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筋急轉彎2》(Inside Out 2)在2024年6月於各地陸續上映了!接續前作《腦筋急轉彎》(Inside Out),故事圍繞在女孩萊莉(Riley)腦內情緒角色們的互動,以及情緒角色面對萊莉經歷的環境變化,所產生的各種反應與火花,而情緒們對萊莉的掌控也影響著萊莉的心情起伏。
《腦筋急轉彎2》的背景開始於萊莉即將升入中學的時期,萊莉原本所在的曲棍球隊在和朋友默契無間的合作下贏得冠軍,她們的技巧受到知名中學冠軍球隊教練看中,於是三人一同被邀請參加為期三天、聚集各地好手的培訓營。故事的變化發生在訓練營前一夜,萊莉大腦主控室的控制板上,那顆名為「青春期」的紅燈突如其來的大響。
*以下內容含劇透,介意者慎入
*以下內容含劇透,介意者慎入
*以下內容含劇透,介意者慎入
《腦筋急轉彎2》中,隨著萊莉進入了青春期,除了原先的舊情緒樂樂(Joy)、憂憂(Sadness)、怒怒(Anger)、厭厭(Disgust)和驚驚(Fear),加入了新的情緒角色焦焦(Anxiety)、慕慕(Envy)、阿廢(Ennui)和羞羞(Embarrassment)
首先來討論一下新角色:慕慕、阿廢、羞羞和焦焦。
慕慕在整體來說戲份並不多,她主要是表現在對萊莉喜歡的中學曲棍球球星薇姐(Val)的崇拜上。
青春期裡的人總是會對某些特定的對象產生各類型的羨慕,長相、能力、成就…等等,但就像戲中慕慕大多時很少出頭,一直都是在附和焦焦,讓焦焦更認為自己是對的,就能感受到青春期的「羨慕」常常是伴隨自自己本身的「焦慮」,而羨慕的情緒滋生則會帶來更多焦慮。
羨慕需要有個媒介來觸發,它並不是一個主要的核心情緒,並不明顯,偶爾出現,因此在電影中慕慕實際上也鮮少主控情緒指揮臺,她雖然幫助故事中似乎是最大「反派」的焦焦,但卻可以感覺得出她內心其實沒有惡意,只是有點盲從。羨慕本身也並不是惡意的情緒,慕慕只是缺乏她明顯的個人主見,而對於他人的羨慕,通常也是因為對於自我沒有明確的信心和認同。
慕慕最突出的特徵是她的眼睛,羨慕他人的人,總是在盯著別人的。
阿廢也是個戲份很少的角色,但個人蠻喜歡他的,氣質帶點酷酷的慵懶,就像很多青少年青春期會有的漠然的一面>_<。
阿廢總是遠離主控版,主線故事上他則幾乎完全沒有參與任何陣營,他沒有像慕慕一樣附和焦焦,沒有像羞羞一樣原本幫助焦焦後來卻幫助憂憂等被放逐的五人,沒有思考萊莉的狀態會怎麼樣,他一直是事不關己的模樣。他只說過,認為樂樂很守舊。他唯一表現出明顯的情緒起伏,是當他發現手機被偷走的時候。
阿廢很懶、很躺平,我其實覺得他是個有點自我中心的情緒,他不會關心外界、他人到底如何如何,而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直到發現自己喪失了自己這個小世界的主控權,自己的權益受損才會跳出來。
電影呈現阿廢的方式很有趣,對於我來說也挺有共鳴的。很懶、活在自己的世界,不關心他人直到自己的權利被影響;自認自己這樣的行為很酷、新穎,卻不知對他人而言非常機車又討厭;追求新的過程,卻對舊造成傷害,懶得思考自己內心真正想要的、自己的行為會對別人造成什麼影響。
手機丟失後情緒過激的離線焦慮,用手機連結主控版,表現現代人將一切資訊都放在手機上,是否除了表達青少年手機成癮的問題,也暗喻現代人自以為用手機掌握了資訊,卻讓手機掌握了自己?
