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殺死4000萬人的隱形殺手:超級細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果然「抖音一響父母白養」此言誠不欺我


前幾天,我因為工作需求在滑抖音的時候,意外看到一支所謂的「科普」影片,內容居然在大談超級細菌根本不可怕,甚至暗示這些威脅完全是醫學界小題大作。此時我內心只能是無比感嘆


這樣的反智言論,不僅完全曲解了超級細菌的本質,還可能誤導那些對醫學認知不深的人,讓他們輕忽這個真正的公共健康威脅。這支影片促使我寫下這篇文章,試著用科學的角度來還原真相,也希望能幫助大家理解,為什麼超級細菌雖然在日常生活中存在感微弱,但它背後的威脅卻是所有人都不能忽視的


▋抗生素抗藥性細菌 (Superbugs)


知名科學期刊 《Science》 在2024年12月12日發表了一篇名為 《Curbing Household Medication Waste》 的文章,特別警告了全球抗藥性危機的加劇,呼籲大眾減少不必要的藥物浪費。文中指出,每一次隨意丟棄未用完的抗生素、每一次自行服藥,都在悄悄助長著一群難以對付的微生物:超級細菌



這被譽為比新冠更恐怖的「超級細菌」到底是何方神聖?


所謂的超級細菌是「能對多種抗生素產生抗藥性」的細菌病原體,可怕的關鍵就在於它們能「學會」對抗我們原本用來治療感染的武器:抗生素


想像一下,抗生素就像是用來射擊敵軍的子彈,負責消滅入侵人體的敵軍 (細菌)。然而,有些細菌經過反覆對抗,開始「訓練」自己穿上防彈衣,讓我們射擊出去的的子彈失去效果,這就是抗藥性的本質


那麼,超級細菌到底是怎麼產生的呢?

 

當我們使用抗生素時,它的作用原理是針對細菌的生理弱點,比如干擾細菌細胞壁的形成或抑制蛋白質合成。然而,細菌群體中並非所有個體都完全一致,有些細菌可能因為基因突變,天生就帶有能抵抗這種藥物攻擊的特性。這些「幸運突變者」就像是在一場槍林彈雨的攻擊中剛好配戴超級防彈衣的個體,能夠倖存下來

 

更令人擔憂的是細菌之間甚至會「互相教學」

 

當這些具有抗藥性的細菌存活下來後,它們能透過一種稱為「質體」的DNA把抗藥性基因傳遞給其他細菌,就像把「防彈衣的設計圖」Airdrop夥伴一樣


引用自 MDPI 期刊內容 / (圖) 細菌之間可以透過一種稱為「質粒傳遞」(plasmid transfer)的機制,互相分享基因。質粒是一種攜帶額外遺傳資訊的小型環狀DNA,常包含讓細菌在惡劣環境中生存的關鍵基因,比如抗生素耐藥性基因。細菌透過這一過程,能快速「交換武器」,以應對環境壓力或威脅

引用自 MDPI 期刊內容 / (圖) 細菌之間可以透過一種稱為「質粒傳遞」(plasmid transfer)的機制,互相分享基因。質粒是一種攜帶額外遺傳資訊的小型環狀DNA,常包含讓細菌在惡劣環境中生存的關鍵基因,比如抗生素耐藥性基因。細菌透過這一過程,能快速「交換武器」,以應對環境壓力或威脅


這種基因交換機制,讓原本不具備抗藥性的細菌也能學會對抗藥物,使得抗藥性在細菌群體間迅速擴散,逐漸形成所謂的「超級細菌」

 

因此,抗藥性細菌的形成與人類不當使用抗生素密切相關

 

例如:許多人在出現像感冒這樣的症狀時,會自行服用抗生素,卻忽略了一個重要的事實是「感冒大多是由病毒引起的,而抗生素僅對細菌有效。」然而,抗生素進入體內後,會對腸道內原本正常存在的細菌產生影響,這就像是一場突如其來的大逃殺,沒有穿戴防彈衣的腸道菌都將被殺死。


這也是為什麼濫用抗生素,即使是在非細菌感染的情況下,仍可能助長抗藥性細菌形成的原因

 

