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宥勳有部影片在講怎麼理解文學品味這件事,簡單說就是言之有物,但老實說有文學品味不一定等於有「推理」文學品味,作為文學體系的分支,鐵定是會有自己獨特重點。而要能做到這件事,首先便是要有夠格的人來分享甚麼才是重點。
新井久幸的這本《原來謎團是這樣鍊成的》就是一個能提升讀者「推理」小說品味的標竿。
所以書裡雖然是說針對創作相關工作(作者、編輯等)者提供建議,但我認為有一些地方其實對純讀者來說也是很受用的,比方說下面這句:
在面對故事的時候,不要只給出「有趣」、「無趣」的評價,還要養成習慣,深入思考故事為何有趣,以及如何讓故事更有趣。
我很常碰到的情形是,當本書帶給我滿腔待抒發的情緒時(可能正面、可能負面),卻不知從何下筆,終歸寫出一篇洋洋灑灑一千字但其實「好看」或「難看」兩個字就能帶過的文章,無助於讓大家知道故事帶給我的感動,這豈非可惜了撰寫的時間?而更重要的是,這代表我其實也不能完全掌握被這故事吸引的點在哪裡。
有時候作品帶來的感動是倏忽即逝,比方說最近讀釉子酒的小說《美又美追兇記》,其實是文筆流暢但劇情平淡的作品,但有一點讓我記憶深刻的是,作者的確是有用動作表達出角色的心理,就像有個場景主角處於安慰想去拍拍成了幽靈的學姊肩頭時,釉子酒是這樣描寫的,
岳景明想拍拍許怡琳對肩,但手剛抬起,又猛然想起對方如今已沒有實體。許怡琳坐在沙發上,不時會被節目效果逗得直笑,那模樣就和以往沒什麼不一樣。可是她的身軀卻是呈半透明,輕易就能透過她看見後方的景物。
現在的我可以比較明確的去思考並說出作品為什麼不吸引我、但又有哪邊是值得讚許的,這樣的評論即便還不是很成熟,想想也算是踏出了第一步。
而對於有志從事寫作的朋友來說,其實很難得能遇到有編輯條理分明的解構故事在這行裡所呈現的面貌,從題材、開頭、劇情編排、角色、對白到取名(不論是書名還是筆名)都能說得有裡有據,更重要的是市面上的寫作工具書多是以「作者」的角度帶讀者審視故事結構,但換成編輯來解釋這些事情,才會發現原來看待作品還有其他值得思考的地方。
結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