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側記】從野薑花盛開到小大一的青春,知名作家周芬伶分享讀中文系的不悔歷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12月16日,微冷的早晨,本學期「讀中文系的人」系列演講於政治大學百年樓盛大開場,中文系特別邀請到知名作家、畢業系友周芬伶教授蒞臨,回顧她從政大中文系的小大一青春到東海大學作育英才無數的大師風範歷程。如周芬伶所言,她是從「讀文學、寫文學到教文學」,這一路成長的歷程有太多感受想和學弟妹們分享。

 

發起本系列講座的主持人張堂錡教授表示:「讀中文系以後要做甚麼?」多年來

 一直是許多學生、家長、老師們的擔憂,在擔任系主任期間,某一次他被要求用三分鐘講述中文系發展的未來前途,他感到愕然不解,這麼短的時間怎麼可能講得完?於是當時便發願要以十場講座去回應外界對讀中文系的誤解與質疑。繼之前邀請的于美人、簡媜、張曉風、李豐楙後,本場邀請到在學術研究與創作都有所成就的全方位作家周芬伶現身說法。

 

脫軌生活,文學上軌

周芬伶自言從小就是個「脫軌」的孩子,家住潮州的她考上屏東女中後每天都得搭長途火車通學,在這段軌道上的漫長時光,她開始任思緒與想像力奔馳,跳脫出學校制式而單調的生活,就此孵化出生平第一篇文章。「文學正是脫軌的生活」,周芬伶說文學是通往異世界的道路,它來自於現實卻又超脫現實。而考上政治大學後,周芬伶的文學軌道開始轉入下一個階段。

 

對於政大,周芬伶第一個記憶便是滿山滿谷的野薑花。她提到從前師生們會漫步在醉夢溪,去杜聰明先生的墓前致意。憶起大學的青春,周芬伶說那是一個無需開口說愛的年代,在當時只要你手捧一把野薑花,對方便知曉愛意;而情侶若想分手,也只需邀他走上指南宮便心裡有數。周芬伶以此為引,談起文字其實也是這樣一種感應,正如花象徵浪漫,文字也是透過人類賦予其意義,進入中文系後,她愈發深刻學習到文字背後的無窮含意。

 

北漂求學的周芬伶先嘗到的文學滋味是鄉愁。獨自在台北的她常感到寂寞,赫曼赫塞的文字成為心靈的慰藉與嚮往,也奠基自己往後的創作基調。周芬伶表示好的文學都是建立在真實生命經驗上的,孤寂的求學經驗也催生出青澀時期的源源不絕的創作靈感。不過讓她感到孤獨的還有對科系的陌生,考進政大東方語文學系韓文組的她雖然讀得不錯,卻自覺距離文學愈來愈遠,年輕的靈魂渴望與更古老、更深邃的經典對話,而她發現這些文化底蘊終歸還是要回到中文的根,於是大二時便義無反顧地轉進中文系,「我上《禮記》時覺得好感動,每個文字都真正打中我的心」。當年的她雖然覺得那些經典深奧難讀,但隱然碰觸到千年文化蘊藏在字裡行間的密碼時的觸動還是令她著迷不已。

 

而除了在中文系的學習,周芬伶的大學生活也是多彩多姿,頭帶毛帽、身穿喇叭褲、腳踩三吋麵包鞋,時髦的她自言是班上的異類,不擅言詞的她少與同學講話,課外活動倒是無役不與,她不但是政聲合唱團的女高音、運動會領隊、現代詩社,還報名耕莘寫作班,曾租屋在外,閉關兩個月寫作,文章獲得朱西甯的賞識。而對文學的熱愛也不僅限於華語作品,毛姆、莎士比亞等外國文學也是周芬伶當年的成長養分。在這段文青的養成歲月裡,她逐漸培養出自己的「腔調」,周芬伶認為掌握好文字後,下一步就是找出自己的文學腔調,有腔才能成為風格,就如同唱歌一樣。

 

走入森林,遇上恩師,成為人師

不過大學畢業的當下,周芬伶也同許多人一樣感到過前途茫然。她先是在自立晚報實習,後來因緣際會進入東海大學參觀。周芬伶形容那天的陽光像金子一樣灑落,草地寬敞,好像已經在那等候多時,隨時準備讓她舒服躺下。彼時她的喇叭褲管還沾著台北的陰雨,當下便為眼前絕美的景致所感動,決心要走進森林深處的東海中文所。

 

周芬伶表示那段努力研讀經典的過程,也讓她更了解自己原來對學習有這麼巨大的熱情,她提到在政大中文系的學習相當扎實,當年便以文言文科目最高分數錄取進研究所。然而經過一番努力進入後,現實卻不如她的想像,過度競爭且遭受排擠的校園生活令她一度灰心休學。而幸好也在同一時期,讓她遇上了趙滋蕃老師。