更嚴重的是,當未使用完的抗生素隨意丟棄或排放到環境中,這些殘留藥物也可能滲入土壤與水源,讓自然界的細菌接觸到抗生素,同樣經歷這種「篩選」。這些原本無害的環境細菌,反而可能因獲得抗藥性基因,成為未來潛在的超級細菌溫床

 

醫院內反覆出現的「抗萬古黴素腸球菌」與「多重抗藥性綠膿桿菌」正是這種抗藥性蔓延的典型案例

 

這些細菌曾經只是普通的致病菌,但因為抗生素過度或不當使用,使它們演變成了難以應對的超級細菌,讓原本容易治療的感染變得棘手甚至致命。隨著抗藥性細菌的崛起,許多昔日強效的抗生素逐漸失效,科學家和醫療專家被迫不斷研發更強效的新藥


▋殺死4000萬人的超級殺手

 

根據 抗微生物藥物抗藥性全球研究 (Global Research on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GRAM) 計畫研究指出,預計從2025年至2050年間,全球將有超過3,900萬人因抗生素抗藥性而直接死亡,這意味著每年約有近200萬人喪生



在許多醫療機構中,醫生們正面臨「無藥可用」的困境

  

如果這一趨勢不加以遏制,未來的醫療可能將進入一個後抗生素時代。手術後的小小感染可能變得無藥可治,甚至一次普通的割傷或細微的擦傷,都有可能引發致命的敗血症。醫療體系的運作將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戰,醫療成本也會暴漲,對公共衛生構成巨大的壓力

 

更令人擔憂的是,這場抗生素抗藥性危機可能會讓現代醫學的許多突破性進展面臨倒退,例如:癌症治療和器官移植等領域,雖然看似與抗生素無關,但事實上,這些治療過程中的每一個步驟都高度依賴抗生素來預防和治療感染

 

抗生素失效將導致治療失敗,對全球公共健康構成極大威脅,讓我們過去取得的醫療成就岌岌可危。因此,全球醫療界和政策制定者正強烈呼籲採取緊急行動,加強感染控制,推廣疫苗接種,合理使用抗生素,並加大對新型抗菌藥物的研發投入

 

唯有通過這些綜合性策略,我們才能有效應對超級細菌的威脅,保護人類的生命與未來


▋致命但難以根除

 

既然超級細菌的危害如此嚴重,為何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卻鮮少聽到關於它的警訊呢?原因在於,超級細菌感染的症狀並不總是比普通細菌感染更為明顯

 

當我們感染細菌時,許多情況下並不會特別去確認是哪一種細菌引起的,特別是當症狀比較輕微時,比如普通的感冒或小傷口的感染。大多數人會自行處理,可能只是吃點退燒藥或使用消炎藥膏,並不會進一步查明感染的細菌種類。因此,當症狀消退,感染就被認為是解決了,這使得超級細菌的威脅對許多人來說顯得並不那麼迫切或切身

 

超級細菌的真正危險並非來自它比普通細菌更強的致病能力,而是它們能夠抵抗多種常見的抗生素。導致我們對這些細菌的危險缺乏警覺,才讓超級細菌這個「隱形殺手」有機可乘,悄悄地在社會中蔓延

 

想像一下,普通細菌就像是拿著一把刀的劫匪,而超級細菌則像是穿著防彈衣的劫匪。它們未必比普通細菌更兇猛,但卻能夠輕易突破傳統治療方法的防線,使得我們無法有效制止它們的蔓延

 

這些耐藥細菌主要存在於醫療機構,如醫院、診所等場所。這些地方的病人通常因為免疫系統較弱或因為手術等因素而更容易感染這些細菌。不同於一般的感冒等由病毒引起的輕微感染,這些耐藥細菌的感染往往難以治療,且通常伴隨其他複雜的健康問題,讓病情變得更加棘手且難以控制

 

引用自 Antibiotic 網站 / (圖) 全球科學界對於超級細菌的防治已經提高到了與癌症等級相當的重要性。原因在於,超級細菌的抗生素耐藥性不僅威脅到現有醫療系統的運作,也可能使許多原本易於治療的感染變得無藥可救。這種威脅的潛在影響被認為與癌症的公共健康危機相似

引用自 Antibiotic 網站 / (圖) 全球科學界對於超級細菌的防治已經提高到了與癌症等級相當的重要性。原因在於,超級細菌的抗生素耐藥性不僅威脅到現有醫療系統的運作,也可能使許多原本易於治療的感染變得無藥可救。這種威脅的潛在影響被認為與癌症的公共健康危機相似


