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水滸讀通下九流人物19-王有金的女兒
王有金的女兒,為什麼要投井自盡?
《水滸傳》中的許多故事,
因為都是影射「真實」的社會,
所以沒有社會閱歷的人很難讀懂。
舉個例子:
「魯智深火燒瓦罐寺」的故事中,
王有金的女兒為什麼最後會投井自進?
話說那是魯智深大鬧五臺山之後,
途經瓦罐寺所惹出來的一段悲劇。
故事的開始,
是魯智深在瓦罐寺外見到幾個老和尚煮粥來吃,
魯上去搶粥,喝了幾口不好意思再喝;
又聽這幾個老和尚說
他們原來住持的瓦罐寺被兩個惡匪(飛天夜叉與生鐵佛)霸佔毀壞
魯智深進寺欲探究竟
見到飛天夜叉與生鐵佛
而且「邊廂坐著一個年幼婦人」
前頭說過
魯智深一見美女婦人就來勁兒
於是魯智深先問:「你這兩個如何把寺來廢了?」
又接著問:「這婦人是誰?卻在這裏(與你們一起)吃酒?」
生鐵佛解釋道:
「這個娘子是前村王有金女兒,
她的父親(王有金)是本寺檀越(贊助的施主),
如今消乏了家私。近日好生狼狽,家間人口都沒了。丈夫又患病。因來敝寺借米;
小僧看施主檀越(指王有金)面,取酒相待,別無他意......
師兄休聽那幾個老畜生(指寺外煮粥老和尚)說!」
魯智深聽了生鐵佛一番解釋,
居然也就信了,又回頭找寺外煮粥老和尚們算帳;
不過老和尚們又是一通解釋:
說那個「婦人」是「擄來養著」的!
(老和尚們一齊都道:「師兄休聽他說!見今養著一個婦女在那裏......」)
又說他們這幾個老和尚餓了三天三夜,形同枯槁,
剩下幾口粥還被魯智深搶走喝去;
而瓦罐寺裏頭那兩個惡人吃得肚滿嘴油,
這是誰對、誰錯?
魯智深一想:『也是!』
於是又回頭找飛天夜叉與生鐵佛算帳,一打二,魯智深不敵二人合力,賣個破綻跳出圈外,好不容易逃去開來;後來在赤松林中,魯智深遇見史進能幫手,魯才帶著史大郎回頭找場子,將飛天夜叉與生鐵佛引出瓦罐寺,在河邊橋上肐肢肐察地搠死。
魯智深與史大郎回到瓦罐寺,見到前頭餓了三天三夜還被魯智深搶粥去喝的老和尚們,俱都在樹下吊死自盡,魯史二人推測:應是見魯智深前一仗輸了去,怕飛天夜叉與生鐵佛遷怒來殺他們;而後魯史又往寺內尋去,卻見「那個擄來的婦人,投井而死」,而更入其中八九間廂房檢查,並無他人。
於是魯史二人搜刮了寺中剩下的衣裳與金銀,最後一把火燒掉了瓦罐寺。
大家讀到這裏有沒有產生一個疑問?
為什麼那個擄來的婦人,即王有金的女兒,要投井而死?
吃粥的老和尚們因為勾來魯智深與飛天夜叉、生鐵佛相鬥,因此怕夜叉與鐵佛秋後算賬,因而上吊自盡,這可以理解;可是王有金的女兒,本來就是被夜叉與鐵佛擄來的,按前段的故事中說魯智深已被夜叉與鐵佛趕跑,照理來說,不應該有動機去投井自盡才是。
而且,如果王有金的女兒是被擄來的;那麼,當魯智深與夜叉、鐵佛進行第一次對話時,為什麼她不高聲呼救?她為什麼眼睜睜地看著夜叉與鐵佛欺騙魯智深?
這個問題,沒有足夠的社會閱歷是想不通的。
一個女孩,只有在一種情況下,明明欺負她的人就在身邊,可是她也未必會高聲呼救求援,那就是被性侵強姦的女孩。
這樣的女孩,承受著巨大的侮辱,可是寧可把委屈的眼淚痛苦地吞下去,也未必願意向旁人開口求援。
因為這樣的女孩,害怕的不止是身體上的強暴與屈辱,更是周圍人異樣的眼光、與背後的指指點點。
為什麼「王有金的女兒」最後會投井自盡?
當魯智深問:「這婦人是誰?」生鐵佛答道:「這是前村王有金的女兒......」而最終魯智深被生鐵佛與飛天夜叉打跑了去——這樣的場景與對話,對王有金的女兒是什麼感覺?
一個女孩,娘家無依無靠,丈夫病重,被兩位賊盜匪擄來瓦罐寺污辱,她可能本來想要默默承受著這巨大的屈辱,所以她願意陪著那兩位污辱她的人吃酒,因為一旦事情過去,她可以裝作若無其事地再回到丈夫身邊。
可是一個胖大和尚忽然出現,又忽然從那兩個賊盜匪的嘴中得知她是王有金的女兒;王有金的女兒並不了解眼前這「胖大和尚」是什麼樣的人,不過她心中第一件事想的肯定是:『完了!我的事情被別人知道了!』
所以王有金的女兒最後要投井自盡,因為她的遭遇與蒙受的恥辱,很可能會連帶著給她的父親與丈夫恥辱,而且那個「胖大和尚」還目睹了她遭受污辱之後,仍然陪著賊盜匪吃酒……
王有金的女兒,不會知道眼前的這位「胖大和尚」能不能夠理解她的所受與所為,可是她知道、或者說她害怕,這件事會傳得路人皆知,或者會傳得那個「前村」皆知。
所以她最後選擇投井自盡。
放在王有金的女兒面前,沒有別的路;如果那位「胖大和尚」沒有辦法在第一時間都明白眼前她的所做並不是不知廉恥地陪著那些污辱她的人吃酒,如果那位「胖大和尚」沒有被那兩個賊盜匪當場打死,而是逃了開去,而是可能四處去講這間瓦罐寺中可能發生的事情……
放在王有金的女兒面前,真的沒有別的路,她只能選擇投井。
估計後來魯智深與史大郎也猜到了為什麼王有金的女兒會投井自盡,所以魯史兩人在搜刮夜叉與鐵佛留下的財貨後,才放了把火,將瓦罐寺焚燒殆盡,將瓦罐寺中發生的一切一切,都留在瓦罐寺;將來,前村的人即使找到瓦罐寺中,也不會知道王有金的女兒曾經在這裏發生過的一切。
這可能是魯智深留給她的,最後的溫柔吧。
老衲小時候談生意,那時候台灣的生意場不太健康,常常得被老闆們拉著去酒店作陪,邊喝邊談;彼時,酒店中的一名小姐氣韻極好,高雅又漂亮,老衲曾問她,花名不算數,妳的本名到底叫什麼?
那小姐一開始不說,後來被老衲磨得煩心,道:「你知道也沒作用,因為只要賺夠了錢,我一上岸就會去改名。」
老衲奇道:「一上岸就去改名?這是何理?」
小姐幽幽地說:「有次恰好與客人開房,被警察臨檢,無奈在客人面前說出了我的真名......所以,等我上岸,一定要去改名。」
老衲聽罷大為感慨,自責道:「原來又是一個『王有金的女兒』,來,老衲自罰三杯大酒。」
這個故事放在老衲心中很久,一直想寫出來,而今日寫出來是想要告訴大家,遇到「王有金的女兒」,千萬不要問人家妳是誰。
戒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