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繫詞「是」的虛構
六
王路做的不是語言學者的考證工作,他接受了語言學者如王力的觀點,認定了上古漢語沒有繫詞,並以此為起點,推斷漢語沒能發展出類似亞里士多德的綜合推理那樣的邏輯,以至歐洲形而上學的素養。影嚮所及,有漢語語言學者如肖婭曼便為了向英語的「be」和德語的「sein」看齊而覺得漢語的「是」必然或必須是個基本詞﹕
肖婭曼認為「是」雖不見於甲骨文,「時」卻是甲骨文就有的文字,並且從字形﹑語音及語義上考察,「時」與「是」都是相通的﹔肖婭曼再進而試圖論證漢語「是」 集「本在」 、「存在」、「在者」 三義於一身,並推斷漢語的存在觀念是從時間觀念發展出來的﹕「是」 是由「 時」分化而來的,甲骨文的「 時」是後起的「是」 的源頭。 [肖婭曼 2003: 43]
上述的一大段文字僅為下文的分析提出,作為一個容許論述的平台,因此沒有對個別語言學者的觀點做出評斷。本章的探討對象是清華大學王路的〈「是」的邏輯研究〉,發表於 1992 年﹔粗略點算一下,王路至今共發表了十多篇關於繫詞「是」的論文,但基本論證都離不開 [王路 1992],因是之故,我們僅以此商榷於王路。
__________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