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草葉(김초엽)出生於 1993 年,浦項工大化學系畢業,並獲生化碩士學位。畢業後便從事小說創作,2017 年憑藉〈館內遺失〉、〈如果我們無法以光速前行〉兩篇短篇作品,分獲第二屆韓國科學文學大獎中短篇小說一等獎和特優獎。2019 年出版的《如果我們無法以光速前進》是她的第一本短篇小說集即成為話題熱銷作,並且榮獲韓國第 43 屆「今日作家獎」;2021 年推出多部作品,如長篇小說《地球盡頭的溫室》和二本短篇小說集《剛剛離開的世界》、《行星語書店》,獲選 YES24 網站、阿拉丁書城之 2021 年度作家。
《如果我們無法以光速前進》(우리가 빛의 속도로 갈 수 없다면,2022)
金草葉是筆者看過一次她的作品之後,只要發現新書的作者是她,就會毫不猶豫購入收藏的作家。今天想分享的這本書《如果我們無法以光速前進》,正是筆者認識金草葉的第一部作品,在 2022 年讀完,然而當時還未經營這個專欄,沒有和讀者們分享的機會。出於對金草葉的喜愛,筆者決定在 2025 年重讀一遍,向大家介紹這位厲害的作家。
金草葉創作的故事,都發生在遙遠的未來,背景的設定充滿著對未來的科技想像,為每段故事增添了不同的新奇和趣味。令人佩服的是,她總是能在極短的篇幅裡,不拖不沓地將偌大的敘事意象交代完整。然而,在華麗的科幻表皮之下,她真正想要探討和描寫的,其實是關於人性的一切。在冰冷科技主宰的世界,上演的仍舊是一段段人和人之間充滿溫度、觸動心弦的故事,似乎在訴說著,科技始於人性,卻也永遠無法滿足人性。
以下從《如果我們無法以光速前進》中節錄了二則故事,邀請大家一起感受一下金草葉作品的魅力吧!
進入宇宙拓荒時代已經有一段時間了,⋯⋯隨著曲速引擎步入商業化,許多行星的開拓取得了成功,⋯⋯當時大家都夢想著移居到其他的星球開始新的生活。
即使太空船上無法達到光速,但利用曲速引擎在移動中的太空船周圍製造出曲速氣泡,便可以使太空船以比光速更快的速度抵達另一個銀河系。然而,從地球出發,抵達另一顆恆星仍需要好幾年的時間。因此,冷凍睡眠技術被視為宇宙拓荒步入下一階段的關鍵要素。
故事主角安娜,是冷凍睡眠技術的研究學者。她的丈夫和兒子,在宇宙拓荒的第一階段,決定離開地球,搭乘曲速太空船移居到斯倫伯尼亞行星系裡資源豐富、環境舒適的第三行星。安娜為了冷凍睡眠的研究,選擇繼續待在地球,等到研究告一段落,再去斯倫伯尼亞行星系和家人會合。
隨著安娜的研究進度不斷延遲,科學家在這段時間內發現了高次元蟲洞隧道,引發了宇宙拓荒的第二次革命。蟲洞隧道比現有的曲速引擎更快、更安全、更經濟,人類紛紛將資源都投入到蟲洞研究,曲速引擎的太空船也漸漸被淘汰了。冷凍睡眠技術雖然不再是宇宙拓荒的重心,對醫學來說還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技術,安娜帶著使命感,繼續推動她的研究。
然而,蟲洞隧道雖然快速,卻有目的地的限制,現有的技術只能利用宇宙既有的蟲洞隧道通往特定的星系,而斯倫伯尼亞行星系並不包括在內。當多數資源都投入到蟲洞航行,舊有的曲速太空船航線接連被取消。就在安娜發表研究成果的當天,也是地球上最後一艘通往斯倫伯尼亞行星系的曲速太空船啟程時間。
假如突然出現的蟲洞像廢除的曲速引擎一樣消失了呢?到時候,我們是不是要把更多的人類遺棄在宇宙之外呢?⋯⋯無論我們如何宇宙拓荒,如何擴張人類的外延,但如果每次都出現被遺棄的人,難道我們不是在一點一滴地增加宇宙中孤獨的總和嗎?
