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塑這件事,其實離我們很近。從2018年開始,台灣逐步推動減塑政策,從購物用塑膠提袋到一次性飲料杯,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能看到改變。今年9月1日,全台飲料店正式告別一次性塑膠飲料杯,下一步,從2025年起,旅宿業者也將需要調整服務內容,像是改用大瓶裝盥洗用品、鼓勵消費者自備個人衛生用品等。這些改變不僅是政策要求,也是迎合市場趨勢的好時機。
這些政策每年可以減少約2,100公噸的廢棄物和2,500公噸的碳排放。對業者來說,這是提升品牌形象、抓住綠色市場的好機會,何樂而不為?而政府提供的輔導與支持,也讓轉型變得更容易,不再只是壓力,而是突破的契機。
從旅客的角度,我們的消費行為也需要與政策同步,選擇自備環保杯、支持循環使用計畫,並積極響應永續旅遊的理念。而對於經營者來說,不僅需要快速適應政府的策略與趨勢,更應主動引導並教育消費者,讓減塑行動成為雙方共同努力的目標。
減塑與減碳的結合:未來的環境保護趨勢
我們對於石油的碳排量唯恐避之不及,但塑膠作為石油的副產品,其環境挑戰卻往往被低估。減少塑膠的使用,不僅是為了降低碳排放,更是因其難以分解的特性帶來了重大的生態問題。塑膠垃圾在分解過程中會產生微塑膠,進一步威脅生態系統與人類健康。即使到了2050年,根據現行的減碳目標,塑膠材料仍可能無法徹底降解,這提醒我們需要多管齊下,才能真正解決這個問題。
然而,塑膠的再生利用為創新帶來了許多機會。例如,紡織和鞋業開始使用回收的塑膠漁網製成纖維原料,這些台灣產品因其環保特性深受歐洲品牌的青睞。然而,製造商面臨確保穩定且足量廢棄漁網供應的挑戰,這已成為推進再生素材應用的關鍵課題。此外,如今在便利商店和公共空間出現的大量回收寶特瓶裝置,也為塑膠再生提供了更多渠道,進一步促進了資源循環利用的實現。
全球塑膠公約
《全球塑膠公約》是聯合國為解決塑膠污染設計的重磅協議,目標很明確:2040年前消除塑膠污染,同時推動循環經濟,並要求生產商承擔更多責任。對台灣來說,這不僅可能加強現有減塑政策,還提供了參與國際合作的契機,讓我們在全球綠色經濟中占有一席之地。
店家行動建議
其實,無論你是旅客還是經營者,都可以從這波政策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旅客可以自備環保杯、支持循環計畫,輕鬆做環保;而經營者則可以利用這個機會,結合政府補助,嘗試導入智慧化管理、新能源載具或AI技術,讓營運更加效率化。提早行動的好處是,不僅能站穩市場,還能成為消費者眼中的環保先行者,帶來更多的商機和價值。
資料來源:https://enews.moenv.gov.tw/Page/3B3C62C78849F32F/eac3c827-58f2-4de8-a308-ba0f0810092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