阿廢最明顯的特徵是他彎曲的脖子和視線,腦袋垂地僅微微支撐。頹廢的人,有自己另番理解世界的角度,然而這種頹廢的狀態,讓他無法正視現實。
羞羞這個角色有點複雜,有點可愛,很安靜,整個人散發出一種非常尷尬的氛圍,和我一起去看的朋友也最喜歡羞羞。
羞羞一開始幫忙焦焦把樂樂等五人趕走,似乎是站在故事反派一邊,但後來在憂憂偷偷溜回來時,卻又默默幫助她不被發現。羞羞逐漸意識到焦焦對萊莉造成了傷害,所以他默默的協助憂憂樂樂他們,他也是第一個幫助他們拔起新的核心樹的新情緒。
羞羞他乍看之下最明顯的特徵是他龐大的體型,讓他顯得笨拙,但他每次拉起帽子時,露出在外、包覆不下的鼻子也顯露出他的另一個在表面下的特值。
鼻子是個非常敏感的器官,它引發的感受也非常直接,這也連結到羞羞 — 害羞其實本身非常敏感,畢竟,如果你對察覺周遭氣氛不夠敏銳,你很難感到害羞或尷尬。
害羞的人是敏感的,試圖尋找認同,就像羞羞得到憂憂的友善後罕見露出微笑類的情緒。害羞也不是怯懦,電影用羞羞成為第一個反抗焦焦的新情緒來表達這一點。
最後是焦焦!把她放最後是因為我對她太太太有共鳴了!自己就是個超級容易焦慮的人,但又很討厭自己焦慮過度內耗>_<焦焦列出一連串有點荒唐但又很有可能的各種可能性時,就不自覺的在內心大喊,對這就是我啊!焦慮真的是個起碼對我來說在生活中無所不在的問題⋯⋯
焦慮是個很重要的情緒,適度的焦慮幫助我們避免不好的可能性,讓我們維持警覺,使我們產生想進步的動力,但一旦焦慮的情緒太多,反而會讓自己的內心開始崩盤,開始全然否定自己。
焦焦看似是故事中最大的「反派」,但她其實出發點並無惡意,她努力讓萊莉更好,卻結果不如預期,她最後慌了,試圖拉回掌控權,卻形成風暴盤踞在主控版,吹開其他情緒,直到樂樂請求她放手,她才流下淚水,放手離開主控臺。
焦慮一開始並非壞事,但當深陷在焦慮的情緒,卻彷彿置身在風暴中心,讓我們變得不像自己,遠離了重要的人事物,越是焦慮,反而越會因偏離平常心而事事不順,越想掌控一切,卻越發現自己無法負荷。就像焦焦最後一樣,這時候該做的,是放過自己。
在《腦筋急轉彎2》裡,新情緒各自有各自無法替代的重要性,他們的突如其來造成了一些混亂,他們的存在也遠比樂樂、憂憂、厭厭、怒怒和驚驚來的複雜,但就像長大之後面對各種問題,自己也會慢慢產生各種複雜的情緒,一開始會不知道自己要如何面對自己新的一面,但隨著時間過去,最終會慢慢接受、認識自己的每個情緒,學會如何與他們和平共處。
我很喜歡電影對新情緒的呈現,同身為青少年,對這些情緒十分感同身受:成長中經歷的對他人的羨慕、自我中心又懶惰的頹廢、開始留意周遭的敏感害羞,以及時時影響自己而最終學會適時放下的焦慮。雖然這些情緒一開始似乎都有些負面,例如有點無腦的慕慕、羞羞的膽小尷尬、令人偶爾惱火又覺得很機車的阿廢和讓萊莉極度緊張失常的焦焦,但最終都會發現他們不是惡意的,只要發揮在適當的地方,發揮的程度適量,有時也能跨越危機,處理其他情緒無法處理的情況。
舊情緒樂樂、憂憂、怒怒、厭厭和驚驚,隨著劇情進入高潮,局勢越發險峻,他們變得不像本來的自己,而變得更加複雜
接著是舊的五個情緒:樂樂、憂憂、怒怒、厭厭和驚驚。
老實說,看得當下我覺得他們,尤其怒怒,感覺真的超崩人設啊,樂樂哭了、暴走,怒怒變得體貼又溫柔,讓我覺得超級匪夷所思。
樂樂似乎不再一直快樂,怒怒也不再一直像他說的「幹嘛?我又不是只會生氣」,我那時在想:不是啊,你是怒怒欸!這麼溫柔是可以的嗎!?