安娜利用冷凍睡眠技術,在廢棄的曲速航線太空站上,等著斯倫伯尼亞航線重啟,等待了 150 年。一位太空站員工將安娜拉回現實,雖然知道身在宇宙彼端的丈夫和兒子大概已經過世了,她依然開著自己的破舊曲速太空船,堅定地朝著斯倫伯尼亞行星系前進。
從前的分離不是這樣的意義。那時我們至少身在同一片藍天下,生活在同一顆星球上,呼吸著相同的空氣,但現在我們卻身處不同的宇宙。⋯⋯如果我們無法以光速前進的話,那所謂身處同一個宇宙的概念又有什麼意義呢?
如今的圖書館屬於完全不同的概念,裡面沒有書籍和論文,⋯⋯取而代之的是一層層的心智連接器。⋯⋯圖書館會透過上傳心智來儲存故人的記憶和行動模式。
親人過世後,將親人的心智上傳至圖書館保存,已經普遍了幾十年的時間,取代了傳統的喪葬儀式和靈骨塔。人們可以來到圖書館,透過心智連接器,和已故的親人在虛擬世界裡重逢,進行互動和對話。儘管如此,這些心智資料並不具備固有的自我和意識,雖然心智看似對外部的刺激有所反應,實際上這只是根據過去的記憶呈現出來的虛構反應。
心智是透過掃描超過數十兆的大腦突觸連接模式和心智模擬測試所得出的結果,相當於一個人一生的資訊總和。然而,當今世界的科技,還無法掌握那些突觸模式的具體意義,只能依賴外加的索引標籤進行心智搜尋,相當於舊式圖書館對紙本書進行內容類別、書名、作者分類一樣。
故事主角智旻,來到圖書館,想和母親進行心智連結,不料卻發現圖書館遺失了母親的心智索引,無法進行搜尋。心智索引一般來說,只有遺屬有權進行更改和刪除。主角為了找回在圖書館裡失蹤的母親,重新和很少聯絡的弟弟,以及已經斷絕往來的父親見面,像是收集拼圖般,一片片拼湊出母親的過往。
母親在生出智旻後,罹患了憂鬱症,病情越來越嚴重,不知從何時起母女關係也惡化到了無法挽回的地步,彼此放棄了對方。
後來,圖書館向智旻提出一項還在測試階段的搜尋功能,透過輸入物品,來偵測心智突觸的信號,越強烈就代表心智與該物品越有關聯。智旻從爸爸那邊,找到了母親生前的遺物,從遺物之中,第一次知道母親在她出生之前的人生。才意識到,母親為了孩子,放棄了多少原本屬於自己的人生。
透過母親在還未成為母親前的人生所留下的物品,智旻終於成功連結到了母親的心智。跨過無數的誤解和埋怨,千言萬語都不及一句:「我理解妳了。」
所謂的母女關係,通常被形容為一種愛恨交織的關係。母親既愛女兒,同時又把自身投射在女兒身上,然而女兒卻拒絕重蹈覆徹母親的人生。
科技日新月異,未來的人們,會以一種無法想像的演變過程,發展出全新特異的生活方式。但是,無論科技多麼發達,為生活帶來了多少方便,身而為人的本質依然沒有改變。科技雖然可以幫助人們解決諸多現實環境的問題,卻無能為力填補人們內心,那些關於自我認同、愛與連結的渴求。人的歸宿,終究還是得在人的身上尋覓。
最後,分享一段作者自述創作〈如果我們無法以光速前進〉的靈感來源:
安娜在太空站等待太空船的故事,靈感來自於一則「假公車站」新聞。在德國有一個不管怎麼等都等不到車的公車站,那是為防止走出養老院的老人迷路而設的,每到傍晚,養老院的人便會開車接走等在那裡的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