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農莊隨筆(1)──從農邁入第十年,今年不得不放慢腳步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從台北移居台東,九年多來拼命開墾農地,終究要付上代價。拿筆的人變成拿鋤頭的人,本就隔行如隔山,加上初期地上百廢待興,多處佈滿大大小小的石頭和硬土,性格急躁如我,受傷已是家常便飯。

去年十月底康芮颱風重創我們在台東的農場,我的種植計畫歸零,需要捲土重來。三個多月來,我天天奮力重新墾地,想另外開闢一處玫瑰園。圓鍬和鐵撬是我最好的朋友,但也因為時常用力過度和用力不當,肩頸、腰部、拇指腹、手腕不斷受傷,雙手手指時時僵硬疼痛,無法握拳。

舊傷未癒,新傷又來──務農之人的宿命。

這兩天完成最後的開墾工作之後,我終於下定決心要給自己放個假(算是病假吧),好好休養一陣子。但以我這種拼命的個性,萬一不小心又想到什麼新的種植計畫,恐怕又會不顧一切去做。孩子開玩笑說要把我的農具藏起來,果然了解我。

我的種植工作艱辛有一大原因,那就是我一直在開墾農舍四周貧瘠多石的硬土,因為我不想浪費每一寸土地。可是每每要做的是挖大洞,挖出石頭,填入好土,這是非常耗費力氣和時間的愚公行為。還好在我筋疲力盡時,可以喚孩子來搭把手。

我們在農地上圈出南北兩塊菜園,因為山羌會來吃菜,自家養的雞也會來吃菜,只好花很多時間、體力和金錢搭圍籬。北菜園的土壤是鬆軟肥沃的黑土,是先生種菜的重鎮。

南菜園的土壤也不錯,但遠遠比不上北菜園的土壤,所以比較不受重視,導致雜草叢生。前陣子我建議改成香檬園,先生答應了,我們便種下一些香檬樹苗。

後來我因為在貧瘠的土地種植玫瑰,挫折太大,幾乎要放棄。最近突然想到,也許我可以把南菜園的一半區域,重新規畫為玫瑰園,那裡的土壤比我目前所使用的區域,已經好太多了。

於是,我跟先生要了南菜園,要來種植玫瑰和一些香草植物。要到之後,非常開心,也有鬆一口氣的感覺。當然,免不了又拼命開墾了好一陣子。

前幾天,帶著渾身的傷,我終於完成新玫瑰園的開闢工作。接下來要做的,就是讓玫瑰好好生長,不要亂動手。種植玫瑰一年多沒有成功,就是因為知識不夠卻又常常亂動手。

對玫瑰「耐心等待」和「不動手」是我接下來最大的挑戰,剛好也是養傷所需。

養護自己的身體,這算是今年的新年新計畫吧。

希望我做得到!


好想種出這樣的玫瑰喔...


