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努力這回事,我始終認為,再怎麼努力也沒什麼用。
小學時,我參與了許多比賽,付出大量努力,一直認相信——只要努力了,就可以獲得認可和稱讚。
到了國中,我依然保持著這份信念,直到後來,我放棄了。
「努力,真的有用嗎?」
這顆質疑的種子,在我心中悄悄萌芽。
國中第一學期,我擔任班長,最自豪的是帶領同學敬禮得那一刻。對我來說,這不只是責任,更是一種榮耀。而我希望自己能帶領大家成為好學生,成為榜樣。
為了追求完美,我堅持等到同學們都站好姿勢之後,才願意喊出「敬禮」。這是屬於我的堅持,因為我深信——只要全力以赴,就能迎來「最好」的結果。
但某一次,老師強制下達敬禮的指令之後,打破了這個秩序。
那一刻,我的堅持被擊碎了。
「我只是想把事情做好,為什麼不能讓事情完美呢?」
「到底是哪裡出錯?」
內心不斷責怪自己、不斷思考——這樣的行為模式,到底是從哪裡開始出現問題的?
直到長大後的某天,我突然明白了——「被強迫,強迫別人。」
原來我一直在被強迫,也強迫別人的狀態下活著。
這讓我回想起小學時,老師熱衷於各項班級比賽,而我,作為老師眼裡的「好學生」,自然全力以赴。
在一次創作舞比賽中,我和同學們花了無數節課練習,就在比賽將近時,老師覺得我的動作影響整體表現,於是將我換下。
當下,我感到落寞——畢竟努力了那麼久,最後卻被淘汰。
後來,我漸漸想開了。
其實,我並不是真正熱愛跳舞。我那麼努力,只是因為想迎合老師的期待,想要成為「好學生」,想讓別人認可我。
但這真的是我想要的嗎?
一路走來,我才發現,讓我痛苦的並不是「努力本身」,而是「努力的方向」。
如果努力只是為了符合別人的標準、獲得外界的認可,那麼無論多努力,都只是換來更深的失落。因為別人的標準永遠變動,認可也永遠不夠。
但如果努力的方向,是來自內心的熱愛,是自己真正想做的事,那麼,即使過程不完美,結果不盡人意,也依然值得。
曾經,我一心追求完美,對自己、也對他人施加了無形的壓力。我希望一切按照我的標準進行,但世界並不會總是如我所願,甚至有時候,會狠狠地打破我的期待。
但這不代表努力沒有價值,而是——努力的價值,來自於它是否真正屬於我。
而現在,我想回應的,不再是別人的期待,而是自己的吶喊。
我只為自己的意願而活。
就為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