 

趙老師也是當時東海中文系教授中的異類,他心懷一幅柏拉圖的理想國藍圖,終身致力於將現代文學批評系統引入教學。因緣際會下,周芬伶開始擔任老師的學徒,其間不但見識到大作家的生活起居、結識來自四面八方的文壇友伴,更重要的是實作鍛鍊。周芬伶回憶當時趙老師常帶他們一群學生去看電影,看完去咖啡廳討論,隔週交出一篇影評。此外,她也發現趙老師看似隨心所欲的講課,其實都是一篇篇別出心裁的好文章,每一次授課都讓她受益良多。周芬伶分享趙老師總是要他們不要問自己「要做甚麼」而是「敢做甚麼」,這種勇於突破的膽識也帶給周芬伶深遠的影響,在這期間學習表現優異的周芬伶深受趙老師賞識,提拔她為東海的講師。

 

然而好景不長,趙老師不久後意外中風猝逝。在傷心之餘,學校同時向周芬伶遞出邀請,要她接下老師的棒子。「我當年才27歲,何德何能承接老師的理想國?」周芬伶憶起當年,仍是語帶感傷。

 

教學相長,當我們談論文學時

正式任教於東海後,周芬伶的生活開始順風順水。她想著或許是自己容易和學生打成一片,總是被他們所拯救。30歲時寫給學生的信〈我的小大一〉意外地受到各界賞識,從此邀稿不斷。在東海二十多年的日子裡,周芬伶從當年那個特立獨行的女大生逐漸長成寫得一手好文章、說得一口好文學的大學教授。

 

周芬伶表示許多人很會寫卻不會講,相當可惜,如何將文學說得動人是一門學問。她說自己的創作課總是相當熱鬧,因為她不僅是讓學生們實作,更重要的還有發表,營造一個談論文學的練習環境。而多年累積的教學經驗告訴她,創作技法雖然能教,箇中心法只能親身感受,唯有投身實踐方能體悟。

 

演講結束後,許多周芬伶的書迷學生們紛紛舉手提問。一位中文所的同學問起一篇好文章除了腔調以外,還有甚麼標準依據?評審無數的周芬伶老師馬上點出幾個重點指標:明朗、強烈、熱情。她認為好的文章一眼就會被電到,文字要是質樸但獨特的,同時擁有魏晉風骨所言的剛健、流暢且飽滿的情感。一位外文所同學則好奇老師會怎麼建議同學修改文章。沒想到看似慈祥的周芬伶自承常被說是文章的「殺人兇手」,但她認為作為人師不該過於委婉,沒救的段落就是沒救,直接要求整段刪除重寫比較乾脆,但她也說自己仍會將學生最核心的重點保留,鼓勵對方從這個重點另行發揮。

 

傳承與發現:文學晶片的革新

而在快速變遷的現代中,如何安靜心靈也成為一大難題,面對同學的這題,周芬伶老師靦腆表達,其實自己也還正在學習,第一步或許是先放下手機。老師坦言手機真的太有魔性,最近迷上滑Threads讀趣聞,常常一不留神就過去五、六個小時。周芬伶自戒也警惕同學過度仰賴科技的危險,她分享近年批改作業時會發現一些報告是用AI撰寫的,那種不流暢感一眼便能看穿。正如前面所提及的腔調,周芬伶表示當大家都只讀網路文章、只在社群發文,久而久之會失去自己的語言,大家都變得樣板和一致化。她鼓勵同學們可以嘗試放下手機,拾起書本。閱讀是能與作家心靈共振的絕佳機會,周芬伶說自己便是因為站上許多巨人的肩膀,才能有愈來愈高的文學眼界。

 

最後,周芬伶語重心長地說道:未來台灣的遺產要留下甚麼,取決於在座的大家,「文字是心靈的晶片,也要隨時代升級」。她勉勵同學:「你們都是能捕捉此時此刻的人」,科技業總是強調晶片要代代革新,而文字、文學其實也是相同道理。周芬伶認為自己這一代文人已經盡其所能留下許多珍貴的文化遺產,捕捉到上個世紀的文化切面,而未來的文學風貌,下一個階段的文化風景則要倚靠更多對文化有熱情的年輕人去創造與發現。周芬伶說,很多人常說不懂創作,其實只是缺乏發現,只要我們處處留心,停下腳步去看、去體驗脫序的、脫軌的生活,那便會是文學世界的開始。

