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韓國和臺灣亂象談總統制和議會制民主 (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總統與總理都是行政首長,但他們的權力結構差異很大。總統任命內閣成員需要立法機關確認,然而總統與部長之間有著明確的上下級關係,並且總統可以繞過內閣單獨行動。由於部長沒有民意授權的,其政治生涯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總統,這導致了兩個主要問題:

第一,總統有更大誘因任人唯親,或將部長的職位獎勵在選戰中的功臣。如果部長希望保住職位,他們更傾向迎合總統,將對總統的忠誠置於國家和人民利益之上。

第二,總統可以任命任何人擔任部長,包括政治素人。 美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川普本身也不是資深政客;他在第一任期內與多名資深部長發生衝突後汲取教訓,第二任期任用了多位與他意見更接近、缺乏經驗但忠於他的人擔任部長,這包括國防部和衛生長等重要部門,呃.....實在不想盡列.....總之難以稱為美國之福。

相反,首相任命的閣員通常是國會議員,擁有一定的從政經驗,對政策、議會和政府運作較為熟悉。由於他們有自己的民意授權,首相和閣員之間的上下關係不是那麼明確,因執政黨在議會的勢力和領導風格而異,有的更平等更像是同僚。即使部長被解職,也能回到議會作為後座議員 (backbencher)繼續問政,政治生命不會因此結束。

而當首相和部長們犯了嚴重錯誤時,即使反對黨無力倒閣,他們也會因為民意和選舉壓力而受到同僚的責任追究。
著名的例子就是在英國強勢執政15年的鐵娘子也因極不受歡迎的政策被黨內同僚迫宮。 表面上,頻繁更換首相和改選的確不如總統制穩定,這也是議會制最為人詬病之處,但之前就說過這是彈性的代價,總統制的「穩定」任期恰恰也是僵局的原因。
再回想一下當初韓國的情況:尹錫悅在失勢後考慮過把權力移交到黨魁韓東勳和總理韓悳洙,但消息一傳出立即引起嘩然,被議長指責違憲。
導致這尷尬的情況是因為總統制根本缺乏這類替換—權力分享機制。
同樣的事首先不太可發生在議會制國家,即使發生了也可以透過執政黨內選舉選出新黨魁-首相。 所以部份國家那種頻繁換相/改選國會現象可以理解為以較小的代價防止更大的危機,不必把政治爭議蔓延到街頭甚至訴諸軍事政變。
亦由於這種權力形態,首相在有些地方亦稱為稱為「同儕之首」(first among equals),意指雖然首相擁有更大的權力和影響力,但首相和閣員的地位相對平等。

平等在聯合政府中更為明顯;當議會沒有單一政黨過半時,要執政就必須組成聯合政府。這意味著互不從屬但互相依存的政黨間必須合作和妥協,就政策立場、職位分配和預算等方面進行討論並制定正式協議。
這與總統制的關鍵差異在於,內閣的行政權力是在「組成後」才正式形成,而總統的權力則是在「當選後」已確立,政黨合作的最大誘因在總統勝出時已經消失。
由於總統和議會間缺乏合作誘因,也缺少能夠拉攏的小黨的誘因*,在缺乏共治鼓勵的制度下,分享權力變得困難。 所以即使總統理論上有全民授權,但在兩大陣營對立的情況下,他們通常只能代表一個陣營的民意。 無論是把民主視為一種理想,還是從治理的角度出發,聯合政府也比單一政黨執政的總統更能代表民意和關注少數派的利益。

當然,總統也可以任命另一陣營的成員擔任閣員以達到政治平衡及和解,團結因選舉撕裂的民意,但這取決於總統的考量和政治智慧,並且這是總統和閣員間的個人協議,而非政黨間的正式協商制度。

那難道總統制真的一無是處?議會制是不是沒有問題?我將會在下一篇說明,大概也是這系列最後一篇。

*總統制國家通常採用多數制或單一選區制選舉,傾向有利主要兩大政黨而不利小黨,假如採納多黨制因為在野黨派越多議案越難獲過半數通過,只會更容易導致朝小野大僵局


由於本系列的文章寫於2025年的時空; 各國政局與社會相較十年前更混亂與撕裂,一些老牌民主國家甚至出現民主倒退或極端政治勢力抬頭。

在這局勢下,我的關注自然落在從政治制度設計的層面,防範以下兩種情況:

