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國會的亂象屢屢登上新聞版面,無論是議員的行為舉止,還是預算審查的爭議,似乎都讓社會大眾感到不解甚至失望。為什麼一個講求民主的社會,卻常在國會內看到各種互相攻擊、毫無邏輯的政策決策?本文將試圖剖析這些問題,並探討其背後的根源與可能的解決方向。
在國會內,不同政黨之間的分歧往往是造成混亂的主因。有些人支持親美政策,認為與美國深化合作能保障國家安全;而有些人則主張親中,認為經濟發展需要依賴鄰近的大國。這樣的對立使得政策審查過程常流於口舌之爭,甚至淪為相互否定的鬧劇。
預算審查是這種對立的縮影。一方強調刪減不必要的支出,另一方則認為某些關鍵項目需要投入資源。然而,刪減預算本應是一個理性且基於數據的過程,卻往往因政治角力而失去其原本的意義。例如,有些委員對數位部的出國旅遊預算提出刪減,這或許是基於該部門未能帶來具體成果的合理考量;但同時,又有委員對潛水艇建造的關鍵預算採取否決,這樣的決策邏輯令人費解。
國防事務直接攸關國家安全,潛水艇的建造不僅是硬體設備的提升,更是台灣自我防衛能力的象徵。若因政治因素而阻礙其進展,無疑是對國家利益的嚴重忽視。
民主制度的核心價值在於透過各方討論,找到對全民最有利的決策。然而,現今的國會卻讓人感到,某些議員更在意的似乎是政黨的私利,而非全民福祉。預算審查應該是一個務實且細膩的過程,但當部分委員「眼睛閉著亂刪」,結果就可能導致該投資的項目無法推動、不該花費的資金卻被錯置。
這樣的亂象背後,或許是部分政黨在藉由操弄政策,達成短期內的政治利益。無論是削減對手執政部門的資源,還是刻意製造政策癱瘓,這些行為都偏離了「為人民服務」的初衷。試想,一個社會若無法有共同的基礎利益作為行動準則,那麼再多的民主機制也不過是空中樓閣。
國會作為最高立法機關,應該是理性與專業的象徵。然而,當議員們為了意識形態而犧牲全民的利益,國會便淪為鬧劇的舞台。作為選民,我們不僅希望看到國會能有效運作,更希望看到議員們能真正以國家與人民的福祉為優先考量。
政治的多元化本應是民主的力量,但這種多元化不該演變為無止境的內耗與對立。議員應超越黨派之爭,以理性與事實為基礎進行政策討論。特別是攸關國防、經濟等關鍵議題時,應更多地站在台灣整體利益的角度,避免因個人或政黨私利而造成決策的偏頗。
面對國會亂象,作為公民的我們並非無能為力。首先,我們需要更加關注議會的運作與議員的表現,透過媒體、公開會議記錄等方式,了解預算審查過程中的細節。其次,我們需要在選舉中以更高的標準要求候選人,選出真正具有專業素養與國家認同感的議員。
更重要的是,我們需要在社會層面推動政治教育,讓更多人了解政策的複雜性與重要性。唯有提升全民的政治意識,國會亂象才有可能得到改善。
國會的亂象或許是台灣民主進程中的陣痛,但它不該成為常態。面對當前的挑戰,無論是議員還是公民,都需要以更高的標準要求自己。當我們每個人都以理性與責任為行動準則時,才能共同打造一個真正和諧且充滿希望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