avatar-img
0會員
15內容數
木木三 /創作/採訪/評論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木木三 的其他內容
 12月23日,冷冽的冬日早晨,聽眾的熱情絲毫沒有冷卻。「讀中文系的人」系列演講高朋滿座,張堂錡教授這次特別邀請文壇重量級的小說家駱以軍大駕光臨。不走傳統的演講模式,「駱式說書」信手拈來就是一個接一個虛實交錯,既魔幻又寫實的動人故事。
趕在過年前與受訪者約好時間,那天是難得的冬日暖陽,搭到捷運站,轉乘計程車,行過關渡大橋時,寬闊的淡水河映入眼前,灑滿金光。下橋後不久,車身便轉往八里的山上。左彎右拐的山路,年過七旬的司機大哥娓娓道來這片山頭的故事 「以前我每天都載雲門的人上來耶,那個誰啊我很常見到……」「啊對對,你要去的劇團就
星期天,與受訪者相約北車大廳會面。每次踏進這裡都再次提醒我:台灣是個移民社會。從 1990 年代跨國婚姻與工作普及,東南亞移民、移工人數至今已步入近 80 萬人,無疑成為台灣 人的一分子。雖然東南亞的移民的議題獲得愈來愈多關注,但是一般民眾看見的卻大多是新 聞中的社會案件,那些「台灣人」觀點的詮釋。
關一位研究員搜索山洞多年始終遍尋不著,直到有天黃昏,他扶著石壁慢慢往前,摸著摸著發覺不對勁,這凹凸不平滑的手感,是個「四」字。「有字啊!」......因為有字便有記錄,有紀錄就有歷史與故事,在漫長的一生中,當你終於摸到了先祖的證明、歷史的證明,那會是多麼的感動,就像摸到甲骨文而興奮的沈愷一樣。
老師接著說起「爬刀梯」的培訓經歷。事前不但要閉關吃齋、睡在八仙桌下,還要在打坐、念經與傳授手訣的訓練中度過,「那一週所學到的,我一輩子都忘不掉」。他背著法器,赤腳登上相當於三層樓高的108梯,他還記得當時從高空中擲筊,都能看見紅色的筊杯在強烈海風中劇烈搖擺,幸好第一擲便是聖筊,頓時歡慶的鞭炮炸響!
2022年底,百萬訂閱網紅愛莉莎莎的自媒體銷售學橫空出世,才上架短短三天就銷售破千萬。其幕後操盤者正是線上平台「知識衛星」。此次的專訪,我們將一窺創辦者──游弘宇如何從傳播人跨足商業,歷經三度創業之波折,最後成功打造「知識衛星」的品牌。
 12月23日,冷冽的冬日早晨,聽眾的熱情絲毫沒有冷卻。「讀中文系的人」系列演講高朋滿座,張堂錡教授這次特別邀請文壇重量級的小說家駱以軍大駕光臨。不走傳統的演講模式,「駱式說書」信手拈來就是一個接一個虛實交錯,既魔幻又寫實的動人故事。
趕在過年前與受訪者約好時間,那天是難得的冬日暖陽,搭到捷運站,轉乘計程車,行過關渡大橋時,寬闊的淡水河映入眼前,灑滿金光。下橋後不久,車身便轉往八里的山上。左彎右拐的山路,年過七旬的司機大哥娓娓道來這片山頭的故事 「以前我每天都載雲門的人上來耶,那個誰啊我很常見到……」「啊對對,你要去的劇團就
星期天,與受訪者相約北車大廳會面。每次踏進這裡都再次提醒我:台灣是個移民社會。從 1990 年代跨國婚姻與工作普及,東南亞移民、移工人數至今已步入近 80 萬人,無疑成為台灣 人的一分子。雖然東南亞的移民的議題獲得愈來愈多關注,但是一般民眾看見的卻大多是新 聞中的社會案件,那些「台灣人」觀點的詮釋。
關一位研究員搜索山洞多年始終遍尋不著,直到有天黃昏,他扶著石壁慢慢往前,摸著摸著發覺不對勁,這凹凸不平滑的手感,是個「四」字。「有字啊!」......因為有字便有記錄,有紀錄就有歷史與故事,在漫長的一生中,當你終於摸到了先祖的證明、歷史的證明,那會是多麼的感動,就像摸到甲骨文而興奮的沈愷一樣。
老師接著說起「爬刀梯」的培訓經歷。事前不但要閉關吃齋、睡在八仙桌下,還要在打坐、念經與傳授手訣的訓練中度過,「那一週所學到的,我一輩子都忘不掉」。他背著法器,赤腳登上相當於三層樓高的108梯,他還記得當時從高空中擲筊,都能看見紅色的筊杯在強烈海風中劇烈搖擺,幸好第一擲便是聖筊,頓時歡慶的鞭炮炸響!
2022年底,百萬訂閱網紅愛莉莎莎的自媒體銷售學橫空出世,才上架短短三天就銷售破千萬。其幕後操盤者正是線上平台「知識衛星」。此次的專訪,我們將一窺創辦者──游弘宇如何從傳播人跨足商業,歷經三度創業之波折,最後成功打造「知識衛星」的品牌。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臺灣的詩人學者,現任香港大學中文系系主任余光中在評析她的詩時說:「她是繆思最鍾愛的幼女。」名小說家朱西寧在談到她的散文時說:「她日常生活里的敏思,一滴清露,一粒河砂,在她皆是山川日月,人世無限⋯⋯她的文章好,根子裡自是成於天趣者更多。」中央研究院美國文化研究所所長朱炎則在替她的小說作序時形容:「可曾
