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ChatGPT 編輯者:Gemini
我們常常聽到「你是狗派還是貓派?」這個問題。狗派的人被認為外向、喜歡社交;貓派的人則被覺得比較內向,但有創意。那麼,這些差異會不會影響到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的其他選擇,例如——捐款呢?
誰捐得最多?誰捐得最勤?
研究者發現,沒有養寵物的人平均捐款的金額最大,10 年下來超過 1,000 美元。
不過,如果看捐款頻率的話,貓奴的捐款次數最多,平均 10 年捐了14 次,比無寵物者的11 次更頻繁。
相對來看,狗主人捐款的金額比貓奴少,頻率也稍低。
而捐得最少的一群人是養貓又養狗的人。
換句話說,沒有養寵物的人像是「大手筆但比較低頻率」的捐款者;而貓奴比較像「習慣型、樂於嘗試」的捐款者。
怎麼說呢?研究者還發現貓奴的捐款對象最分散,會支持各式各樣的非營利組織,不只動保。無寵物者有六成以上的人只會固定捐給單一組織。
這和心理學的觀察一致:貓派的人通常更「開放」,願意接觸新事物,也願意支持不同的公益領域。
更有趣的是,研究者還注意到養寵物與政治傾向有關!貓奴比較偏向民主黨(藍州);而狗主人則較為偏向共和黨(紅州)。
另外,有養寵物的人,更常自稱「獨立派」;相對來說,沒有養寵物的人,則更多是「無特定政黨」的冷感族。
當然,寵物並不會要求我們捐錢,但牠們的存在卻可能間接反映我們的個性和需求。
養狗的人:收入較高,傾向穩定、重視忠誠。
養貓的人:喜歡新鮮事物,樂於多元嘗試。
不養寵物的人:比較專注,會把資源放在少數重要的事情上。
因此,寵物不只是家庭的一部分,也成了心理與社會傾向的一種「指標」。
這個研究,可以給公益團體一個提醒。
如果想要吸引貓奴捐款,可以提出「小額、定期、多元」的捐款方式。
若想要打動無寵物者,需要提供明確的專案,讓他們能專注投入。
總而言之,這份研究提醒我們:除了收入、教育和性別之外,「有沒有養寵物」也能預測一個人的捐款習慣。
貓派、狗派、甚至不養寵物,都各自呈現出不同的公益參與方式。
所以,下次有人問你「你是狗派還是貓派?」的時候,或許也可以想想:這是不是也透露了你最可能幫助世界的方式?
參考文獻:
Chang, H.-C. H. (2025). Pet ownership ties as indicators for giving behavior. Anthrozoös. 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 https://doi.org/10.1080/08927936.2025.2544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