1.政治鬥爭導致的僵局,以及由此造成的如軍事政變等極端情況。

2.極端政治黨派合法取得權力後帶來的災難。 換言之,我側重一套穩定的民主制度,上述兩種情況透過議會制基本上可以避免。

但議會制不可能是萬能。首相的權力和能力,視乎他們在議會的勢力。

因此,當單一執政黨在議會佔有絕對多數時,由於沒有總統制那種朝小野大的互相制衡,加上任期無限,首相可能變得比少數派總統強勢,所受的制約也更少。

加上同為黨魁的首相假如掌握黨內的人事任命、出選名單這些資源的話,也可以迫使部長和黨友聽話。 換言之,我之前所說的很多優勢,只存在於在議會相對弱勢的首相內閣或聯合政府。

因此,避免這種情況,明智之舉應該是構建一個權力分散、多元共治的政治體系,多黨並存,相互制衡,避免權力過於集中於單一政黨/首相上。 談民主很容易會讓人聯想到英美,但在權力分散的意義上,容易導致兩黨獨大的美國或是英式議會西敏制/威斯敏斯特(Westminster model) 也不理想。 所以光是內閣制不夠,選舉制度也應避免英美那種「勝者全取」簡單多數制(FPTP)/並立制 ,而是採用能促進多黨制和聯合政府的比例代表制(PR)或相似邏輯的選舉制度。 多數制席次雖簡單易懂,但假如在同一選區裡候選人得票接近而議席只有一個的話, 這很難說選舉在反映真實民意,即使有兩輪投票這類機制也無法改變零和遊戲的性質。

試想,在兩黨制下總是由兩個不太能反映真實民意的輪流政黨執政,其實對選民、政黨和該民主政體本身也不是好事。 當社會多元的聲音也難以在政治上體現時,選民就不會參與或走向極端,一個缺少民眾參與的制度將損害民主的基礎,窒息社會的活力。 只有各政黨的議席比例與其得票率相符,選民的意志得以更公平地體現。 也只有在政黨權力分散的環境中,政黨和選民才能學會合作和妥協的價值和分享權力的智慧。

權力分散也能減少極端政黨上台的可能。 例如在德國同樣有德國較極端的另類選擇黨 (AfD),但只要主的政黨聯合抵制不和它合組政府的話,除非它可以獨自取得過半議席,否則無法上台,或最少需要變得溫和。 相反,在兩黨制下假如一個大黨要上台並不難,而當它變得極端時它甚至會反過來感染相對溫和的黨員和選民、另一黨派見此上台後也會以牙還牙,最後兩派的作風也會變得更極端和互不相讓。

相對之下總統制是不是真的一無是處? 我覺得不完全是,只是總統制和內閣制側重的不同,而它側重的只會使當下的情況惡化。

總統制的精神—就如美國開國元勛傑佛遜在《聯邦黨人文集》所說; 是 「以野心對抗野心 (Ambition must be made to counteract ambition) 」 — 而美國是總統制的先鋒,它的精神至今仍為很多民主人士強調。 換言之,其設計原意就是一套強調對抗的制度。

但諷刺的是,雖然我一直談制度,但民主的先決條件是建立於一些共同期望和價值觀之上, 有了這些共識才能談健康的制衡和監督,對抗才可以鬥而不破。 最重要的共識首先是對所奉行憲政民主和選舉制度有共識並遵守;認同任何衝突都應由民主程序解決, 其次是不同黨派之間互相忍容、基本尊重,以及政治人物(有時包括法官) 行使權力時節制和謹慎。

破壞民主規範具體有哪些例子?就不談我個人的黨派偏好,也不點名是哪黨哪國: 像是往法院塞自己人、在沒有可服眾的理由下故意否決總統的法官提名、議會的暴力文化、黨同伐異為反對而反對、 以無理彈劾部長作為威脅總統的武器、繞過國會審查濫用行政命令、在沒有證據的情況下指責選舉舞弊、拒絕承認選舉結果、 互不承認民選總統的合法性、公然宣稱法官不應干預行政部門的權力、對自黨的反民主、違法言行視而不見、等等等等,全都是。

規範一旦潰堤便如破窗效應,惡性循環難以遏止,黨派間的嫌隙與敵意日益加深,積重難返。 制衡和鬥爭本來就是一體兩面,假如任何一方不再尊重這些規範的話, 這制度只會成為政治惡鬥的工具,而不是解決衝突和協商的場所。

