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續上一篇,關於黃色臉孔,你可以把它當一本虛構小說來看,但我更傾向於匡靈秀將自己的自身的經驗為基底,延伸出來的一本寫實小說。透過黃色臉孔,讓我們更了解關於美國出版業、種族歧視等議題
在外人看來,美國出版業算是生機勃勃,而且有健全的架構確保有才能的人能夠被看到,且獲得適當的報酬,比如說:
- 當創作者寫完一本書後,會由出版社在專業版權交易網站競標,根據經標成功的金額由小至大分為 a nice deal、very nice、good、significant 以及 major。接著出版社簽書時會預付一本金額給作家,若之後作家從銷售的中獲得的版稅超過預付金時,則會在另外根據版稅率支付版稅。(也就是賺多賺少,怎樣都不會賠。)
- 歐美出版界的慣例是通常會先出精裝版,一年後再推出平裝版。(當然是要有一定的銷售才有平裝版。所以平常如果我們在書局看到有平裝版的書,至少暢銷保證。不過,恩...這感覺是把讀者當盤子!?)
- 出版作家的前一本書的出版社,通常會有下一本書的優先審閱權,能在特定時間優先決定要不要簽下出版。(某種程度也代表你的作品一定會被出版社看到。)
不過,在黃色臉孔裡同時揭露出出版業資本主義醜陋的一面:
主角茱恩一直覺得不公平,像雅典娜這種人,恩...這種多元的人註定會成功,因為美國強調多元,而雅典娜就是亞裔的代表。但事實是,每當雅典娜想要發展新企劃,寫新的故事,出版業只是不斷地強調亞裔就是她的品牌,充滿異國風情就是她的標籤,是讀者想看的。所以雅典娜只能一再講身為移民的經驗、家人死在柬埔寨、她爸在天安門事件20週年自殺,以種族創傷為標籤。出版業把雅典娜當成博物館展示品,雅典娜也知道規矩,所以她盡全力壓搾出華裔悲劇的價值。 不過有趣的是,如果雅典娜是一個成功案例,那對於剩下的亞裔怎麼辦?當其他亞裔嘗試推銷自己的故事,但出版社只是告訴你市場已經有雅典娜了、他們不能同一季推出兩本邊緣族群的故事。整個出版業就是強迫邊緣族群沈默,然後像白人撒錢,然後產出各種種族歧視刻板印象。當然,偶爾業界也會有人良心發現,選出誰學識良好、充滿魅力卻又足夠邊緣,然後給這個非白人作家一個機會,瘋狂吹捧,將行銷預算用到極致。
所以是幸與不幸,美國是個多元主種族大熔爐,如果妳是少數族裔,幸運被選中,那你可能得到名聲財富、同時喪失說故事的自由; 相反地,你如果沒被選中,你可自由了,想講什麼就講什麼故事,只不過出版業市場根本看都不會看你一眼。匡靈秀本身就是亞裔,我很難不聯想到,這是她確實的遭遇,亦或是她聽過的真實故事。
說到黃色臉孔裡的文化挪用與種族議題,這又是另一個主線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