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詩,我是越看越不明白了。
詩和歌的差異,我比較能明白。詩著重在意境、詩意,沉浸的想像或意念表達。音韻從來不是重點,而是輔助讀者融入詩意的工具。歌則相反,曲調是本體,歌詞僅是襯托的配角,為的是讓聽者能有一個欣賞樂曲的角度(或稱媒介)罷了。
不過詩和散文,我是真分不清,最粗最粗的分辨方法是:詩會使用大量的象徵,不若散文那樣的直述。但我認為象徵並不是詩必要的東西,它只是一個工具,況且大量的象徵反倒讓詩艱澀難懂,寫的痛苦,讀的也痛苦,何必呢?這也是我不懂文學獎的地方。
倘若詩太直觀,反倒變成一種「假散文」。近日看木心的《西班牙三棵樹》詩集,就看到幾篇直白之作,堪堪變換排版就作為散文。所以啊,詩是如此自由,反倒讓我更無所適從了。
說說我的想像吧。對我來說,讀詩,應該是要讓心緒進入一個個境界,每一句、每一段都能順利的銜接,輕快優美。在這個前提上,唯美、象徵、寫實都不可深用,以免思想碰壁。若要舉例的話,就如開車,當詩的節奏如高鐵般快速,讀者的心緒奔馳在字裡行間,詩自然不能有大幅度的彎路,以免阻礙讀者的思緒,擾亂節奏。相反的,假若詩與走路的節奏一致,那大可嘗試轉個彎,逕自提出新的主題,激盪讀者的想像,從中獲得詩意。
上述一切的前提,都是要捨棄艱深的「主義」才能讓節奏順暢。但,詩是如此自由,所以一味地寫「難」詩也沒問題,只是就無法深入一般無文學根柢的大眾,這豈不可惜?之後讀完木心的書,繼續找《詩經》、唐詩、拜倫、歌德等等的詩來讀,或許能從中獲得一些什麼。
以下整理《文學回憶錄》中關於詩的形容:
1. 當時聽者動了,事後還是糊塗,還是茫然──這就是詩。
2. 詩人氣質:務虛,赤子之心。
3. 詩是靈感,靈感是一剎那一剎那的,二十四小時不斷不斷的靈感,哪有這回事?
4. 偉大的詩人,悲劇精神和悲觀主義是混在一起的。
5. 詩靠靈感,靈感哪來一萬二千行!法國斯塔爾夫人第一個說出,《浮士德》是寫不好的。
6. 詩意上來時,文字不要去破壞它。現在我看到的中國的現代詩,字眼、文字都太刺眼
7. 詩、詩人,本來是糊塗的,若要把某詩人歸於某派,其實難。 8. 詩不能注解,一注解,就殺風景。
9. 真正的詩人,在其他體裁上都是詩意的。可見在文學中,詩畢竟是最高的形式。
10. 整個可見的世界,不過形象和符號的庫藏。這些形象和符號,該由詩人的幻想來給他位置和價值。
11. 詩近於歌,是詩的童稚往事,詩之求韻,和音樂比,小兒科。
12. 音樂是有聲的詩,詩有音樂感,可以做做,音樂與詩,可以神交,不可「性交」。
13. 讀詩時,心中有似音樂非音樂的湧動,即可。
14. 我的詩只能讀,不准朗誦的。詩有微妙的默契,讀時,自有韻律流動,一朗誦,全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