本來美國民主可以延續那麼久,全賴這些日漸式微的政治規範配合制度同時運作。

反觀同是參考美國總統制的拉丁美洲諸國卻政變不斷,部份固然跟外部環境(美國)有關, 但更多是因為民選總統以為獲得選民授權後就有民主正當性,遂行強人政治、擴張權力、迴避國會監督,國會也在履行憲政責任的大義下無所不用其極反擊,最後陷入惡性循環。

所以唯有在社會裂痕尚淺之時,總統制方能運作如常。但是誠如網友所補充,當社群媒體、演算法同溫層,以及AI網軍等新興現象加速社會撕裂與政治極化時,在此情境下,強調對抗哲學的總統制無異於火上加油。

avatar-img
0會員
3內容數
政治社會學專業,沒小孩的愛貓人類,主要關注大中華地區和歐美政治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Rin的時政雜談 的其他內容
從總統制和議會制的角度理解一些總統制/半總統政體如:美、韓、臺近年出現的亂象。
這是一本宗教神學方面的英文書,對於美國在2025這時空下的的神權政治思想有興趣的人可以一看,作者用很認真的態度解釋和反駁了這種看似搞笑的復古思想。
4/5All the Kingdoms of the World
從總統制和議會制的角度理解一些總統制/半總統政體如:美、韓、臺近年出現的亂象。
這是一本宗教神學方面的英文書,對於美國在2025這時空下的的神權政治思想有興趣的人可以一看,作者用很認真的態度解釋和反駁了這種看似搞笑的復古思想。
4/5All the Kingdoms of the World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我昨天在討論區發帖,提出了這段時間内一直困惑我的兩個問題。 1、國民黨到底是不是真的黑箱操作,違法亂紀。2、立法院加强權力是更民主了?還是更專制了? 在帖子中,我引用了兩位不同觀點的格子作者文章,想看看持對立觀點的人士如何看待這個問題的,可惜到最後都沒有。 我相信,這兩個問題是有正確答案的,而
Thumbnail
(政治評析的個人淺見,不喜勿戰) 領導與統御這門功課,看似簡單,但卻深奧。批評者常常說:“德不配位”,在位者則說:“謙卑,謙卑,再謙卑”。事實上,沒有經過足夠柔軟的溝通,再微小的改變,都足以造成強烈的地震 以近日國會的爭端,大抵給了新總統一個震撼教育。深咎其因,不外乎是總統大選...
Thumbnail
基於歷史與文化差異,中國與臺灣的選舉制度存在著許多的不同之處。本文介紹了中國自古以來的官員選拔方式,以及近代開展的民主化過程,以及臺灣的選舉制度源由、發展與運作方式。同時也闡述了中共對獨立參選需克服的障礙,並點明瞭臺灣選民對政治人物的深思熟慮態度。
Thumbnail
也談選舉——憂民仁愛政治之民主素質的可能
Thumbnail
透過課堂教育,引導學生正確理解臺灣民主發展歷程,以及總統的職責。讓孩子在閱讀政見,以及進行課間提問時,自由發揮並理性思考,培養尊重不同意見的觀念。
Thumbnail
你有你的選哲  我有我的美德  我們之間還是有友誼!! 投完票 大家還是一樣要在一起生活的!!  投完票後,我們還是要和平共處,保持友誼。 我覺得這是一種成熟和寬容的態度。 台灣的選舉制度是一種半總統制,這意味著總統和立法院是分開選舉的。 這樣可以保證權力的分立和制衡,也可以讓不同的政黨和
每個政黨都有其競爭優勢 也有各自的優秀人才和發展路徑 柯P作為政壇黑天鵝,沒有舊政治路徑依賴的問題 能帶給台灣過去民主政治截然不同的新路線 總結新政治文化運動包含以下四大核心: (1)政治制度系統升級 (2)選舉商業模式革命 (3)全民政治識讀進化 (4)打造說人話的務實政府
政治的核心是制衡(check and balance) 麥迪遜叔叔(James Madison)在聯邦論中說過: 「人類的野心只能靠野心制衡」 一個好的政治制度不是燒香拜佛期望聖人降臨 而是本身就存在互相約束的機制 台灣「類」總統制的最大bug是「權責不相稱」 總統有權無責,可以決定
