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遺產趴趴走:聖凱瑟琳修道院的優美與孤寂

世界文化遺產趴趴走:聖凱瑟琳修道院的優美與孤寂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做為一個古蹟藝術歷史的愛好者,若是到了一個地方旅行,那絕對不能錯過的就是世界文化遺產了!這幾年很幸運的能夠在有機會因為學習的緣故在歐洲久待,並且來有機會在埃及住了一陣子,在這些地方滯留的時候,我也漸漸的去過了不少的世界文化遺產,它們各有各的特色,也許有的並沒有那麼鮮為人知,但是絕對不代表它們的故事不精采!這個系列想要分享那些我去過的世界文化遺產,說說他們為什麼能夠被稱為「世界文化遺產」、它們的美麗、它們面臨的困境......

而這個篇章就由埃及的聖凱瑟琳地區(Saint Catherine Area)拉開序幕吧!

做為一個以文明古國聞名的國家,埃及的境內有著許多規模龐大的世界文化遺產,我們相當熟知的金字塔、帝王谷、阿布辛貝等等的地方都是其中的一部份,而聖凱瑟琳修道院則是坐落於遠離這些經典埃及古蹟的西奈半島上,和這些古蹟們的風格也完全不同,但是它也是個極其有意思的世界遺產,絕對值得人們一遊!

聖凱瑟琳區不只是風景壯麗的山區,它還是世界三大宗教的交會點,是修道士、朝聖者、貝都因人、學者、旅行者共同走過的歷史交匯處,雖然如今世界各地依舊有許多地方因為宗教問題有著許多的衝突,但是在聖凱瑟琳修道院,這些聲音都被這片綿延的山脈、廣闊的曠野所包容。

世界遺產的價值:不只是古老,而是更加永恆的意義

世界教科文組織在2002年於時將聖凱瑟琳地區登錄為世界文化遺產,著重的不單單是因為這個地區有著古老的歷史,同時也是因為它代表了人類精神與自然之間、信仰與知識之間的深刻關係。

聖凱瑟琳區的地標

聖凱瑟琳區的地標

根據世界文化遺產委員會的標準,聖凱瑟琳修道院區域有四點符合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標準:

  • (i)表現人類創造力的經典之作:聖凱瑟琳修道院的建築風格、其珍藏的藝術珍品以及與崎嶇景觀的融合,使其成為人類創造天才的傑出典範。
  • (iii)呈現有關現存或者已經消失的文化傳統、文明的獨特或稀有之證據:聖凱瑟琳修道院是東方傳統中位於偏遠地區的基督教修道院定居點的早期傑出典範之一,展示了自然宏偉與精神承諾之間的密切關係。它是最古老的基督教修道院,自建立至今一直保留著其功能。
  • (iv)關於呈現人類歷史重要階段的建築類型,或者建築及技術的組合,或者景觀上的卓越典範:早期基督教會盛行偏遠地區的苦行修道製度,並導致在偏遠地區建立了修道院社區。聖凱瑟琳修道院是其中最早的修道院之一,也是現存最古老的修道院之一,自 6 世紀以來一直未間斷地發揮其最初的功能。
  • (vi)具有顯著普遍價值的事件、活的傳統、理念、信仰、藝術及文學作品,有直接或實質的連結:聖凱瑟琳區位於西乃山(穆薩山、何烈山)的聖山中心,與耶路撒冷舊城一樣,是基督教、伊斯蘭教和猶太教這三大世界宗教的聖地。人們認為這裡是摩西接受法典的地方。

聖凱瑟琳修道院作為這個聖凱瑟琳區的中心,其建築本身就相當具有特色,它是拜占庭式建築與地區性風格的結合,牆體厚重,塔樓堅實,設計的目的並非要讓人享受宴樂,而是為了抵禦外敵與時間的侵蝕,在時間的長河中,它幾乎從未被摧毀或大規模重建,這意味著我們今日所見到的大部分石牆、庭院、教堂、馬賽克與柱廊,很可能就是1400年前工匠親手砌築的原貌。

聖凱瑟琳修道院內一隅

聖凱瑟琳修道院內一隅

另外,聖凱瑟琳修道院中圖書館也是這個修道院保存的人類珍寶,這裡的圖書館藏書量僅次於梵蒂岡,特別以早期基督教文獻與語言學資料著稱,保存了許多學者們夢寐以求的資料。

而除了做為中心的聖凱瑟琳修道院之外,整個聖凱瑟琳區也包含了周遭的山林景觀,西奈山,海拔2285公尺,不算極高,卻是無數朝聖者心中的「靈山」,從古自今有無數的修道士、想要朝見神的人們,為了與神對話翻山越嶺而來,使得這個區域成為體現人類信仰、精神......無可取代之地!

