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年味,是長輩的儀式感給你的,現在你大了,輪到你把年味傳遞下去,人不能只接受而不傳遞。
你由感受年味的人, 變成製造年味的人。
讀到這句話簡直讓我醍醐灌頂,小時候最期待的節日就是農曆新年了。到處都播放新年歌,商場也是紅彤彤的一片。雖然我不喜歡在除夕吃完團圓飯還要洗碗,掃地抹地的這一環。不知為何,我家總有辦法搞到最後一分鐘,然後我和哥哥會戲劇性的用很帥的身手在12點正把掃把和拖把歸位。
接下來幾天就可以盡情的玩,努力的吃,和任性的睡,真是有媽的孩子像個寶。
現在,雖然我在新年前夕還是會做容易上手的年餅,大掃除,掛春聯掛飾,購買新衣新鞋,燃放煙花炮竹,但數量和氛圍,確實比我小時候簡化了許多。而能搞這些小玩意還是疫情時期時間多,今年的時間有限,更別指望能多轟轟烈烈。
現代的小日子都太忙了,能分給大日子的準備時間少了。比如剛過去的聖誕節,我是混到最後一刻才完成聖誕樹和禮物的準備,冬至還是幸運的有家婆過境才讓孩子們感受到搓湯圓的樂趣。
我家沒設神壇,省去每個月初一和十五拜神的禮俗。遇到農曆新年,住在外坡的都會回家鄉團聚在順便住個幾天,現在孩子還能在婆家和娘家感受吃團圓飯,祭拜儀式,送神和接神的環節。細想想,將來這些習俗就會消失在我手上,愧疚嗎?
即便是休息的新年假期,我也好久沒探訪親友,不是不能,而是不想駕一個小時的車程,不想面對不知怎麼打開話爐子的時刻,不想大熱天挨家挨戶的出門,總之一大堆的藉口。
現在的孩子還是寶,但指標下降了,因為媽媽都學會愛自己(好像還是藉口多多😅)。
當我們在遺憾某些事情改變之時,讓這些改變悄然發生的可不就是我們嗎? 感謝說這句精句的某某人士,孩子的童年記憶是家長給的,儀式感能讓孩子對特別日子感到期待也感受到幸福。我會繼續盡綿綿小力維持一點點的儀式感,若想要完整傳承或發揚光大已在我的能力範圍以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