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的消逝

等待的消逝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等待是物種生存的根本現象,凡活著必有所待:等待獵物靠近、等待異性出現、等待孩子出世、等待破繭成蝶、等待雨季來臨……

等待涉及不確定性。其一是等待時間長短的確定與不確定:等高鐵的時間通常是確定的,等台鐵就比較不確定;等下班的時間是確定的,等排隊用餐的時間則不太確定;等開庭的時間是確定的,判決結果的日期則難以確定;等彩券開獎的時間是確定的,中獎的時間則無法確定;等紅綠燈的時間是確定的,塞車的時間就比較不確定。

另一個不確定性為等待結果的確定與不確定:做麵包等麵團發酵、孕婦等孩子出世、農夫等稻子成熟,除非發生意外,其結果大至上是確定的。相對的,學生等放榜、上班族等年終考績、買彩券等開獎等等,均為結果不確定的等待。

多數人不喜歡等待,也不喜歡不確定的生活。科技進步將不確定化為確定,從而也減少了人們等待時的不確定性;例如,醫院提供看診進度查詢,使病人縮短等待的時間;即時路況讓駕駛人得以避開車潮,避免塞車之苦;公車動態資訊也可減少乘客等待的時間。至於等待結果的不確定,科技也有解決之道;例如,待產孕婦照超音波可提前知道生男或生女、約會等人因手機而知道對方來或不來、選舉因精準民調而可能提前知道開票結果。

然而,還是有很多等待無法被消解:受傷得等待傷口復元、失戀得等待對方回心轉意、老酒得等它越陳越香……

「怡君:等不到妳,我先走了!請多保重。家豪留」。早年,台鐵火車站的留言板,短短數語,蘊藏無限情意。而今,手機即時通說得再多、簡訊傳得再密集,卻不見得能夠拉近彼此的距離。

人活著必有所等待,但等待在消逝之中。

2024.12.11

avatar-img
現象.社會.學
1會員
40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現象.社會.學 的其他內容
哲學家漢娜鄂蘭在她的名著《人的條件》(The Human Condition)中,提出人類「生命活動」(vita active)的三種主要模式,分別為勞動(Labor)、工作(work)和行動(action)。「勞動」指的是身體的活動,它只能依靠本能,屬於最低階的動物生活。不同於一般動物,人類會製造
對基督徒來說,剩餘的時間指的是耶穌基督再度降臨,末日審判之前的時間;因此,這段時間也是「救贖的時刻」,究竟是要上天堂還是下地獄,正是由這段剩餘的時間來決定。 且不提宗教的末日審判。現今世界的諸多病灶,包括病毒的攻擊、氣候的異變、核戰的陰影、國家政治的腐敗、經濟文化的霸權等等,莫不令世人有末世之感。
傳統觀念認為,與工作相對應的是閒暇,不是消遣。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早在兩千多年前便在他的《政治學》中明白指出:「人生所以不惜繁忙,其目的正是在獲致閒暇。那麼,試問,在閒暇的時刻,我們將何所作為?總不宜以遊戲消遣我們的閒暇。如果這樣,則『遊戲』將成為人生的目的(宗旨)。這是不可能的。」[1]對亞里斯多
哲學家漢娜鄂蘭在她的名著《人的條件》(The Human Condition)中,提出人類「生命活動」(vita active)的三種主要模式,分別為勞動(Labor)、工作(work)和行動(action)。「勞動」指的是身體的活動,它只能依靠本能,屬於最低階的動物生活。不同於一般動物,人類會製造
對基督徒來說,剩餘的時間指的是耶穌基督再度降臨,末日審判之前的時間;因此,這段時間也是「救贖的時刻」,究竟是要上天堂還是下地獄,正是由這段剩餘的時間來決定。 且不提宗教的末日審判。現今世界的諸多病灶,包括病毒的攻擊、氣候的異變、核戰的陰影、國家政治的腐敗、經濟文化的霸權等等,莫不令世人有末世之感。
傳統觀念認為,與工作相對應的是閒暇,不是消遣。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早在兩千多年前便在他的《政治學》中明白指出:「人生所以不惜繁忙,其目的正是在獲致閒暇。那麼,試問,在閒暇的時刻,我們將何所作為?總不宜以遊戲消遣我們的閒暇。如果這樣,則『遊戲』將成為人生的目的(宗旨)。這是不可能的。」[1]對亞里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