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策略就是分散投資和長期持有”
楊醫師25年一月選書:長期買進-財金教授周冠男的42堂自制力投資課
作者:周冠男
天下文化出版
結論先說:保有可支應家庭支出6~12個月的約當現金(包含定存),基本應有的醫療相關保險,長期投入指數型ETF,再有餘力有一個自住的不動產,然後認真上班增加自己的能力與收入。
可是個股的漲幅不是更高,我還可以開槓桿,期貨選擇權,買低賣高賺價差,不是更快嗎?
確實更快,但噴的時候也更快。
就如同平常聽股癌分享,長期看來市場都會處於增長狀態下,有時候就當個指數仔會比起那邊頻繁進出場來得單純也容易許多。畢竟一個專職的投資人,其實是需要花費相當大的心力研究,同時又要預測市場氣氛等,甚至需要更多屬於內部的資訊才有機會賺取這樣的報酬,確實不是一般人如我可以勝任。
好的書會強調一些出處,還會有許多的附註,這本也是如此,有18頁的附註說明(電子書),然後也從學術理論基礎來說明,包含了人並不理性,對於損失的趨避,集體情緒如何影響市場,短期誘惑,如何過度的對自己的能力及運氣有過高的自信等等,前三大部分都在說明這些,然後再提供了投資準則,各種商品是否適合投資的看法以及作者的投資策略,挑一些篇章分享。
“認知自己可能會做出不完全理性行為,從客觀角度判斷自己的決策到底哪裡出問題。當你知道自己的決策偏誤之後,才有可能改正。”
從機會成本與沉沒成本來看,我們本來就不如自己想像的那麼理性,而我們對於風險的概念會因為金額大小,是獲得還是損失都會顯著並非理性思考,更進一步的,我們很多的決策自以為理性,但卻是一種直覺的反應,這些都是在架構一件事實:總是要知道自己弱在哪才知道怎麼加強。
那我看更多的書,更多的報告,投入各種專業研究,總能克服與矯正了吧?
“學習無助於減弱過度自信,反而會增強”
這樣並非就完全放棄學習,而是認知學習只是在強化自己的自信,從而相信自己選股獨到,再加上社群放大,人們總是只會呈現好的那一面,沒多少人敢真正把績效亮出來。
透過學習可以協助自己判斷資訊的可靠性,避免過度被故事包裝美化的內容,只是主動且大量時間投入,所對應的除了進出的交易成本之外,更多的可能是自己的時間,時間也許有更值得投入的地方,也才是作者希望倡議的概念。
“投資成功沒有奇蹟,只有累積。”
可我投資個股的績效不是顯然的高過ETF許多嗎?
根據統計資料每10.5年,有50%公司會消失。上一代所熱愛的台塑四寶,現在也風光不在,外加許多景氣循環的波動對於不同產業周期也有所不同。當然台積電還是有一定程度的技術領先,只是以長期持有跟複利的期望,單一持有還是需要保持一定程度的市場關注,至少每季財報要看一下吧。但ETF透過固定的汰換機制,就可達到一定程度的風險分散,但又保有長期被動的效果。
“長期投資的高報酬、低風險特質,不是好聽的故事,是鐵的事實”
其實你也可以和巴菲特一樣,在50歲以後累積97.6%的資產,複利的效果大家都知道,但多數人其實真的沒有那樣的耐心長期持有,然後自以為的買低賣高,也許短期獲利效果好,但產生的交易成本與稅收,外加因為獲利而衍生的消費行為,最終難以真的支持到最後。
“用市場指數型ETF買下全世界”
ETF百百種,各種有的沒有的主題,更多的其實都是反過來湊出投資組合的,盡可能挑選最”原型”的,與市場指數最相關的,台股來看不外乎就是0050或是006208,美股就是SPY,VOO,IVV,VTI及ITOT。基本上只要這個市場長期是成長的,那報酬通常都是可期待的。
進一步的評估就是包含手續費,海外的話就得評估相關資金規劃,複委託或是直接海外券商開戶,如果金額高到一個程度就得再評估海外所得。
這整個篇章很值得多看個幾次,基本上解答了持有個股與ETF的差異性,依據年齡對應風險耐受度的差異,定期定額可以達到自我控制,額外的單筆投入會優於定期定額的報酬,如果沒有要海外生活不一定要那麼高比例的海外投資,關於退休應該怎麼投資(現在就開始),專注提高本業收入才是年輕人的關鍵,這些事情也許二十年前的自己根本不知道,但現在知道都不算太晚。
“正確的投資方法,是躺在指數的道路上耍廢”
其實有很多人親身示範透過定期定額長期持有的獲利效果,效果很慢,但有效。不過更多的人卻期望可以一夕致富,所以也才有那麼多的飆股社團詐騙,回到本質還是關注自己是否能夠在本業有持續增長的收入,透過一定的自制力長期投資持有,真的要看個股也不是不行,保持一定的關注但也不要讓占比過高,每個人都有適合的投資策略,如果都還沒有想法,這本書會是一個很推薦的入門,好書分享給大家,願大家都能在這樣的路上慢慢致富。
#阿崴閱讀
#長期買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