隨著抗生素的逐漸失效,病人的健康將面臨極大的威脅。這不僅意味著治療的難度增加,還可能導致住院時間延長、醫療費用增加,並對全球醫療體系帶來巨大的長期壓力

 

▋人類該如何對抗超級細菌

 

要有效對抗超級細菌的威脅,我們需要採取多層次且全面的策略,這不僅關係到個人的用藥習慣,更涉及全球公共衛生政策與醫療體系的合作。透過個人行為改變、醫療體系強化與全球合作,我們便能減緩這場「隱形的生物危機」

 

避免濫用抗生素:抗藥性細菌誕生的根源


濫用抗生素是超級細菌形成的主要推手之一。許多人誤以為抗生素是「萬能藥」,連普通感冒或喉嚨痛都想藉此治療,但這種做法不僅無效,甚至可能適得其反。事實上,普通感冒多由病毒引起,而抗生素僅對細菌感染有效,對病毒完全無效

 

當抗生素被濫用或錯誤使用時,腸道中原本無害的細菌會暴露在抗生素壓力下,被迫進化以求生存,進而產生對藥物的抗性。這些具抗藥性的細菌一旦增殖,就可能導致更難以治療的感染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建議,抗生素應僅限於經醫療專業診斷後的細菌感染,如肺炎、細菌性尿道感染或敗血症等,而不是用來處理病毒引起的疾病如流感或普通感冒

 

完成完整療程:別讓自己成為細菌的「訓練場」


許多人在感染症狀稍有緩解時便提前停藥,這其實是一種極危險的行為。當抗生素療程未完成時,殘存的細菌可能尚未被完全消滅,卻已經接觸到低劑量的抗生素。這種「半途而廢」反而會給細菌提供一個絕佳的訓練機會,促使其進一步演化出更強的抗藥性

 

要理解這種風險,可以將抗生素療程比喻成一場圍剿敵軍的戰役

 

完整的療程相當於一次徹底的殲滅行動,確保敵方無力反擊;但若中途撤軍,殘存的敵軍不僅能逃脫,還可能因「見過武器」而訓練成更具威脅的部隊(抗藥性菌株)

 

抗生素的劑量與療程長度,都是經過科學研究設計的,以確保能有效殺滅病原菌。因此,即使症狀緩解,患者也應該遵循醫囑,完整服用療程,避免細菌存活並演化成更難以對抗的抗藥性菌株

 

正確處理抗生素:避免抗藥性擴散


你可能沒想過,隨意將剩餘的抗生素丟進馬桶或垃圾桶,可能助長超級細菌的形成。當抗生素殘留進入水源或土壤,即使濃度極低,依然會對環境中的細菌施加選擇壓力,使部分細菌逐漸培養出抗藥性。這種情況類似於在細菌的「生存競技場」中釋放微量的訓練劑量,促使它們進化出更強的抵抗力

 

科學研究已在全球多處河川、湖泊與地下水源中偵測到抗生素殘留物質,污染源可能來自醫療廢水排放、養殖業濫用抗生素,甚至是一般家庭未妥善處理的剩餘藥物

 

為了防止抗藥性細菌在環境中滋生,最安全且有效的做法是將未使用完的抗生素送回藥局或醫療機構設立的藥物回收站,由專業人員進行高溫焚化或化學降解,避免污染擴散

 

疫苗接種與感染預防:減少抗生素依賴


減少抗生素的使用,是對抗超級細菌最根本且有效的策略之一。而達成這個目標,其中一個關鍵手段就是透過疫苗接種來降低感染風險

 

例如,肺炎鏈球菌疫苗能有效預防由肺炎鏈球菌引起的肺炎與其他感染,這不僅能保護接種者免受嚴重疾病侵害,也減少了因感染而需要使用抗生素的情況

 

同樣地,麻疹疫苗的接種也能發揮間接效果。麻疹病毒會削弱免疫系統,使患者更容易因細菌感染而出現併發症,導致醫生需開立抗生素作為預防性治療。然而,透過接種疫苗預防麻疹感染,便能避免這類次發性感染的風險,自然也減少了抗生素的需求

 

