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托爾斯泰(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 Leo Tolstoy, 1828 - 1910)為 19 世紀中期俄國寫實主義作家,被譽為世界文學史上最傑出的作家之一。1852 年匿名發表處女作《幼年時代》;1853 年參加克里米亞戰爭,獲得許多寶貴的戰爭題材;1855 年辭去軍職前往彼得堡,結識了許多當時著名的文人,萌發了人道主義的種子。1862 年結婚,婚後 15 年當中,完成了劃時代的作品《戰爭與和平》與《安娜.卡列尼娜》。晚年因夫妻間紛爭不斷,於1910 年 10 月底的一個深夜離家,11 月 7 日死在火車站站長的小屋裡。著有《復活》、《窮人》、《伊凡.伊里奇之死》等多部名作。他被列寧譽為「俄國革命的鏡子」,是具有「最清醒的現實主義」的「天才藝術家」。
《伊凡.伊里奇之死》(Смерть Ивана Ильича,2018)
《伊凡.伊里奇之死》被譽為「世界文學史上描寫死亡的顛峰之作」。相較於托爾斯泰其他知名作品如《戰爭與和平》,或是《安娜.卡列尼娜》,這部作品僅僅用了四萬字極短的篇幅,將死亡來臨的焦慮,以及生命無法重來的悔悟,歷歷在目地傾淌出來。
對於尚未接觸過托爾斯泰作品的讀者,筆者認為這本書非常適合作為認識他的入門作品。透過閱讀這部作品,可以品味到大師級文學家爐火純青的筆鋒,如何以簡潔的篇幅,道盡一切關於「生與死」這兩項人們一輩子都不得其解的大命題。這是一個好人的故事,也是我們每一個人的故事。
伊凡.伊里奇是一位天賦異稟、心地善良且具有責任感的人,從小就嚮往著金字塔頂端的人們,將他們視為自己的榜樣。他以優越的成績從法學院畢業,在工作上注重禮節,公私分明,受到大家的敬重,不論是在擔任省長特助,或是檢察事務官的時期。
他的妻子出身名門,面容姣好,品行端正,且擁有財富,和她結婚的決定,是金字塔頂端人們會做的正確選擇。然而,婚姻生活是一件複雜沈重的事,有了小孩後更是如此,為了逃避家庭的不愉快,他將重心都擺在工作上,越來越愛工作,也比以前更愛慕虛榮。17 年後,他透過關係獲得了升職的機會,成為一位位高權重的法官,身旁盡是社會中最傑出的人士,來往的都是達官顯要和年輕人。
伊凡.伊里奇卻在得到夢寐以求的成就之後,生了一場重病,病情不斷惡化,死亡逐漸逼近,讓他陷入絕望,焦慮地思考關於自己人生的一切。最終,他以極度痛苦的姿態,走完生命最後的旅程。
伊凡.伊里奇在所剩無幾的生命中,反思著他的一生。他無法理解,如果他的生活充滿意義,為什麼會死得如此痛苦,如此孤獨?
到底是怎麼回事?為什麼?不可能。生活不可能是這樣毫無意義、齷齪可鄙呀?如果它的確是這樣齷齪可鄙、毫無意義,那麼為何要死,死得如此痛苦?一定是哪裡出了問題。也許,我過去不該這樣生活?
對伊凡.伊里奇而言,臥病在床最大的痛苦,是來自於家人們的謊言。大家都只是虛應著他,只要好好接受治療,就會有好結果,卻沒有人打從心裡同情他,陪伴他一起面對死亡已經迫在眉睫的現實。
謊言,這個在他臨死前被編造出的謊言,貶低了隆重、可怕的死亡,使它無異於所有的探訪、窗簾、午餐的鱒魚肉⋯⋯這讓伊凡.伊里奇非常難受。
伊凡.伊里奇過去極力以工作逃避關心家人需求的責任,漠不關心的對待,最終如同鏡子一般,從家人身上原封不動地反射回到自己身上。他就這樣,獨自生活在死亡邊緣,身邊連個了解他、同情他的人都沒有。
「對,一切都不對勁,」他告訴自己:「但這沒關係。可以、可以做些什麼『對勁的事』。那什麼是『對勁的事』呢?」
在伊凡.伊里奇臨終前一小時,他的兒子來到房間,在臥榻旁抓住他的手,將它按在唇邊,哭了起來。伊凡.伊里奇發覺手被親了一下,睜開雙眼,看了看兒子,開始心疼起他。此刻,他恍然大悟。
心疼他們,就必須做點什麼,好讓他們不那麼痛苦。使他們、也使自己擺脫這些痛苦。
在短短的一瞬間,那些一直折磨他的東西,突然間煙消雲散。死亡,被一片光明取代,沒有恐懼,也沒有死亡。儘管他彌留的狀態還持續了兩小時,然而在這一瞬間體會到的意義,已經不再改變。
死亡結束了,再也沒有死亡了。
這部作品給予筆者最大的啟發,在於伊凡.伊里奇瀕臨死亡時,精神上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痛苦,而這種不對勁的感受,進一步激發他的反思,是否所有問題的根源,根植於他一直以來的生活方式。攀附著社會的期待,一階階爬上令眾人稱羨的金字塔頂端,本該是段美好又完美的人生。然而,盲目地向外追尋認同,卻不曾用心向內覺察感受,漠視了那道生命的光芒,一直都在內心另一個相反方向的無盡遠方,熠熠堅定地閃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