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14日 星期六下午2:57
因為有了新工作,朋友笑說我是重新降落人間,不再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如此形容真貼切。
九月之前,一心覺得自己不會再投入什麼職場,只會繼續在各個社大找課上,享受當學生的樂趣,記得原定計畫學日文歌、學畫畫、學吉他,還夢想著再學跳舞,尤其北北基現在有一千二交通吃到飽,往台北跑都顯得義無反顧了起來。
結果人算不如天算,突然有個圖書館的小工可做,我因為在家看電視看太多很心虛,就匆匆應允,直接下凡來歷劫了。凡間的一切都還好,不像之前去打工要付出身體勞動,這次主要操作借還書的電腦,左手拿一本書起來,右手持槍掃描,剩下就觸控螢幕按一按,老花的眼力也還應付得過去。
比較難以適應的,一是人間之冷,各地的圖書館都差不多吧,冷氣總偏冷,一兩個小時還好,八九個小時在機器招待的冷空氣下求生存,對我來說很具挑戰,一個半月以來數度犯頭疼,一次感冒,並影響食慾,目前瘦了兩三公斤。
但變瘦應該算收穫,為此我已買三件褲子慶祝。
另一需要適應的是值晚班,此前我連社大晚上開的課都不選,習慣待在家裡,跟媽媽一起看電視,幾乎九點到十點就休息準備睡覺,圖書館開館到九點,收拾完畢還得等公車,回到家也無法馬上就寢,需緩緩呼吸,跟家人說說話,於是,生活作息正在改變中,可能成為頭疼的原因之一。
圖書館工作的好處自然是與書靠近,重新與書靠近是給自己的救贖,當我沈沒在追劇的海裡時,文字閱讀如一根浮木可抓,划一划水或許有靠岸的機會也說不定。何況還有一份基本工資可領,期待累積出一筆旅行基金。
家人與我都天真地以為圖書館人很少,應該是一份很涼的工作,事實出乎意料之外,世界上居然還有這麼多閱讀人口,以前只是客人不來我的書店買書而已,想看書的人還是很多啊!
這是我在人間的重大覺悟,那些年的安書宅,終究走了個孤僻的路線。
看著圖書館裡進進出出的讀者,一方面感到欣慰,人類並沒有放棄紙本閱讀;一方面有絲絲感傷,人類只是沒有對書籍產生擁有的慾望。總之,抱著某種矛盾,我繼續觀察這個角落的生態。
也觀察自己,一樣是這個角落的生物?很少很少買書了,光借的書都看不完了,不再想擁有書,甚至在此之前,其實也沒有到圖書館借書的慾望,只有對著自己滿櫃書愧疚的心。
最後一個要再度適應的,是圖書館畢竟由公務體系運作,管理它的是公家單位,在前線直面民眾的皆為約聘與委外人員,大後方才是核心所在,那個核心跟整個體制有關,而行之有年的體制啊,每個環節都鑲嵌著規則或潛規則。
我們以為圖書館三個字看起來再單純不過,是用書餵滿空間的地方而已,給人借書還書而已,但,世上哪有什麼簡單的地方,圖書館也有它隨時要被檢視的一張成績單,不只入館人次、借閱量有數字,隨著時代變遷,活動場次、人次都有數字,持續統計著、比較著、檢討著。
閱讀是單純的,公共圖書服務是單純的,但服務本身卻有它前線的仗要打,雖稱不上硬仗,仍是一場接一場,年復一年。
有趣的是我想起,最早跟高中同學有開書店之約(如果有一天找不到工作就一起開書店或開書車)的時候,正是因為書店兩個字看起來是最單純,後來我真的開書店就發現,單純的年代早已過去,我們生得太晚,沒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