* * *

農產品表單

https://forms.gle/tTHwD7bPqTozYCDG9


務農基金贊助

郵局帳號:(代碼700) 000-1449-0588839

戶名:許惠珺

avatar-img
1.0K會員
313內容數
都市生活的擁擠空間和緊湊步調,讓我們一家六口在2015年底,像逃難似的逃到台東海岸偏鄉,打算永久定居在此。有太多人質疑,在缺乏各樣資源的偏鄉,如何能謀生、孩子如何受到良好的教育、醫療需要如何顧及......習慣都市生活的人,對鄉居生活有種種疑慮和不安。對這些疑問,我沒有標準答案,只有親身體驗的歷程。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我蓋了一間農舍 的其他內容
我喜歡的詩歌有兩類,第一類是古聖詩,這類聖詩的文字優美,內容動人;第二類是天韻詩班創造的經文詩歌,這類詩歌的歌詞直接摘自聖經,為了配合旋律,有時在字句上有少許更動,但基本上等同經文,聽或唱的時候就好像在默想聖經的話語,對靈裡有很大的造就,其中以「溪邊的樹」、「不為明天憂慮」、「與信心有約」
在新約聖經路加福音最後一章,記載耶穌受死被埋三天三夜後復活了。這段經文敘述耶穌出墳墓之後,在一條路上現身,那是往以馬忤斯的路上,那村子離耶穌被釘十字架的耶路撒冷大約11公里。這時,剛好有兩個耶穌的門徒走在這條路上,正要往以馬忤斯村子去,兩人一面走一面談論耶穌所遭遇的一切事。這時,耶穌靠近他們
前幾天在找一首詩歌的歌詞,結果找到一個網站,閱讀之後,發現我挖到大寶了。這個網站叫「荒漠甘泉樂侶」。《荒漠甘泉》原是美國傳道人考門夫人所著,以日記形式書寫,共有365篇,內文引言主要以聖經為依據,也引用一些屬靈話語,並結合個人的見證和靈修心得,教導人透過閱讀聖經來聆聽上帝的話語
去年先生種大芥菜首次突破瓶頸,收穫較多,能醃一些酸菜來吃,全家都很喜歡。今年先生卯足勁,分梯次種了非常多的大芥菜,並且自製韓國有機農業JADAM的液肥,悉心守護這些大芥菜。另外一個新嘗試,就是菜苗種得很密,下方見不到陽光,就不會有雜草長出來。以前是用覆蓋乾草的方式來防雜草,卻意外引來蝸牛
2023年九月初,我第一次買了玫瑰苗,不久之後,接二連三再買,短短一兩個月,買了30幾盆玫瑰苗,都是食用玫瑰品種──皇家胭脂、秋日胭脂、蜜妮。 種玫瑰不容易,打藥施肥樣樣都要來,玫瑰新手如我,本就一無所知,雖然上網勤做功課,但很多細節都做不到位,加上又不能打藥施肥(因為是要種來食用的),後果只有一
自2016年重創台東的尼伯特颱風之後,接下來大約六年的時間,颱風都沒有從東岸登陸台灣,台東這裡的農場得以休養生息。但2023年底,來了兩個颱風,都對台東造成不少破壞,舉目所見,芭蕉和木瓜都幾乎全倒。 然後,今年2024年底,直撲台東而來的康芮颱風,更是重創台東。颱風過後的頭兩週,家家戶戶都
我喜歡的詩歌有兩類,第一類是古聖詩,這類聖詩的文字優美,內容動人;第二類是天韻詩班創造的經文詩歌,這類詩歌的歌詞直接摘自聖經,為了配合旋律,有時在字句上有少許更動,但基本上等同經文,聽或唱的時候就好像在默想聖經的話語,對靈裡有很大的造就,其中以「溪邊的樹」、「不為明天憂慮」、「與信心有約」
在新約聖經路加福音最後一章,記載耶穌受死被埋三天三夜後復活了。這段經文敘述耶穌出墳墓之後,在一條路上現身,那是往以馬忤斯的路上,那村子離耶穌被釘十字架的耶路撒冷大約11公里。這時,剛好有兩個耶穌的門徒走在這條路上,正要往以馬忤斯村子去,兩人一面走一面談論耶穌所遭遇的一切事。這時,耶穌靠近他們
前幾天在找一首詩歌的歌詞,結果找到一個網站,閱讀之後,發現我挖到大寶了。這個網站叫「荒漠甘泉樂侶」。《荒漠甘泉》原是美國傳道人考門夫人所著,以日記形式書寫,共有365篇,內文引言主要以聖經為依據,也引用一些屬靈話語,並結合個人的見證和靈修心得,教導人透過閱讀聖經來聆聽上帝的話語
去年先生種大芥菜首次突破瓶頸,收穫較多,能醃一些酸菜來吃,全家都很喜歡。今年先生卯足勁,分梯次種了非常多的大芥菜,並且自製韓國有機農業JADAM的液肥,悉心守護這些大芥菜。另外一個新嘗試,就是菜苗種得很密,下方見不到陽光,就不會有雜草長出來。以前是用覆蓋乾草的方式來防雜草,卻意外引來蝸牛
2023年九月初,我第一次買了玫瑰苗,不久之後,接二連三再買,短短一兩個月,買了30幾盆玫瑰苗,都是食用玫瑰品種──皇家胭脂、秋日胭脂、蜜妮。 種玫瑰不容易,打藥施肥樣樣都要來,玫瑰新手如我,本就一無所知,雖然上網勤做功課,但很多細節都做不到位,加上又不能打藥施肥(因為是要種來食用的),後果只有一
自2016年重創台東的尼伯特颱風之後,接下來大約六年的時間,颱風都沒有從東岸登陸台灣,台東這裡的農場得以休養生息。但2023年底,來了兩個颱風,都對台東造成不少破壞,舉目所見,芭蕉和木瓜都幾乎全倒。 然後,今年2024年底,直撲台東而來的康芮颱風,更是重創台東。颱風過後的頭兩週,家家戶戶都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現代社會為了商業利益不斷開發大自然讓原本是農田與森林的地方消失不見了。但是當這些農田與森林的地方不見之後,人們又渴望回歸大自然。如此矛盾心態一直影響人們的生活。隨著氣候變遷下、賴養維生的農業生產出現糧食危機。在都市叢林中農園一直是農業生懺幕後一股力量。可以說,都市中的社區農園是社會基礎設施的具體
