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不等於家:安全感來自內心,而非房子本身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一直在想房子之於我是什麼?家之於我又是什麼?這兩者的差異在哪裡?為什麼東方社會價值觀下總認為「要有房子」,真的只是因為「有土斯有財嗎」?又或因為「大家都這樣」,但如果僅此而已,我們又為什麼要把自己套進這個留存百千年的囹圄?


如果房子象徵家與安全成,為什麼會有「在家裡感覺不到溫暖」一說。以此運輯思考,便知房子只是死物,有房子的安全感是建立於物質,誤用馬克思的一句話:「一切堅固的束西都煙消雲散。」談話節目《圓桌派》也有一段提及安会感的對話:「不安全才是常態,重點不是尋找安全感,而是認知在道麼不安全的世界下面,你只好接受。」


既然房子不等於家,亦不等於安全感,那房子便只是載體,真正重要還是房裡的人事物,也才是組成「家」的關鍵。而安全感是自給自足的,並非一味向外界索求,向外求安全感是不切實際的,那是虛幻的安全,心情隨著外界起伏,真正的安全感是穩定的,知道它一直都在,比「吃了秤砣鐵了心」更加堅定的感受。


無論任何感受、任何需求,向内求永遠是最佳選擇也是最佳解答,向外求者皆是匯乏,人不會在事實前加上「我相信」,不會說「我相信地球是圓的、相信太陽東升西落」,真正有安全感的人,安全感如呼吸白然、流淌在血液裡,與自我共存。


-撰寫於2023年-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王申諄的心靈秘境
4會員
20內容數
一個人的文字,最能代表一個人的真。 在文字裡漫遊,也獲得了些許成就: 2017年,白楊先天大道第16屆全國聯合徵文-大專組-第二名; 2023年,國軍第57屆文藝金像獎-文字類-短篇小說組-金像獎。
2025/04/27
本文探討三個故事:《狂泉》、《漁父》與《隔離島》,闡述在群體狂熱中,堅持自我清醒的困境與悲哀。作者以同理心理解《狂泉》中國君的無奈,並引用屈原與泰迪的遭遇,反思在主流價值觀與個人信念衝突下的選擇與掙扎。
Thumbnail
2025/04/27
本文探討三個故事:《狂泉》、《漁父》與《隔離島》,闡述在群體狂熱中,堅持自我清醒的困境與悲哀。作者以同理心理解《狂泉》中國君的無奈,並引用屈原與泰迪的遭遇,反思在主流價值觀與個人信念衝突下的選擇與掙扎。
Thumbnail
2025/04/20
探討現代人內心迷惘與對「正確答案」的追尋,如何在社會壓力下找到自我。文章藉由繪本《失落的一角遇見大圓滿》和《禮記·大學》闡述自我圓滿的哲理,並以「醉生夢死」的意象點出清醒與迷茫並存的矛盾心境。
Thumbnail
2025/04/20
探討現代人內心迷惘與對「正確答案」的追尋,如何在社會壓力下找到自我。文章藉由繪本《失落的一角遇見大圓滿》和《禮記·大學》闡述自我圓滿的哲理,並以「醉生夢死」的意象點出清醒與迷茫並存的矛盾心境。
Thumbnail
2025/04/13
這篇文章探討遊戲與人生的共通點,以遊樂場互動螢幕遊戲、大富翁和籃球等例子,說明遊戲的樂趣來自於「不確定性」和「挑戰性」。作者並以「生來有錢」的人為例,闡述缺乏目標和挑戰,可能導致人生失去意義。文章最後點出,人生如同遊戲,最重要的在於過程,而自我對話和了解自己,才能克服人生的挑戰,找到真正的自我。
Thumbnail
2025/04/13
這篇文章探討遊戲與人生的共通點,以遊樂場互動螢幕遊戲、大富翁和籃球等例子,說明遊戲的樂趣來自於「不確定性」和「挑戰性」。作者並以「生來有錢」的人為例,闡述缺乏目標和挑戰,可能導致人生失去意義。文章最後點出,人生如同遊戲,最重要的在於過程,而自我對話和了解自己,才能克服人生的挑戰,找到真正的自我。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有些人住在家裡,與家人同住,在外奔波了一整天,最後卻不想回家;有些人,離鄉背井,出外打拼所以渴望有個家;有些人,總是無可奈何頻繁的搬家,哪裡也都不是家。
Thumbnail
有些人住在家裡,與家人同住,在外奔波了一整天,最後卻不想回家;有些人,離鄉背井,出外打拼所以渴望有個家;有些人,總是無可奈何頻繁的搬家,哪裡也都不是家。
Thumbnail
最近在閱讀依附關係與創傷理論、安全感相關的書籍,由於本身是學習EFT取向的心理治療,所以基礎的依附理論跟安全感的概念,我不太陌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有一個新知吸引了我的注意,那就是:童年的居住環境,也可能影響到我們的神經系統是否安定,影響到我們安全感的建立。
Thumbnail
最近在閱讀依附關係與創傷理論、安全感相關的書籍,由於本身是學習EFT取向的心理治療,所以基礎的依附理論跟安全感的概念,我不太陌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有一個新知吸引了我的注意,那就是:童年的居住環境,也可能影響到我們的神經系統是否安定,影響到我們安全感的建立。
Thumbnail
我們常常被灌輸著追求物質才能得到安全感,但這種追求只是短暫的,並無法真正帶來持久的滿足感和安全感。實際上,真正的安全感來源於內心覺察和自我掌握。
Thumbnail
我們常常被灌輸著追求物質才能得到安全感,但這種追求只是短暫的,並無法真正帶來持久的滿足感和安全感。實際上,真正的安全感來源於內心覺察和自我掌握。
Thumbnail
這是一篇設定心理學有興趣的人及新進心理師閱讀的文章,談「安居於世」,家屋的心理意涵。
Thumbnail
這是一篇設定心理學有興趣的人及新進心理師閱讀的文章,談「安居於世」,家屋的心理意涵。
Thumbnail
大家總說,安全感該是自己給自己的,可我們又是在甚麼情況下,無意識地把安全感這個責任歸屬,寄託在別人身上呢?
Thumbnail
大家總說,安全感該是自己給自己的,可我們又是在甚麼情況下,無意識地把安全感這個責任歸屬,寄託在別人身上呢?
Thumbnail
安全感有很多面向,有關於生存、愛情、人際、職場、家庭、金錢等...,即使有這麼多的面向,最終這都是關乎自我認同的課題。當我們對於這些面向的認知更深、更清晰,就不會向外索取,因為安全感始於自己。
Thumbnail
安全感有很多面向,有關於生存、愛情、人際、職場、家庭、金錢等...,即使有這麼多的面向,最終這都是關乎自我認同的課題。當我們對於這些面向的認知更深、更清晰,就不會向外索取,因為安全感始於自己。
Thumbnail
「這種沒安全感的源頭,也包含對自己的沒自信」、「大多數人都沒有安全感,只是每個人的深淵模樣不同,畫面也不同」
Thumbnail
「這種沒安全感的源頭,也包含對自己的沒自信」、「大多數人都沒有安全感,只是每個人的深淵模樣不同,畫面也不同」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