五個舊的情緒,隨著電影的走向,他們變得越來越複雜,而非過去單純的只是快樂、憤怒,只是單純的憂鬱、厭惡和驚恐。
整部《腦筋急轉彎2》裡,最觸動我的台詞,莫過於樂樂在窮途末路、覺得也許萊莉不需要她時說的:
「也許這就是長大會發生的……you will feel less……joy.(你會感到比較少的快樂。)」
最後,雖然樂樂回到了主控室,但隨著新情緒的加入,她在主控臺的時間也理應會減少。
樂樂在找回核心意識、想辦法回到大腦主控室時,她面臨了許多挑戰和選擇。在集訓的更衣室,樂樂只是想活躍氣氛,讓萊莉和朋友不那麼尷尬,卻反而害到他人一起加練,遭到大家討厭;在大腦風暴之中,樂樂拼命把焦焦製造出來的焦慮又可怕的點子擊毀,避免它們逼迫萊莉,但為了回到主控室,她只能抓住看上去最大、最可能傷害萊莉的想法,抓著它回到主控室;在被丟棄的記憶區,面對那些樂樂認為對萊莉有害的「不好的記憶」,她選擇引發爆炸,隨著這些記憶漂流回意識河,讓它們進入萊莉的核心意識中,以讓自己和其他舊情緒能回去幫助萊莉。
從更衣室事件,樂樂逐漸學會自己不能只顧著自己的快樂,善意的念頭不一定會有好結果,有時候有些場合就該嚴肅,提振氣氛的取鬧換顯得輕浮隨便。從這個事件,她開始學會去顧慮他人和當時的情況。
之後,樂樂在其他情緒面前暴走,她說「你以為要一直保持樂觀很容易嗎!」。面對壓力,樂樂開始重新感受自己的想法,感到憤怒、悲傷、沮喪。我們都無法一直感到快樂,快樂很重要,但有時候我們也需要其他的情緒運作才能處理不同情況,就像樂樂不擅長複雜的計畫,她的計畫因為樂觀和快樂而理想化。不過雖然過度的樂觀就像厭厭說的「還是要考慮實際」,但它也能像怒怒說的引領我們向前、感到希望。
從腦內風暴和回到主控室事件,樂樂學會取捨。有時候,她得接受好與壞的不同記憶,喜怒哀樂的不同情緒。樂樂如果想再次回到主控室,她如果想讓萊莉再次擁有快樂,那她就必須同時讓萊莉擁有悲傷、尷尬、憤怒、「不好的回憶」。
長大後,我們會慢慢知道,快樂不是只顧著自己,無法萬事兼顧,有時候快樂需要伴隨部分的犧牲,需要放棄一些自己的快樂,讓大家都能快樂。自己的快樂減少了許多,開始變得複雜,但那些都是必須的。
就像厭厭,非常討厭花椰菜,但為了回到主控室,她強忍噁心的跳上花椰菜漂浮在意識河上。原本只是單純表達厭惡的厭厭,為了必要的目的,她學會了忍受。雖然討厭,但她必須忍耐,否則會失去更重要的事物。
面對生活,自己即使非常不喜歡某些事,但長大後卻無法再像孩子一樣哭鬧、排斥,有時候,我們都得去承受、忍耐。
怒怒是我覺得在一二集間變化最為明顯的情緒,第一集他一觸即怒,就算是在青春期觸發的一開始,他也是易怒而衝動的。然而在經歷了一些混亂後,他安慰了失控而低落的樂樂,在製造萊莉喜悅的夢境片段時,他畫了對於失敗隊伍的示好,這些舉動似乎都讓怒怒也顯得不再那麼純粹只是怒怒。怒怒最後也妥協了,雖然不想,但他召喚了霹靂包,和他不喜歡的人合作。
憤怒歸憤怒,但在憤怒後,應該要怎麼做?要怎麼解決問題?我很憤怒、我很生氣,但我需要讓我的脾氣不去影響他人,不去影響大局,我需要去處理、內化、釋然它。
