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亦投稿於關鍵評論刊登)
最近到診所看診,幾乎都是大排長龍,除了流感肆虐以外,有超過一半都是要來打疫苗的人,其實流感疫苗從去(2024)年就已經開始接種,但是通常大家對此毫不在意,覺得流感只是尋常的季節性疾病,然而,當某位知名人士因流感病逝的消息瞬間在媒體與社群平台發酵時,恐懼感驟然升高,讓人們意識到「原來流感也可能奪走生命」。
這時候診所人潮湧現,甚至一度出現疫苗短缺的狀況,這樣的現象就是「正常性偏誤」與「可得性啟發」共同作用的結果——人們習慣低估未來可能發生的風險,直到事件真實發生,才會產生焦慮,急忙補救。
正常性偏誤:人們習慣認為世界會一直維持現狀,低估潛在風險,即使有警訊也不會特別行動。例如,雖然每年都有流感疫情,但多數人認為「應該沒那麼嚴重」,因此忽略提前施打疫苗的必要性。
可得性啟發:人們會依據腦海中最容易想起的資訊來判斷某件事的重要性。如果某個事件(如名人因流感去世)被大量報導,大家就會覺得這件事比實際上更危險,進而引發恐慌與瘋搶疫苗的行為。
這再次顯示台灣是一個資訊傳播快速的社會,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大規模的跟風現象,從食品搶購到熱門打卡景點等,甚至是「搶先擁有」特定商品,都讓人見識到群眾行為的驚人力量,我們回頭看看幾個跟風狂熱事件,不知道讀者是否也參與其中?
1. 蛋塔熱潮(1999-2000):肯德基引進葡式蛋塔後迅速爆紅,市場上出現大量蛋塔專賣店,然而幾年內市場飽和,導致許多店家關門。
2. 雷神巧克力之亂(2014):來自日本的「黑雷神巧克力」因口耳相傳成為熱門零食,便利商店與超市迅速缺貨,甚至被黃牛炒作高價轉售。
3. 彎腰郵筒(2015):蘇迪勒颱風吹歪台北某處的紅、綠郵筒,使其看起來像是在「鞠躬」,結果大量民眾前來朝聖拍照,成為一時熱潮。
4. 面紙之亂(2018):市場謠言稱衛生紙價格將大幅上漲,導致消費者恐慌性囤貨,超市衛生紙被掃空,事後才發現價格變動並不如預期。
5. 義美奶茶搶購潮(2022):因網紅推薦,義美鋁箔包奶茶一夕爆紅,導致超市缺貨,許多消費者購買的動機並非真正需要,而是「因為別人都在買」。
如果我們用心理機制來了解,就可以知道這些都是絕佳的例子,除了先前提到的疫苗事件的說明以外,主要還涉及以下幾種心理與行為模式:
1. 從眾效應:人們傾向於跟隨多數人的選擇,以避免與群體脫節,例如當看到大家都在排隊買雷神巧克力時,即使原本不感興趣,也會產生「是不是很值得買?」的疑問。
2. 稀缺效應:當某樣商品變得稀少時,人們會認為它更有價值,例如面紙之亂中的恐慌性搶購,就是因為大家擔心「以後買不到」,即使家裡已經有足夠存貨,仍會繼續購買。
3. 社交認同:當人們不確定該如何行動時,會參考他人的行為作為指引,例如當社群媒體上大量推薦某款飲料或美食時,容易受到影響跟風購買。
4. FOMO效應:「錯失恐懼症」指的是害怕錯過某種流行或話題,例如彎腰郵筒事件中,許多民眾趕著去打卡,因為他們擔心「如果不去,可能就錯過了這個時代回憶」。
5. 賭徒謬誤:人們容易根據過去的成功經驗,誤以為某個趨勢會一直持續,像是蛋塔熱潮期間,許多創業者盲目投資開店,卻忽略市場飽和的風險,最終導致大量倒閉。
相信除了筆者提到的例子以外,這幾種行為模式一定會反覆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但我們有沒有辦法跳脫這樣的框架?這也是目前社會和教育體制中缺少的,我們應該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培養批判性思維。
我們的跟風文化既有趣又值得深思,充分映出人類群體行為的特性,也顯示了心理學效應對我們日常決策的影響,也提醒著,我們更應該培養獨立思考能力,避免淪為盲目跟風的一員。下一次當你看到排隊搶購潮時,不妨停下來想一想:「這真的是我需要的嗎?」學會理性思考,才能真正掌握自己的選擇,而不是被群眾推著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