Thumbnail
雖然事發突然,但我開始務農了。 正確來說是從偶爾幫忙的「假日農夫」,進化成一週有三、四天會去田裡的「半週農夫」。 位於新北市樹林大棟山上有一塊小田地,是滋養我成長的地方。以前阿公阿媽種菜,每個週末家人在此團聚,一起摘菜、用現採的青菜煮飯、分享佳餚,度過幸福療癒的時光。
Thumbnail
這幅速寫改用棕色色鉛筆作為線條的呈現,描繪了一座田園農莊的景色。農莊位於一片綠樹環繞的山谷中,遠處是連綿起伏的山巒。農莊的主體是一座兩層樓的紅磚房,房子前面有一片草坪,草坪上種著幾棵果樹。房子的左側是一座穀倉,穀倉的後面是一片菜園。菜園裡種著各種蔬菜,有番茄、黃瓜、茄子、辣椒等。房子的右側是一座棚屋
是這樣的,因為某些原因,我決定從現在種植的土地離開。 放棄已經用小鋤頭一點一點挖開的渠道,也放棄把這塊土地一點一點打開流動能量的想法。 人世間的理法,我沒有特別的執著,唯一難過的是要和相處了半年的土地,再花不到半年道別。 我意識到這是自然流動的必然發生,這塊土地已經教會我祂
Thumbnail
踩在不同的田裡,和背景迥異的農友或地主說話,逐漸意識到外人以為單純的農村,或許早已是截然不同、由更多追求「生活」、「自然」的人們,所刻意組成的集合。他們以各自的方式耕作幾塊田,將理念與生命經驗種進土壤,在夏日收穫稻穗。
Thumbnail
最近因為媽媽來台中住一段時間,我興起要為她在陽台開闢小農場,讓她有時可以隨手摘採新鮮的生菜、香料(蔥、九層塔)及香草入菜泡茶,同時沒事看看菜菜的成長、享受收成的快樂,這美好的小確幸在繁雜的都市中也是一種療癒吧!🌻 📝我成了自耕農😄~以下是陽台小農場的記錄
Thumbnail
2020年我從國外回臺,自主隔離在鄉野間,起初不太適應,但漸漸習慣了。在鄉村的生活雖然孤獨,但也是一段難忘的回憶。
Thumbnail
規律工作多年了,不少台灣的菁英 心裡非常嚮往能在田園中享受工作不受打卡制約的日子 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 ,脫離慣行模式 採有機農法 「慣行農作」的得與失 當您擁有了一片農地,再來.. 一間可歇息的小屋 ,喝著純黑咖啡 看著自己的農作物 當您拔起紅蘿蔔,揮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現代社會為了商業利益不斷開發大自然讓原本是農田與森林的地方消失不見了。但是當這些農田與森林的地方不見之後,人們又渴望回歸大自然。如此矛盾心態一直影響人們的生活。隨著氣候變遷下、賴養維生的農業生產出現糧食危機。在都市叢林中農園一直是農業生懺幕後一股力量。可以說,都市中的社區農園是社會基礎設施的具體
Thumbnail
雖然事發突然,但我開始務農了。 正確來說是從偶爾幫忙的「假日農夫」,進化成一週有三、四天會去田裡的「半週農夫」。 位於新北市樹林大棟山上有一塊小田地,是滋養我成長的地方。以前阿公阿媽種菜,每個週末家人在此團聚,一起摘菜、用現採的青菜煮飯、分享佳餚,度過幸福療癒的時光。
Thumbnail
這幅速寫改用棕色色鉛筆作為線條的呈現,描繪了一座田園農莊的景色。農莊位於一片綠樹環繞的山谷中,遠處是連綿起伏的山巒。農莊的主體是一座兩層樓的紅磚房,房子前面有一片草坪,草坪上種著幾棵果樹。房子的左側是一座穀倉,穀倉的後面是一片菜園。菜園裡種著各種蔬菜,有番茄、黃瓜、茄子、辣椒等。房子的右側是一座棚屋
是這樣的,因為某些原因,我決定從現在種植的土地離開。 放棄已經用小鋤頭一點一點挖開的渠道,也放棄把這塊土地一點一點打開流動能量的想法。 人世間的理法,我沒有特別的執著,唯一難過的是要和相處了半年的土地,再花不到半年道別。 我意識到這是自然流動的必然發生,這塊土地已經教會我祂
Thumbnail
踩在不同的田裡,和背景迥異的農友或地主說話,逐漸意識到外人以為單純的農村,或許早已是截然不同、由更多追求「生活」、「自然」的人們,所刻意組成的集合。他們以各自的方式耕作幾塊田,將理念與生命經驗種進土壤,在夏日收穫稻穗。
Thumbnail
最近因為媽媽來台中住一段時間,我興起要為她在陽台開闢小農場,讓她有時可以隨手摘採新鮮的生菜、香料(蔥、九層塔)及香草入菜泡茶,同時沒事看看菜菜的成長、享受收成的快樂,這美好的小確幸在繁雜的都市中也是一種療癒吧!🌻 📝我成了自耕農😄~以下是陽台小農場的記錄
Thumbnail
2020年我從國外回臺,自主隔離在鄉野間,起初不太適應,但漸漸習慣了。在鄉村的生活雖然孤獨,但也是一段難忘的回憶。
Thumbnail
規律工作多年了,不少台灣的菁英 心裡非常嚮往能在田園中享受工作不受打卡制約的日子 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 ,脫離慣行模式 採有機農法 「慣行農作」的得與失 當您擁有了一片農地,再來.. 一間可歇息的小屋 ,喝著純黑咖啡 看著自己的農作物 當您拔起紅蘿蔔,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