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系列文章是充當指導角色,帶大家快速理解棒球規則,讓棒球小白也能逐步看懂棒球,進而支持棒球!
比賽當下,防守方的球員們在防守位置布陣妥當,打者也已在打擊區準備就緒,教練下達戰術,捕手傳遞暗號,投手全力投出,打者強力迎擊...無論是三振還是安打,這一次次的投打對決,正是棒球比賽當中最迷人,也是最複雜的地方,本篇我們就來好好認識一下所有投打對決的可能結果。
首先是好壞球之分,我們需要先認識好球帶,就是在本壘板上方,大約從打者的肩膀與腰部的正中間當作上限、膝蓋下緣作為下限,(棒球遊戲中會出現的長方形框框),如果投手投出的球直接進入這個範圍內,即計為好球,反之則計為壞球。
由於判別好壞球的責任與權力皆由主審判斷與承擔(就是站在捕手後面,佩戴面具的那位裁判),並且具有「不容質疑性」(不可提出挑戰,雙方球員或教練任意質疑的話得予以警告,甚至驅逐出場)。
傳奇打者鈴木一朗生涯唯一一次被驅逐出場,正是因為用球棒在地上「畫線」(認為球是從本壘板外的『這個』位置進來,應為壞球卻被主審誤判為好球)
為降低人為判決導致的爭議情形,近年開始引進「電子好球帶」系統,美職已在小聯盟部分賽事嘗試實行,韓國職棒則是在2024球季全面實行,但目前實行上還有許多技術與人為問題需要改善。
壞球若同時滿足以下兩個條件,即計為一壞球。
若投手投出的球擊中打者身體(打者未刻意延伸身體去觸碰球),稱為觸身球(死球),打者保送至一壘,觸身球在記錄上亦計為壞球。(都打到人了當然是壞球😣)
以下條件滿足其一,即計為一好球。
若並非第三個好球,此時主審會用右手比出手勢(同時喊出strike!),壞球則無手勢。
2好球之後,非觸擊短打(即雙手橫向持棒)的界外球不計好球數,所以理論上,打者若持續正常揮棒,有機會和投手無止盡纏鬥下去。體育主播通常會用這位打者的棒子很「黏」來形容這類型的打者。
由於打者從看到球到準備揮棒策略,大概只有0.1~0.2秒的時間,非常短暫,所以有時會有「要揮不揮」的情況,這時候主審可以自行裁決打者是否「出棒過半」,若裁判認定出棒過半,即使打者有收棒不打的動作,也會判定為出棒。
但主審一般專注於觀察好壞球,所以經常會裁請一壘審(右打者)、三壘審(左打者)幫忙評斷是否出棒過半。
喜感十足的洋捕手福來喜,對自己未出棒過半相當有自信,『你自己問他嘛』🤣
另外,近年來增設投球計時器的機制,若投手時間內未投球,則會自動追計一壞球;若是打者時間內未站進打擊區,則是自動追計一好球,實際秒數各聯盟略有不同,而且壘上有人或無人的限定秒數也不盡相同,故此處不詳加列舉。
那接下來,就是投打對決的全部結果,如下所述:
若投手在一打席內先累積到四個壞球,則稱為四壞球保送,打者可上一壘。
通常會將四壞球與觸身球合稱四死球。(不會合稱,感謝格友布魯斯的運動心理世界糾正!)
若投手在一打席內先累積到三個好球,則稱為三振,打者出局。
感謝格友布魯斯的運動心理世界補充:
在打者揮棒落空,而確定是觸身球時,還是計好球一次,若為第三個好球則是直接出局。
讓本咚聯想到林家正在冠軍賽這球...
家政婦們:QAQ
此外,有一個很特殊的情況,稱為不死三振,需要同時滿足幾個條件:
此時打者可以嘗試跑向一壘,如果跑者能比守備方的傳球更早抵達一壘,那就計為不死三振,雖然記錄上是三振,但是不會增加出局數,並且能攻佔一壘。
字數差不多了,下一篇再來看看如果打者打到球會有哪些不同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