舊的五個情緒,他們隨著故事發展,變得不再純粹只是一種單一的情緒,他們變得複雜了起來,就像青春期長大導致自己的喜怒哀樂不再只是像童年一樣單純,夾帶很多因素,包含許多妥協、忍受、顧慮、同理,五個舊情緒角色的變化,也似乎代表了成長中的這個階段性的逐漸改變。
電影想傳達的訊息
這幾天有空就一直在想這部,發現它是一部比我當下看完時感受到的來得有深度的電影。
就萊莉本身的故事線來說,就是一個普通的女孩進入青春期後,面對友誼的挑戰、環境的改變和自我認同的重塑,所經歷的一連串考驗與調適。縱然同為青少年,對這個主題及萊莉的一些經歷有所感觸,但這方面的故事其實很多青少年文學都有類似劇情,所以我個人認為這部分並不是很突出,也沒什麼特別的亮點,所以萊莉的視角和經歷雖然也很重要、呈現青少年的成長問題,但至少我個人覺得它其實並不是電影中最最重要的部分。
電影從第一集開始的呈現,主要都是把萊莉腦中的情緒作為主要視角與主角,腦中情緒的起伏直接影響到萊莉本身,第一集裡,樂樂和憂憂和解,藉由萊莉學會正視自己內心,用萊莉的例子,來傳達感到悲傷並不是壞事。萊莉像是一個實例的對照,而由腦中情緒的互動及變化,來展現電影想傳遞的訊息及價值觀。
我很喜歡《腦筋急轉彎2》,雖然它似乎是個給孩子、青少年看的動畫,但情緒與情緒間的溝通調節,情緒各自的成長與變化,傳達的又是每個人生的階段似乎都會遇到的課題。所以它不只適合孩子,我覺得就算讓大人來看,也有蠻多有趣的地方。
學會取捨的樂樂、學會忍受的厭厭、懂得冷靜的怒怒、擔起責任的憂憂、制訂有風險計畫的驚驚,還有代表「看」的慕慕、無法擔當現實而脖子呈現頹軟狀的阿廢、害羞卻敏感不怯弱的羞羞,和想掌握一切卻發現能力有限的焦焦,這麼多的情緒,加上最後結局裡,各種未經修飾的記憶灌溉出的新意識樹,展現出每個人獨立而不同的一面。萊莉和布麗(Bree)腦中的厭厭都非常精明,用機械和敏銳觀察互相試探,但她們另一個朋友葛雷斯(Grace)腦中的厭厭卻對當前狀況充滿不解,直接大爆發,這也表達出除了每個人自身都有不同的一面,每人之間也大有不同。
新的意識樹展現的多樣化,讓萊莉意識到自己的多種型態,看似多變,卻反而讓她在經歷一連串劇烈的情緒起伏和腦內風暴後,達成她內心的平衡,意識到自己有優有劣,而非只是「我是個好人」帶來強烈道德負擔,或「我還不夠好」伴隨的高要求,接納自己好壞的不同面,認識「自己就是這樣一個oooo的人」,認清了自己的優缺,而擁有了勇氣去正視自己面對不同事物會有的情緒反應,擁有力量去迎接自己的完美與不完美。我覺得這個系列的電影給予我最大的啟發便是正視自己內心的每部分,接受每個自己的情緒,也接受自己內心的善與惡。
我是 LuiShin亦心,一個愛看書和電影的學生族,以上是我第一次發文的小白心得,留言分享你的看法吧!(2024. 07. 27 Medium搬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