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變單純,考驗卻更多」
12月中旬各種檢查結果揭露主病灶讓醫師改變原先手術排程,從各種檢查夢中甦醒的我,心中隱約雖有答案,對病情嚴重程度卻是毫無概念,醫師已提示未來可能的治療方向,並將談話的內容轉移到日常家務上,好像出院後我的生活還是能一如往常的運轉。
「媽媽,人家說,你的病是最難被治好的病……」
「誰說的啊?」
「就聽人家說的……」
原來還來不及思考怎麼跟孩子解釋自己的病情,學校已經有教了。
(我很想對孩子說但還沒說出口的是,這確實是一個很兇惡的疾病,但或許並非最難治的疾病。)
出院回家,好好抱抱孩子,傾聽她童言童語訴說著新學習、新體驗、人際相處各種趣事,偶爾幫她解決生活中的小問題,沐浴在孩子陽光天真的歡笑中,讓他握著我的手安心睡著,是生活的小美好,也是忘記自己身體不適最強的特效藥。
出院後第一次門診,我就像等著被醫生判刑的病人,刑期宣布那一刻讓陪診的家人情緒失守,而我,卻是平靜到不能再平靜的當事人,繼續理性的跟醫生詢問服用藥物要注意的事情與治療副作用……。
(回想過去在職場上時常面臨諸多臨時、緊急、棘手新任務的挑戰,恍若南柯一夢,這股平靜宣告著某些紛紛擾擾化作一縷輕煙,眼前只有嶄新的現實展開,無論那是什麼樣子的挑戰,我和家人都沒有悲觀的權利)
「媽媽,你好像吃飯會不小心吃太快」
「走路也會不小心越走越快」
感謝我生命中的小天使總是提醒著我沒有注意到的事情,隨著療程開始,家人陸續接手及支援大部分需要較多體力的家務,並且用愛準備各種營養餐食,更加規律的生活作息開始落實到我的生活當中,我也漸漸學會把注意力轉向自己內在,認真關注身體的需要,花了一些時間習慣把「照顧自己」排在生活第一順位,把所有不緊急的煩心事拋開,學著放鬆。
為了解自己的病情,與醫師有更同頻的溝通,我學習看自己的檢驗報告,檢視自己的檢驗數據,了解療程的進展。
為了維持身體需要、補足身體所需的營養、維持免疫力,因應藥物對身體的副作用,家裡多了關於抗癌飲食書籍,我到營養門診、非營利組織諮詢,了解食物營養資訊,看見自己日常飲食的盲點,投入更多意識在飲食選擇上。關於飲食的資訊量很多,國內、外理論與實證經驗各不相同,體質、生活習慣的差異,偏重面向也不同,而通往健康之路無法速成也沒有捷徑,我只能一邊吸收相關資訊、一邊實踐,擷取可行、不互相矛盾的觀念落實在生活當中,記錄自己的飲食菜單。
疾病與藥物治療副作用導致身體的變化讓人有感,半個月無法規律運動,身體回應明顯的訊號是肌肉消瘦了超過一半,二十年前的自己可能會為此雀躍不已吧,學生時代總是不滿意自己結實的腿部肌肉,不符合一般社會對女性美感的認同,而現在,瘦削的軀體是疾病鑿刻在我身上的痕跡,彷彿戲謔著我可笑、無知又輕狂的年少,現在才知道這麼健康的肌肉不一定追就有。為了讓自己恢復體能,我很快恢復健身習慣,紀錄體重、鍛練肌肉與肌力,有氧、健身操、瑜珈、慢跑、小啞鈴已經成為我的日常好友,客廳就是我的健身房,而我自己就是健身房DJ。健身配合營養素的攝取,維持住自己的肌力,記錄自己專屬運動組合。
面對著朦朧的未來,生活的表象似乎沒有太大改變,生活背後的思維和節奏卻已全然不同,把每一天當全新的一天,放下對家裡面謎樣51區角落(東西越來越多,不整理渾身不對勁、整理又會耳根不清靜)的不適感,放下孩子從過年前感冒到過年後的操心,不過度思考未來,也更有意識選擇自己需要的訊息,並選擇自己對訊息的回應。
「我想,生命要給我的課題是,學會擁抱未知,除了要與疾病共存,還要與不確定性共存。」
「感謝我的身體又陪伴自己過了充實的一天,明天又是嶄新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