而至今,這樣精神從未中斷,修道院仍有修士居住、祈禱與生活。他們秉持東正教傳統,過著近乎自給自足的生活,與外界只維持最低限度的接觸。他們的存在,不僅是歷史的見證者,更是這片文化遺產仍「活著」的象徵。

歷史背景:帝國、信仰與流放者的庇護所

塑造出前面提到的四項標準的很大程度是聖凱瑟琳區的地理環境以及歷史背景。

早在聖凱瑟琳修道院成立之前,就已經有修道士在這裡修行了,至於為什麼呢?根據傳說,修道院的位置是摩西時候遇見神的地方,摩西在曠野中牧羊時,見到一棵火焰中的荊棘卻沒有被燒毀,當他走近時,上帝的聲音從火中傳來,命他帶領以色列人脫離奴役。同時,旁邊的西奈山也是傳說中摩西帶領以色列人離開埃及之後,面見神、領取十誡石板的地方,這些傳說讓這片土地充滿了神聖性,從此成為了無數信仰者的聖地。

傳說中摩西「燃燒的荊棘」的後代

傳說中摩西「燃燒的荊棘」的後代

從三世紀左右就有關於基督徒修道士在這裡過著簡樸隱修生活的記載了,他們過著遠離城市與權力的孤境生活,這些修士們生活的地方也成為了聖凱瑟琳修道院的前身,不過這樣遠離城市的生活也使他們成為盜匪入侵的目標,他們沒有自衛之力,也沒有國家軍隊的保護,因此到了大約六世紀中葉的時候,當時東羅馬帝國的皇帝查士丁尼一世以及他的母親海倫娜皇后聽說了這裡修道士們的困境,因此決定在西奈山腳下建立一個兼具敬拜以及防禦能力的修道院,當時的工匠與建材是從拜占庭運來,選用了堅固的花崗岩與粗石,築起厚重的城牆;牆內,建有聖堂、藏書室、水井與花園,形成一個可自給自足的宗教社群。

聖凱瑟琳修道院以及其花園

聖凱瑟琳修道院以及其花園

聖凱瑟琳修道院的誕生,是一段帝國政策與宗教追求交織的結果,特令建造這座修道院。這不僅是對信徒的庇護,更是一種政治上的宣示,是鞏固帝國邊疆、展現羅馬基督教權威的象徵性建設。

(關於修道院的建立有個小小的傳說:傳說中,海倫娜皇后聽聞這群修士的困境後,皇后曾夢見一座金色聖火在荒山中燃燒,她將之解讀為神的召喚,於是向她的兒子提出建造一座堅固修道院的請願。)

雖然聖凱瑟琳修道院建築物的建設再此時就已經完成了,但是當時的它其實並沒有名字,我們現在知道的「聖凱瑟琳修道院」這個名稱,是在修道院建成的幾百年之後才開始使用的。

說到這裡就不得不提一下一個人物,聖凱瑟琳了!

傳說中,凱瑟琳是一位埃及亞歷山大城哲學家與殉道者。她聰慧過人,精通希臘哲學與基督教教義,據說年僅十八歲時,就勇敢挑戰皇帝身邊的異教學者,最終因信仰而被處死。她的遺體相傳被天使運往西奈山,藏於山巔的某處。

後來這裡的修士們在夢中多次見到聖凱瑟琳顯靈,指示他們將她的遺體迎回修道院,從此她成為這片地區的守護者,也讓這座原本沒有名字的修道院,擁有了「聖凱瑟琳修道院」這個名字。

從這個時候開始,聖凱瑟琳修道院就為了西奈半島基督教的聖地,而後雖然中東地區漸漸地成為了伊斯蘭世界的一份子,但是聖凱瑟琳修道院依舊保持這它的獨立性,原本的基督教信仰並沒有被伊斯蘭信仰所取代,甚至據說修道院之中內保存著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親自簽署的詔令,這份名為《阿赫迪納瑪》(Ashtiname)的文件承諾穆斯林不得攻擊修道院,並應保障修士的安全與信仰自由。

聖凱瑟琳修道院也因此成為了在歷史長河中,信仰的堅持者、流亡者與學者的避難所。修道院內收藏了超過4500部手抄本與書籍,其中有希臘文、敘利亞文、亞美尼亞文、埃塞俄比亞文與阿拉伯文等多種語言的文本,記錄著從早期基督教神學到希臘哲學、自然醫學、文法修辭的知識傳承,這裡就像一座文化的方舟,把古典世界的智慧與信仰載入沙漠深處,靜靜守護。

在古老與現代之間行走

聖凱瑟琳修道院不是一座死去的遺跡,它是一個仍然「活著」的地方。這裡每天清晨仍有修士吟誦古希臘文的經文,貝都因人仍牽著駱駝在山徑行走,來自世界各地的旅人也仍在黎明之前踏上那七百五十階的朝聖石梯,等待日出灑落在西奈山巔。

人們在西奈山上等待日出

人們在西奈山上等待日出

在這裡,時間與空間的界線變得模糊,踏出的每個腳步伴隨著的是先人的過去。風聲帶來的是摩西見到燃燒的荊棘時驚愕地呼吸、是他聽到神的聲音時的驚呼,也是過千年來修士們祈禱的低喃......在這裡時間似乎失去了意義,我們看到的是它的過去、現在還是未來?

