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驟停後症候群 (Post-Cardiac Arrest Syndrome)PCAS 指的是病人在心臟恢復自主循環 (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 ROSC) 後,仍會面臨一系列生理挑戰,包含腦損傷、心肌功能障礙、全身性缺血再灌流症候群 (systemic ischemia/reperfusion syndrome, SIRS) 以及原本導致心臟驟停的病因。PCAS 的黃金治療期為 ROSC 後 72 小時,醫療團隊需要積極介入,降低重要器官的持續損傷。腦損傷是導致 PCAS 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約佔 ROSC 後死亡病例的三分之二。目標溫度管理 (Targeted Temperature Management, TTM)TTM 主要目標是透過控制體溫,減緩腦部損傷。早期研究建議將體溫降至 32-34 度,但近年研究顯示 32-37.5 度的範圍皆可接受,重點在於避免發燒。TTM 的執行重點在於高品質的溫度控制,包含:核心體溫監測選定目標溫度使用可即時回饋體溫變化的儀器主動預防發燒避免病人發生寒顫低溫療法對生理系統的影響低溫療法可能影響多個生理系統,包括循環、腎臟、電解質、內分泌、免疫功能和血球功能。醫護人員需注意低溫療法可能引發的併發症,例如:心律不整電解質失衡 (低血鉀、低血鎂、低血磷)高血糖寒顫出血風險增加回溫階段需注意:反彈性發燒、高血鉀、低血糖藥物治療目標包含:維持電解質和血糖穩定抑制寒顫和發燒滿足病人的鎮靜和舒適需求常見藥物使用上的選擇與注意事項:止痛藥:鴉片類藥物、acetaminophen鎮靜劑: propofol, midazolam, dexmedetomidine神經肌肉阻斷劑:避免常規使用,僅在嚴重寒顫時考慮鎂離子:有助於預防寒顫低溫狀態下藥物動力學可能發生改變,特別是肝腎功能受損的病人,需要密切監測藥物濃度和調整劑量。抗凝血劑 heparin 在低溫狀態下需求量減少,需謹慎調整劑量。鎮靜劑和止痛劑在體內停留時間可能延長,影響意識評估,建議在藥物半衰期結束後再進行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