船長
Carry Kuo-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3/07
跳鼠飛行日記 在大海上散播愛心~
從博恩與Bryan的訪談獲得啟發,分享培養核心能力的兩大關鍵認知。 劃清界線與洞察根本的能力至關重要,能理解人性並提升自己的競爭力。
Thumbnail
石頭哥-avatar-img
2025/03/03
我也相當認同「斯多葛學派提的二分法,將生活中可控與不可控想清楚,就不容易焦慮不安😕
Carry Kuo-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3/03
石頭哥 沒錯,分清楚能幫自己減少消耗~
「騎車」這個行為剛好是透過電動機車這個載體滑順發生的,而 Gogoro Smartscooter 本身又非常吸睛、劃時代與引人注目,因此是有點得天獨厚的,因此,我們很快想到透過 - 「很多人一起騎 Gogoro」+「某個節慶或議題」 = 堆疊起來的畫面感 + 巨量的 PR 與社群曝光。
Thumbnail
自律帶來的快樂? 有一天我看博恩與蔡康永的訪談,其中博恩就說「自律給他帶來快樂」,蔡康永反問他「那你的不快樂是不是也來自自律」,博恩沒有立即回答而是停下來思考,蔡康永先讓他把這問題擱在這裡⋯讓訪談繼續進行下去⋯可是這個問題卻讓我繼續思考⋯ 首先問大家一個問題「自律帶來自由」是為什麼這樣說呢?答案
Thumbnail
弱魚先生-avatar-img
2025/01/07
「自律需要努力搭配著目標前進⋯這樣才有目的!如果漫無目的自律卻想自然得到什麼,那就太天真了!」 這個註解,宇牛下得很好!
宇牛-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1/07
弱魚先生 感覺很多人自律都是為錢,那怎麽賺錢卻說不出來⋯
沒有人真心喜歡「只是擬仿」的隔靴搔癢。一個成功的joker不可避免地會因符號的迭代性而指向創作者本身,社群媒體會加劇這種現象,觀眾難以將表演與表演者徹底分離,因為符號天然地依賴語境,而創作者亦是語境的一部分。
Thumbnail
習慣在周一晚上六點半看「阿滴英文」更新,上周一看到影片是蔡康永訪談時,我還挺意外的,因為以為還有法國篇。 當下,看到是人物訪談,就先入為主覺得會很沒趣啊哈哈! 因為訪談好像不是阿滴的強項,他適合「被訪」,不大適合「訪人」,被訪時他能夠侃侃而談,訪人就顯得過於一板一眼,當身為「計劃控」的阿滴,想要有一
Thumbnail
莉莉思-avatar-img
2024/10/17
阿滴和百靈果對蔡康永的訪談都看了,我好喜歡阿滴訪談的那集呀~雖然之前對蔡康永並不特別有興趣,但這兩個訪談聽下來,覺得蔡康永的一些觀點好棒,聽了很有收獲。
在這篇文章中,蔡康永透過與博恩的對話,探討自律是否真的能帶來快樂。他指出,自律可能是我們社會灌輸的觀念,而許多自律成功的人卻不快樂。蔡康永提出自樂的重要性,強調盲目追求自律可能使我們陷入困境,並鼓勵讀者思考自我價值觀。這是一篇引人深思的對話,挑戰我們對幸福和自律的傳統理解。
Thumbnail
想寫這段對話很久了 但還是等流量過了才開始動筆 當然不是因為什麼高大上的想法不想蹭流量這種理由 只是純粹懶惰而已(笑 從剛開始在從剛開始在threads上引起討論的時候 就按耐不住好奇心跑去看了影片 想說到底是有多討人厭?能被罵成這樣 看完之後我只有一個感想:他們兩個都是非常真誠的
  如果想要讓別人知道自己是怎麼想的,對我來說,最直接有效不是闡述自己得出的結論,而是把重心放在描述自己看過或經歷過,使自己得出這個結論的那些「畫面」。如果我認識到這個對象的方式能夠被盡可能清晰地再現出來,我相信看到的人總能或多或少產生我產生過的感受,去自發地認識到所謂「作者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