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前,在第 80 期週報「主編後記」挖了一個坑:
「不是說一張卡片只能寫一件事嗎?那如果有好幾個列點,是不是每個都要分開寫一張卡片?」
這篇文章要來填坑,先看看案例:
歡迎來到【創作者經濟 IMO】繼「週報」與「人物誌」外的第三個專題——「卡片盒筆記」📚
▌週四發布
如果該時段沒有「人物誌」發布,就留給「卡片盒筆記」連載,每週四上午都會有新內容可讀。
▌輕薄短小篇幅
每期附上一張實際寫下的卡片,並做 case study,由此帶出《卡片盒筆記》書裡原則的溫習、演繹、實踐。
▌陪跑
如果你遇到以下痛點,那就是我們描繪出來的「化身」(avatar):
1. 看過《卡片盒筆記》卻不知道從何下手,想參考別人的成品。
2. 打算執行這套系統,知道有人也這麼做,有種陪伴感,不孤單。
3. 想透過「做中學」來熟悉書中觀念。
以上面這張卡片為例,裡面有很多列點,都省略來龍去脈,而直接給出結論。
當我遇到這些情境時,我選擇「不多做闡釋」內容:
低管理高時尚!少,但要更好!練就做好決定的能力,你會發現自己買衣服時,門檻提高了,也更為篤定。
既然能收束成一句話,某種程度上也算是「只寫一件事」了!
BTW,完成的卡片也不是固定不變的。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與沉澱,可以修改迭代,甚至從原本內容(節點)延伸出新的卡片。
卡片盒筆記以「鏈式結構」存在,或稱「筆記鏈」。
透過 Heptabase 的「白板」(whiteboard)功能,得以「可視化」呈現卡片與卡片之間的承先啟後。
如果想查看本文永久筆記在白板上的原始位置,以及這張永久筆記和其他永久筆記之間的鏈接關係,我把它放在電子報的進階權限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