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性商品,是療癒還是陷阱?

靈性商品,是療癒還是陷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這篇文章,我思索了很久,想用最真誠的方式,表達我內心的想法與觀點。


先說說我自己吧。

回想過去,我似乎只在19歲時,因為外觀漂亮,買過一條水晶手環。


此後,我再也沒主動購買過水晶、蠟燭或精油。如果身邊有這些物品,那多半是別人送的心意。而牌卡呢?我此生也只買過一副。


我想說的不是否定靈性商品的價值。這些物品的頻率、慈愛與療癒力,毫無疑問是真實的,它們的存在,確實能帶給人們美好的感受。


但我想探討的是一個比例的問題,以及背後隱藏的起心動念身為消費者的我們,在購買這些商品時,究竟帶著怎樣的期待與意念?

你在期待什麼?



每次花錢購入靈性商品時,我們的內在是否有以下幾種聲音?

• 「這能讓我的生活變得更好吧?」

• 「這會提高我的頻率嗎?」

• 「也許,我的生命課題與責任,可以藉由這些水晶或法器來解決?」


潛意識裡,我們是否希望透過外在物品,來逃避面對內在功課的勇氣?


對我而言,改變生命最直接的方式,是誠實地面對內心、整合情緒與黑暗;而提高能量頻率,最有效的方法,是付諸行動鍛鍊自己的身體、心智與靈魂。


這些過程很樸實,卻也很紮實,它們帶來的成長,遠比依賴任何外物來得深刻。


靈性商品的價值,來自你的內在狀態。

水晶的愛是真實的;

牌卡的智慧,對應的是我們靈魂的聲音;

精油的療癒,讓我們感受到大地與植物的愛。


這些靈性商品是美好的,但前提是:我們要先回歸自己的內在,否則,它們的價值可能被大大低估,甚至被誤解。


當我們本末倒置,將修行的重心放在外物上,而忽略內在的智慧與愛,這些商品很可能成為一種「安慰劑」,幫助有限,甚至無法改變我們的生命狀態。


靈性成長的核心,永遠是自己


蒐集靈性商品沒有錯,就像有人喜歡蒐集樂高、手辦一樣,這是自由意志的選擇。我也不認為自己不買靈性商品,就顯得更「高尚」。畢竟,這並非一個二元對立的問題。


但我想提醒大家的是:在每次花錢的當下,不妨練習有意識地覺察自己的心境與期待:

• 是因為需求,還是因為依賴?

• 是為了支持內在修行,還是想逃避現實?


別忘記,身體、心智與靈魂的落地修行,才是我們在地球旅行中的最大核心。


當我們扎根於內在,靈性商品才能真正輔助我們,發揮它們最大的價值。


否則,生命的混亂依舊,即便擁有再多靈性物品,And your life will still be a mess.


祝福你,在探索中看見內心的光,讓愛與智慧,成為生命的指引。 

Love, Susan


✨如何找到我✨

1-1身心引導 / 情緒療癒 / 潛意識探索 / 線上女人圈《女性身體覺醒地圖》 / 子宮療癒

🌷Instagram: Susan 海洋系身心療癒師 @souljourney_expansion

https://instagram.com/souljourney_expansion?igshid=YmMyMTA2M2Y=

🌷Facebook: Susan.耘海裡的慢生活

https://www.facebook.com/shuyun1014?mibextid=LQQJ4d

🌷YouTube: Susan.耘海裡的慢生活

https://www.youtube.com/@Susan-vm2el

Gmail ✉️:susantsai1014@gmail.com

 

 

avatar-img
Susan Tsai 的沙龍
10會員
42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Susan Tsai 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1. 與大自然連結 大自然是陰性能量最完美的展現。定期走進山林、海邊,或只是在家附近的公園散步,與樹木、草地接觸,都能讓你感受到陰性能量的支持。靜靜地觀察風的流動、葉片的顫動,閉上眼感受空氣、微風撫過肌膚,用五感徹底沈浸在大自然的當下。大自然教我們活在當下——不執著過去,不擔憂未來,而是完全擁抱此
「無慾則剛」,這是道家文化裡很著名的思想,甚至也成為新時代靈性人的某種隱形標桿。   好像「慾望」成了一件壞事,被貼上了滿滿的標籤,是修行道行不夠「高」的象徵。   但我想用另一種眼光看待慾望,而這些慾望,包含物慾、性慾、食慾或是情慾。任何乍聽之下有點庸俗的東西。   「慾望」本身是中立
羞恥感是我個人很深層的創傷。   從小我就覺得自己長得不好看,身型不符合亞洲審美,眼睛小,臉型寬,還有長輩要我長大後應該去削骨。   這些言語,大部分也不是惡意的,但現在回去看,總覺得這些「玩笑」反映的是整個亞洲社會的通病。   我自卑了二十年,直到踏出台灣,才發現世界很大,原來有這麼多
1. 與大自然連結 大自然是陰性能量最完美的展現。定期走進山林、海邊,或只是在家附近的公園散步,與樹木、草地接觸,都能讓你感受到陰性能量的支持。靜靜地觀察風的流動、葉片的顫動,閉上眼感受空氣、微風撫過肌膚,用五感徹底沈浸在大自然的當下。大自然教我們活在當下——不執著過去,不擔憂未來,而是完全擁抱此
「無慾則剛」,這是道家文化裡很著名的思想,甚至也成為新時代靈性人的某種隱形標桿。   好像「慾望」成了一件壞事,被貼上了滿滿的標籤,是修行道行不夠「高」的象徵。   但我想用另一種眼光看待慾望,而這些慾望,包含物慾、性慾、食慾或是情慾。任何乍聽之下有點庸俗的東西。   「慾望」本身是中立
羞恥感是我個人很深層的創傷。   從小我就覺得自己長得不好看,身型不符合亞洲審美,眼睛小,臉型寬,還有長輩要我長大後應該去削骨。   這些言語,大部分也不是惡意的,但現在回去看,總覺得這些「玩笑」反映的是整個亞洲社會的通病。   我自卑了二十年,直到踏出台灣,才發現世界很大,原來有這麼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