透過這種「預防勝於治療」的方式,不僅能保護個人健康,也能在群體層面減少抗生素的使用壓力,從而減緩超級細菌的擴散與演化

 

▋筆者觀點

 

超級細菌的威脅看似遙遠,但事實上與我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

 

從感冒藥到醫院的感染控制,每一個環節都可能影響抗藥性細菌的演化速度。只要我們每個人都能更謹慎地使用抗生素、遵循醫療專業指引、並支持公共衛生政策,這場看不見的生物戰爭仍然可以被逆轉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水源駝哥 / 科技導讀與應用思考
4會員
14內容數
因為長得像駱駝(?)所以叫駝哥!? 台大生醫電資所博士,在兩間小公司擔任執行長與技術長。 對生物醫學、電子電機、微流體、半導體、生物資訊等領域都是略懂略懂。 這裡會專注分享我對科技議題的科普與個人思考,沒什麼破規矩,不要惡意攻擊任何人就好!如果你有感興趣的主題請留言讓我知道,讓我有多水幾篇文章的機會!
2025/02/15
討厭香菜或咖啡苦味,可能是基因造成的!研究發現,OR6A2基因變異使部分人對香菜中的醛類化合物敏感,產生肥皂味錯覺;而TAS2R基因變異則讓部分人對咖啡苦味超敏感。別再覺得自己挑食或不懂品味,這可能都是基因註定!
Thumbnail
2025/02/15
討厭香菜或咖啡苦味,可能是基因造成的!研究發現,OR6A2基因變異使部分人對香菜中的醛類化合物敏感,產生肥皂味錯覺;而TAS2R基因變異則讓部分人對咖啡苦味超敏感。別再覺得自己挑食或不懂品味,這可能都是基因註定!
Thumbnail
2025/01/31
DeepSeek的成功並未降低算力需求,而是凸顯了AI產業的成本優化和本地化趨勢。本文探討DeepSeek的成功關鍵、算力軍備競賽的可能性及英偉達面臨的真正挑戰,包含AI模型發展路徑的差異、AI產品化的趨勢以及專用AI晶片的興起。
Thumbnail
2025/01/31
DeepSeek的成功並未降低算力需求,而是凸顯了AI產業的成本優化和本地化趨勢。本文探討DeepSeek的成功關鍵、算力軍備競賽的可能性及英偉達面臨的真正挑戰,包含AI模型發展路徑的差異、AI產品化的趨勢以及專用AI晶片的興起。
Thumbnail
2025/01/28
低成本AI模型 DeepSeek-R1 的出現,在矽谷和華爾街引發震盪。本文探討DeepSeek如何以混合專家架構(MoE)降低AI訓練成本,衝擊市場估值,並分析其對AI產業、算力需求、能源消耗及相關技術發展的影響,包含專用晶片產業的未來走向。文章同時反思中美AI產業的發展模式差異與優劣。
Thumbnail
2025/01/28
低成本AI模型 DeepSeek-R1 的出現,在矽谷和華爾街引發震盪。本文探討DeepSeek如何以混合專家架構(MoE)降低AI訓練成本,衝擊市場估值,並分析其對AI產業、算力需求、能源消耗及相關技術發展的影響,包含專用晶片產業的未來走向。文章同時反思中美AI產業的發展模式差異與優劣。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在這個病菌橫行、感染危機四伏的時刻, 酒精、消毒水、殺菌劑、抗生素、抗病毒藥… 誰才是我們人類的終極保命武器? 答案或許跌破眾人眼鏡,竟然是微生物自己!   ●這本書裡所講的是我們每天打交道的對象: 微生物,例如細菌(Bakterien)、真菌(Pilz)和病毒(Virus)─ 這是一個非
Thumbnail
★在這個病菌橫行、感染危機四伏的時刻, 酒精、消毒水、殺菌劑、抗生素、抗病毒藥… 誰才是我們人類的終極保命武器? 答案或許跌破眾人眼鏡,竟然是微生物自己!   ●這本書裡所講的是我們每天打交道的對象: 微生物,例如細菌(Bakterien)、真菌(Pilz)和病毒(Virus)─ 這是一個非
Thumbnail