位於曠野與群山深處的凱瑟琳修道院似乎帶著一絲孤寂,但是這裡卻又是那麼的生命盎然,修道士們自己修建的蓄水系統與花園農耕、陪伴遊客上山下山的貓群們、散居在曠野中的貝都因人們......都為這片土地增添了許多優美的色彩!

陪伴著遊客們下山的大貓小貓

陪伴著遊客們下山的大貓小貓

這片土地上發生過太多的故事,風帶著沙土吹過,把人的足跡掩埋,但是卻埋不住這裡蘊含出的精神,在這裡,歷史與神話、哲學與信仰、孤獨與共生,交錯成一首韻味深遠的詩篇,邀請所有踏上這片土地的人靜靜聆聽。


------------------------------------------------------------------------------------

若是想要了解更多關於我跑到西奈半島以及聖凱瑟琳修道院的二三事,也歡迎繼續閱讀這些文章喔!



avatar-img
Miemie的沙龍
25會員
71內容數
埃及真是個奇妙的國家! 在那邊生活的短短半年內就發生了超級多事,這邊就想跟大家分享一下那些在埃及發生過的奇妙事件!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Miemie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Kino Intimes和我們一般比較熟悉的大型電影院不太一樣,是個小小的、只有兩個播放廳、而且附帶酒吧的小型電影院,是個帶著慵懶氣息的老派電影院!
看這部片的原因很簡單,第一:它有貓,第二:畫面似乎很漂亮,第三:我們附近有在放映這部片子的電影院是我們一直很想要去的電影院,所以我們就挑了一個大家都有空的日子一起去看了這部令人意猶未竟的電影。
之前也說過了一些關於埃及人的熱情與友好,不過我還沒有提到這件事情過,今天就來談談萍水相逢的埃及人可以為陌生人做到什麼程度吧!
在壯麗的自然景觀之外賦予了西奈山也有著許多的人文意義,在這個特殊的背景之下西奈山有著三個特色鮮明的宗教建築它們分別是位於山頂的一座清真寺與一座希臘東正教教堂,以及位於山腳下的聖凱薩琳修道院。
在前一篇的關於我在埃及生活的二三事,爬山要跟團!中我已經提到了,當年我在埃及時要去爬山是件多麼麻煩的事,而這趟旅程不單單是過程比較麻煩,就連途中遇到的麻煩都特別令人印象深刻!
我們對埃及地理環境的的第一印象大概就是一片黃澄澄的廣大沙漠吧?金字塔以及古代神殿豎立在沙漠之中述說這古老的神話故事...... 確實,埃及這個國家離開了尼羅河以及紅海區域基本上就是綿延不絕的沙漠,景色真的和我們在電影裡的差不多,漫天黃沙,帶著屬於中東國家的浪漫,但是其實埃及還是有山的!
Kino Intimes和我們一般比較熟悉的大型電影院不太一樣,是個小小的、只有兩個播放廳、而且附帶酒吧的小型電影院,是個帶著慵懶氣息的老派電影院!
看這部片的原因很簡單,第一:它有貓,第二:畫面似乎很漂亮,第三:我們附近有在放映這部片子的電影院是我們一直很想要去的電影院,所以我們就挑了一個大家都有空的日子一起去看了這部令人意猶未竟的電影。
之前也說過了一些關於埃及人的熱情與友好,不過我還沒有提到這件事情過,今天就來談談萍水相逢的埃及人可以為陌生人做到什麼程度吧!
在壯麗的自然景觀之外賦予了西奈山也有著許多的人文意義,在這個特殊的背景之下西奈山有著三個特色鮮明的宗教建築它們分別是位於山頂的一座清真寺與一座希臘東正教教堂,以及位於山腳下的聖凱薩琳修道院。
在前一篇的關於我在埃及生活的二三事,爬山要跟團!中我已經提到了,當年我在埃及時要去爬山是件多麼麻煩的事,而這趟旅程不單單是過程比較麻煩,就連途中遇到的麻煩都特別令人印象深刻!
我們對埃及地理環境的的第一印象大概就是一片黃澄澄的廣大沙漠吧?金字塔以及古代神殿豎立在沙漠之中述說這古老的神話故事...... 確實,埃及這個國家離開了尼羅河以及紅海區域基本上就是綿延不絕的沙漠,景色真的和我們在電影裡的差不多,漫天黃沙,帶著屬於中東國家的浪漫,但是其實埃及還是有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