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陳浩基這麼多作品,我很喜歡他將社會推理和本格推理融為一體的寫作手法,故事確實圍繞著發現線索、找尋兇手層層遞進,不過每個發現都牽連當時的社會的環境,比如說在<隱蔽嫌疑人>的調查過程中,警方意外發現命案可能和兼職女友這個行業扯上關係。兼職女友是一門遊走於灰色地帶的特殊行業,透過社交平台招客,收取報酬陪客人約會 (有些人會主張兼職女友是網友的延伸,只是附帶金錢利益的交友活動,並不是妓女或援交);警方還打算利用Deepfake 憑空創造出個虛擬兼職女友,引誘嫌犯;又整個故事是後疫情時代的背景,有相關人士染疫身亡、行人戴著口罩導致無法輕易辨認嫌犯等等,這寫都是當代香港社會的時空下出現的內容。
有趣的是,<隱蔽嫌疑人>的主角-許友一督察,並非首次出現的人物,早在十年多前出版的<遺忘.刑警>裡即擔任主角的角色,只不過那時的他可能是初出茅廬,整個個性有點畏縮也有點ㄎ一ㄤ,完全沒辦法聯想到是<隱蔽嫌疑人>成熟穩重的警察主管。不太確定為什麼陳浩基會讓許友一再次出場,不過他確實讓這個角色的成長,字裡行間能夠想像<隱蔽嫌疑人>中的許友一是一個三十多歲的推理能力不錯的中年大叔,不再是<遺忘.刑警>裡的二十多歲患得患失的小伙子。
我看過一篇關於隱蔽嫌疑人的心得,內容在說故事流暢,但不喜歡結局,怎麼在結尾多出一堆沒提及的人,好像有種硬要來個大反轉的感覺,但其實這是很陳浩基的寫法。故事劇情確實峰迴路轉,但我不會說這是為了反轉而反轉,而是作者把散落在故事內的小部分在最後拼湊起來,只是我們都被他的故事牽著鼻子走,導致忽略了每一章節附上的「逝者告白」或「虛構文本」的內容,而且老實說最後出現的人,其實之前就有登場了,不過是習慣性地忽略。老實說,在知道結局後重新看,會發現:誒...作者其實給了蠻多提示,端看自己有沒有注意到而已。所以我會說,最後的結局確實說得通,只是想也想不到。
這或許是一個關於家庭暴力、謀財害命的故事,但最後如同書中提到David Bowie的歌詞,「我是最幸運的人,才不是最孤寂的人」,這是作者最後給出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