★韓國世宗圖書文化體育觀光部優秀圖書★ ★國立臺灣大學生命科學院生化科技學系副教授 陳彥榮審訂★ 不愛洗手的小孩和怪獸的奇幻探險,就此展開! 進入肉眼看不見的細菌世界,見識細菌的真實面貌!
Thumbnail
★韓國世宗圖書文化體育觀光部優秀圖書★ ★國立臺灣大學生命科學院生化科技學系副教授 陳彥榮審訂★ 不愛洗手的小孩和怪獸的奇幻探險,就此展開! 進入肉眼看不見的細菌世界,見識細菌的真實面貌!
Thumbnail
我曾跟孩子們說過《小不隆咚:我們是微生物!細菌、病毒與真菌小小世界裡的大知識》,我到現在還記得孩子們對於那些渺小的朋友們居然就與我們同在的時候,吃驚得張大嘴巴。 《小不隆咚:我們是微生物!細菌、病毒與真菌小小世界裡的大知識》,是我認為相當適合用來跟孩子談論病毒的入門書。
Thumbnail
我曾跟孩子們說過《小不隆咚:我們是微生物!細菌、病毒與真菌小小世界裡的大知識》,我到現在還記得孩子們對於那些渺小的朋友們居然就與我們同在的時候,吃驚得張大嘴巴。 《小不隆咚:我們是微生物!細菌、病毒與真菌小小世界裡的大知識》,是我認為相當適合用來跟孩子談論病毒的入門書。
Thumbnail
# 61《小大人的公衛素養課》:談談公衛的最強繪本!為了因應疫情順便普及有關於傳染病的知識,親子天下出版了這本繪本,但可別因為這本書是本繪本就小看了它!內容思路清晰、插畫生動有趣、知識含金量滿滿,這麼好的一本書怎麼可以錯過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拜讀這本書吧!
Thumbnail
# 61《小大人的公衛素養課》:談談公衛的最強繪本!為了因應疫情順便普及有關於傳染病的知識,親子天下出版了這本繪本,但可別因為這本書是本繪本就小看了它!內容思路清晰、插畫生動有趣、知識含金量滿滿,這麼好的一本書怎麼可以錯過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拜讀這本書吧!
Thumbnail
KOBU Agency on Unsplash 新冠狀肺炎搞得整個世界人心惶惶,截到目前(二零二零年二月二十九日)為止,至少有上萬人確診,多人死亡。這波疫情何時能受到控制,沒有人把話說死,連爆發地區最初的中國——官方說已經趨緩,但各地的「外國人」可沒有信心認為這是最佳答案。世衛組織呢?大概沒有人更
Thumbnail
KOBU Agency on Unsplash 新冠狀肺炎搞得整個世界人心惶惶,截到目前(二零二零年二月二十九日)為止,至少有上萬人確診,多人死亡。這波疫情何時能受到控制,沒有人把話說死,連爆發地區最初的中國——官方說已經趨緩,但各地的「外國人」可沒有信心認為這是最佳答案。世衛組織呢?大概沒有人更
Thumbnail
現代農業主流對抗病蟲害的方式是農藥。然而農藥有個致命的罩門,就是對人不能有太強的急毒性。噴完農藥農夫昏倒在田裡、消費者吃下去立刻送急診的,都很可能會被列為禁藥。至於幾年後怎樣,那就沒關係了
Thumbnail
現代農業主流對抗病蟲害的方式是農藥。然而農藥有個致命的罩門,就是對人不能有太強的急毒性。噴完農藥農夫昏倒在田裡、消費者吃下去立刻送急診的,都很可能會被列為禁藥。至於幾年後怎樣,那就沒關係了
Thumbnail
這個太有趣了。不是「小外星生物」的存在,而是「小外星生物」的樣子,我個人看起來,真的太可愛了。真的很像「小外星生物」! 今天唸文章,唸到這種「小外星生物」,可以對COVID19 事件的可能性的影響。 故記錄一下,自己的閱讀。 小外星生物叫 [ 噬菌體 ] 這是一種病毒🦠!而且専門殺細菌的病毒
Thumbnail
這個太有趣了。不是「小外星生物」的存在,而是「小外星生物」的樣子,我個人看起來,真的太可愛了。真的很像「小外星生物」! 今天唸文章,唸到這種「小外星生物」,可以對COVID19 事件的可能性的影響。 故記錄一下,自己的閱讀。 小外星生物叫 [ 噬菌體 ] 這是一種病毒🦠!而且専門殺細菌的病毒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