單篇-2019 標題的奇怪,源於這是一個《狂亂文字》的挑戰,標題每個字是不同人提供的,可隨意排列和更換同音字。 雖然是古風但因為是女子第一人稱,所以並不明顯。   民女曹世木……   我是在去年秋天遇見他的,他翩翩儒雅、學富五車。他說他是名先生,人人都稱他靜梓先生。   去年秋日,我在山
Thumbnail
「哦,那個年輕人是……。」 「這不是沅媛嗎?好久不見!」 原本在這桌嬉鬧環境中,看似不在意林沅媛的回答,但大家不約而同的豎起耳朵,正準備要仔細聽林沅媛的回覆時,好巧不巧插出個程咬金—班上的好事女-余世華。 「唉唷,沅媛,你的這身衣服也太好看了吧?不過參加個同學聚會也免太正式了吧?現
Thumbnail
璦媛畢業歸國,與可綸為芷玲上香,準備一齊追夢!
Thumbnail
忍不住想來熱血推薦一下😂🙌 聽到作家徐豫(御姊愛)初次嘗試說書-以陸小曼、張幼儀的角度講述她們的故事,其他人物待更新,講得還滿生動精彩的,也很發人深省,我聽得津津有味。
Thumbnail
我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數的雲,喝過許多種類的酒,卻只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
Thumbnail
她是文字工作者 她信念忠於原創 她坚持寫字為生 她是張蘊之老師 @張蘊之 聽說 2024 過了這個坎一確會變好,我們一起加油。
Thumbnail
張珮歆回憶起在中女時期與同學間激盪出許多思想上的火花,當時身為理科生又是樂儀隊的她,校園生活忙碌,總在社會科的課堂補眠休息,相較本科她並不重視社會科。直到2014年3月18日,台灣發生太陽花學運,當時珮歆正值十七歲,她的世界開始變得不一樣。
Thumbnail
臺灣的詩人學者,現任香港大學中文系系主任余光中在評析她的詩時說:「她是繆思最鍾愛的幼女。」名小說家朱西寧在談到她的散文時說:「她日常生活里的敏思,一滴清露,一粒河砂,在她皆是山川日月,人世無限⋯⋯她的文章好,根子裡自是成於天趣者更多。」中央研究院美國文化研究所所長朱炎則在替她的小說作序時形容:「可曾
單篇-2019 標題的奇怪,源於這是一個《狂亂文字》的挑戰,標題每個字是不同人提供的,可隨意排列和更換同音字。 雖然是古風但因為是女子第一人稱,所以並不明顯。   民女曹世木……   我是在去年秋天遇見他的,他翩翩儒雅、學富五車。他說他是名先生,人人都稱他靜梓先生。   去年秋日,我在山
Thumbnail
「哦,那個年輕人是……。」 「這不是沅媛嗎?好久不見!」 原本在這桌嬉鬧環境中,看似不在意林沅媛的回答,但大家不約而同的豎起耳朵,正準備要仔細聽林沅媛的回覆時,好巧不巧插出個程咬金—班上的好事女-余世華。 「唉唷,沅媛,你的這身衣服也太好看了吧?不過參加個同學聚會也免太正式了吧?現
Thumbnail
璦媛畢業歸國,與可綸為芷玲上香,準備一齊追夢!
Thumbnail
忍不住想來熱血推薦一下😂🙌 聽到作家徐豫(御姊愛)初次嘗試說書-以陸小曼、張幼儀的角度講述她們的故事,其他人物待更新,講得還滿生動精彩的,也很發人深省,我聽得津津有味。
Thumbnail
我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數的雲,喝過許多種類的酒,卻只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
Thumbnail
她是文字工作者 她信念忠於原創 她坚持寫字為生 她是張蘊之老師 @張蘊之 聽說 2024 過了這個坎一確會變好,我們一起加油。
Thumbnail
張珮歆回憶起在中女時期與同學間激盪出許多思想上的火花,當時身為理科生又是樂儀隊的她,校園生活忙碌,總在社會科的課堂補眠休息,相較本科她並不重視社會科。直到2014年3月18日,台灣發生太陽花學運,當時珮歆正值十七歲,她的世界開始變得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