Thumbnail
人民自決徵得同意 人們不喜歡失去權力。即使在最先進的民主國家,政府有時也會試圖避免失去治理權。另一方面,獨裁政權經常剝奪多數人的自由,任意行使權力,並殘酷地維持自己的權力。 政府中根深蒂固的腐敗,包括王室成員奢侈浪費的生活方式、濫用國家資源以及其他形式的腐敗和鋪張浪費。
Thumbnail
2024總統大選在即,在野陣營的候選人紛紛喊出「政黨輪替」「下架民進黨」⋯⋯等口號,認為台灣需要再經歷一次政黨輪替,需要換個政府來執政。而生活在民主台灣的我們,有許多人把政黨輪替當成民主的一個正常現象,然而政黨輪替真的是民主的解方嗎?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我昨天在討論區發帖,提出了這段時間内一直困惑我的兩個問題。 1、國民黨到底是不是真的黑箱操作,違法亂紀。2、立法院加强權力是更民主了?還是更專制了? 在帖子中,我引用了兩位不同觀點的格子作者文章,想看看持對立觀點的人士如何看待這個問題的,可惜到最後都沒有。 我相信,這兩個問題是有正確答案的,而
Thumbnail
(政治評析的個人淺見,不喜勿戰) 領導與統御這門功課,看似簡單,但卻深奧。批評者常常說:“德不配位”,在位者則說:“謙卑,謙卑,再謙卑”。事實上,沒有經過足夠柔軟的溝通,再微小的改變,都足以造成強烈的地震 以近日國會的爭端,大抵給了新總統一個震撼教育。深咎其因,不外乎是總統大選...
Thumbnail
基於歷史與文化差異,中國與臺灣的選舉制度存在著許多的不同之處。本文介紹了中國自古以來的官員選拔方式,以及近代開展的民主化過程,以及臺灣的選舉制度源由、發展與運作方式。同時也闡述了中共對獨立參選需克服的障礙,並點明瞭臺灣選民對政治人物的深思熟慮態度。
Thumbnail
也談選舉——憂民仁愛政治之民主素質的可能
Thumbnail
透過課堂教育,引導學生正確理解臺灣民主發展歷程,以及總統的職責。讓孩子在閱讀政見,以及進行課間提問時,自由發揮並理性思考,培養尊重不同意見的觀念。
Thumbnail
你有你的選哲  我有我的美德  我們之間還是有友誼!! 投完票 大家還是一樣要在一起生活的!!  投完票後,我們還是要和平共處,保持友誼。 我覺得這是一種成熟和寬容的態度。 台灣的選舉制度是一種半總統制,這意味著總統和立法院是分開選舉的。 這樣可以保證權力的分立和制衡,也可以讓不同的政黨和
每個政黨都有其競爭優勢 也有各自的優秀人才和發展路徑 柯P作為政壇黑天鵝,沒有舊政治路徑依賴的問題 能帶給台灣過去民主政治截然不同的新路線 總結新政治文化運動包含以下四大核心: (1)政治制度系統升級 (2)選舉商業模式革命 (3)全民政治識讀進化 (4)打造說人話的務實政府
政治的核心是制衡(check and balance) 麥迪遜叔叔(James Madison)在聯邦論中說過: 「人類的野心只能靠野心制衡」 一個好的政治制度不是燒香拜佛期望聖人降臨 而是本身就存在互相約束的機制 台灣「類」總統制的最大bug是「權責不相稱」 總統有權無責,可以決定
Thumbnail
人民自決徵得同意 人們不喜歡失去權力。即使在最先進的民主國家,政府有時也會試圖避免失去治理權。另一方面,獨裁政權經常剝奪多數人的自由,任意行使權力,並殘酷地維持自己的權力。 政府中根深蒂固的腐敗,包括王室成員奢侈浪費的生活方式、濫用國家資源以及其他形式的腐敗和鋪張浪費。
Thumbnail
2024總統大選在即,在野陣營的候選人紛紛喊出「政黨輪替」「下架民進黨」⋯⋯等口號,認為台灣需要再經歷一次政黨輪替,需要換個政府來執政。而生活在民主台灣的我們,有許多人把政黨輪替當成民主的一個正常現象,然而政黨輪替真的是民主的解方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