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 《一行禪師講金剛經》與《認識頌缽音療》
兩本書皆在學習中,一些感想與和朋友間討論做些紀錄。
金剛經 :
"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白話,連前面一句一起解釋 :
如來佛的弟子阿難說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親自聽聞如來佛的教導,說此經時是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當時現場約有1250位具有德性的高僧及弟子聽聞佛陀開示。每日這些修行者重複的做事,便是到大衛城乞食,在城裡不分貧富貴賤,挨家挨戶的乞食,乞食完畢會再回到祇樹給孤獨園內吃飯,用餐完畢後將衣缽收拾乾淨,並清洗雙腳在地上鋪好座位盤腿而坐。
頌缽 :
關於頌缽最早並非來自於印度、西藏或喜馬拉雅山一帶。最早可以溯源自西元5千多年前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在西元3千多年前的波斯也有類似頌缽的碗型用具。而在西元前334~西元前324年間,因為亞歷山大大帝對東方各國展開侵略性的戰爭,頌缽也跟著傳入波斯帝國與印度之間,而到了西元8百年左右,佛教文化由北印度東傳至西藏一帶,漸漸地引入了中國、日本、韓國與周邊東南亞國家。
------
可以看到缽最早其實是一種飲食器皿,修行人們用缽來乞食稱為「托缽」,外出托缽時挨家挨戶的乞食,不可因富有或貧窮或某戶人家不友善不布施便跳過,藉此接觸各式各樣的人們,是培養「無分別心」的一種方法。
一日和朋友談到之前貓兒有次生大病,那天看完醫生狀況還是極差,不吃不喝又吐又拉,精神非常不好也沒有力氣,當天晚上第一次嘗試用頌缽,一部分算是安自己的心。隔日插花時撇見牠睡到翻肚,當下只有感謝。也就只有那次,平日其實並無特別保養頌缽,只有偶而想拿起敲一敲才會使用。現代對於"頌缽"有很多傳說與神祕色彩,但我更傾向將頌缽當作一種工具、一種學術科目,如同佛教文化一般。
對於學習是這麼看的,接觸只因自己感興趣所以研究,對於生活、工作能否用上或所謂的"投資報酬"並不是很在意,一生中學習了那麼多,能用上的又有多少呢?但不能發揮知識也不代表這些所學都是沒有價值的。
另外談及為何這麼日常的用品,會變成如此"昂貴",除了商人包裝炒作外,是否真的如此有靈性?是對於頌缽還是對於音頻本身?又陷入"音頻"內,是否就是「心經」所說的「五蘊」及是(色、受、想、行、識),音應歸於色,感受歸於受?
但如果世界"商品"不經過"包裝",是否世界便停止無法進步呢?我們真的需要這些外在的"進步"嗎?那麼經過了包裝便有了不同,接著產生了比較,那便產生了"分別心"了。不經包裝的話,那麼用4千元一顆的頌缽冥想或用乞食的缽冥想似乎是同樣的道理,亦乎真正能"安心"的是內在本身,而非外求。
------
開始學習金剛經時是聽「聖嚴法師」講解的,
記得他幽默的如此介紹 :
「金剛經是非常難懂的一部經,
而且大家都喜歡來聽,
因為難懂所以大家喜歡聽,
因為聽不懂所以大家來聽,
因為不容易講,
所以我很喜歡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