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遊蕩犬與野生動物相遇

當遊蕩犬與野生動物相遇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如果不知道「遊蕩犬」是什麼,一言以蔽之,就是俗稱的野狗。其實牠們並不真的「野」,而是家犬在走失或惡意丟棄之後逐漸「野化」而成,所以應該要被稱為「野化犬」(feral dogs)。


不過,台灣的「野化犬」好像又不那麼野。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總有些人會拿食物給這些狗吃。所以,或許「遊蕩犬」算是中肯的名字。


由於老一輩的台灣人認為狗結紮了就不會「兇」,無法看家,加上過去常都以放養方式飼養,造成狗在街上自由繁衍,於是「遊蕩犬」就越來越多。多少呢?農委會直到2018年才開始調查遊蕩犬的數量,發現竟然有14萬6773隻!隨後每兩年調查一次,發現數量逐年上升,到了2022年竟有15萬9697隻!


隨著遊蕩犬的增多,許多野生動物,如石虎、貓頭鷹等,都受到遊蕩犬的侵害。事實上,國外有許多研究已經證明,犬、貓等動物,是造成野外動物滅絕的主因。


但是,國內總有一些團體,特別在意這些貓狗,拒絕相信牠們會對野生動物造成危害。說真的,我家自從養貓後,蟑螂都是不完整的,這樣的破壞力,如果讓牠們出去,不知道會傷害多少生靈?


最近有一個研究探討台灣遊蕩犬(free-roaming dogs)對本土中型食肉動物(mesocarnivores)在空間與時間上的影響。


他們研究台灣四種本土中型食肉動物,果子狸(Paguma larvata)、鼬獾(Melogale moschata)、小靈貓(Viverricula indica)以及食蟹獴(Herpestes urva)。


研究團隊收集1270個紅外線自動相機的資料。這些相機主要分布在台灣低至中海拔地區的森林環境,涵蓋北部(如陽明山)、中部(如南投、台中)、南部(如高雄)、東部(如花蓮、宜蘭)等地區。拍攝時間從2010 至 2021 年。


研究團隊計算每100天內的獨立偵測次數,用來反映物種活動量。他們將數據分為繁殖季(5月至8月)與非繁殖季(9月至4月),不過在進行佔據模型(occupancy model)時,僅使用繁殖季(5月至8月為這些本土食肉動物的繁殖季)的數據,以確保能夠識別影響物種分佈的顯著因素。另外,他們還分析物種的時間活動模式與重疊度。


結果發現,鼬獾(p < 0.001)與食蟹獴(p < 0.05)的活動量與犬隻活動量呈顯著負相關,表示犬隻可能壓制了這些物種的活動。


研究團隊也發現,鼬獾的空間分佈顯示出對犬隻的明顯規避行為(SIF < 1)。不過,食蟹獴卻能與犬隻共存(SIF > 1),可能因為其生存環境高度依賴河岸森林,難以調整棲地來避開犬隻。


另外,他們還發現,食蟹獴與犬隻的活動時間重疊度最高(Δ4 = 0.811),但其他三種夜行性物種與犬隻的時間重疊度較低(Δ4 ≈ 0.3)。


不過,因為只有鼬獾展現明顯的空間規避,影響程度不夠強,所以研究團隊認為,不能說遊蕩犬顯著影響本土食肉動物間的時間或空間生態位重疊。


不過,物種可能透過更細微的方式(如利用垂直空間)來調整生態位,而這部分並未在本研究範圍內探討。另外,像食蟹獴因為本身的棲地需求的關係,造成牠們無法躲開遊蕩犬,這也要考慮在內。


總而言之,遊蕩犬隻對本土食肉動物的影響,以鼬獾最受影響,顯示活動量下降與空間規避行為。其次,食蟹獴雖受影響,但可能無法有效規避犬隻。


至於小靈貓因為族群較為零星,可能受到犬隻影響但未能顯著反映在模型中。而果子狸因為適應力較高,甚至可能受益於人為環境,但仍面臨犬隻攻擊的風險。


因此,研究團隊提出建議保育對策,包括不棄養、不放養、要絕育,並對熱區集中宣導不放養等等。


另外,研究團隊也建議以移除替代目前的TNR(捕捉、絕育、釋放)措施,特別是在生態敏感區域。


至於河岸生態環境,因食蟹獴與其他瀕危物種(如石虎)都相當依賴這些環境,應加強管理以防犬隻入侵。


研究團隊認為,未來需要進一步探討其他生態位維度,如飲食習性,以全面理解犬隻對本土食肉動物的影響。


參考文獻:


Ho, H.-C., Ding, T.-S., Yuan, H.-W., Tsai, J.-S., Weng, G.-J., Lin, Y.-H., Chen, H. L., Huang, Y.-B., & Yen, S.-C. (2025). Impacts of free-roaming dogs on spatiotemporal niches of native carnivores in Taiwan. Global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 57, e03411. https://doi.org/10.1016/j.gecco.2025.e03411


avatar-img
老葉報報
176會員
568內容數
主要介紹關於植物的新資訊,但是也會介紹一些其他的。 版主在大學教植物生理學,也教過生物化學。 如有推薦書籍需求,請e-mail:[email protected]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老葉報報 的其他內容
看到這個標題,有些讀者可能會想:種子又沒有在做什麼,怎麼會有代謝呢? 其實,種子是活的個體喔!種子裡面有植物的胚胎,胚胎當然是活的。 最近有研究團隊,研究了108種植物種子的代謝率, 也幫助我們更進一步瞭解植物的生理與馴化對植物的影響。
原生質絲(plasmodesmata),或稱為胞間連絲,是植物細胞用來彼此連結、互通聲息的小通道。原生質絲是由細胞膜穿過細胞壁形成的構造,直徑大約介於40-50奈米(nm)之間。 這麼小的洞,物質是如何穿過原生質絲的?過去認為是木聚醣,不過最近有了新的發現喔!
「誕生」於1965年的G.D. Searle公司,阿斯巴甜可說是最多人研究的人工甘味劑啦! 從剛上市後就被質疑會致癌,到剛出爐熱騰騰的論文說會導致動脈粥狀硬化... 阿斯巴甜真的有那麼恐怖嗎? 我們來看看論文吧!
寄生植物,如分枝列當或獨腳金,以吸器附著在宿主身上,對宿主的健康造成重大損害! 要消滅寄生植物,首先當然要瞭解它啦,這就是所謂的「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啊! 最近,有研究團隊研究了,這些寄生植物如何調節自己的吸器數量,發現竟然跟一個賀爾蒙相關,很有趣喔!
因為農藥造成的環境污染,其目標族群對農藥逐漸養成的抗藥性,以及農藥對於非目標族群的負面影響等因素,使得「生物農藥」出現。 但是,相對安全的生物農藥,卻面臨了效果較遜的問題,要怎麼辦呢? 最近有研究團隊開發了新配方,還不錯喔!
簡稱SCN的大豆胞囊線蟲是大豆在美國最可怕的害蟲之一,可造成大豆收穫下降40%,每年在美國造成大約13億美金的農損。 農夫多半依賴抗性品系來降低損失,但是這些抗性品系都是同一個來源,因此開發新的抗性品系非常重要! 最近的研究找到了新的抗性品系喔!
看到這個標題,有些讀者可能會想:種子又沒有在做什麼,怎麼會有代謝呢? 其實,種子是活的個體喔!種子裡面有植物的胚胎,胚胎當然是活的。 最近有研究團隊,研究了108種植物種子的代謝率, 也幫助我們更進一步瞭解植物的生理與馴化對植物的影響。
原生質絲(plasmodesmata),或稱為胞間連絲,是植物細胞用來彼此連結、互通聲息的小通道。原生質絲是由細胞膜穿過細胞壁形成的構造,直徑大約介於40-50奈米(nm)之間。 這麼小的洞,物質是如何穿過原生質絲的?過去認為是木聚醣,不過最近有了新的發現喔!
「誕生」於1965年的G.D. Searle公司,阿斯巴甜可說是最多人研究的人工甘味劑啦! 從剛上市後就被質疑會致癌,到剛出爐熱騰騰的論文說會導致動脈粥狀硬化... 阿斯巴甜真的有那麼恐怖嗎? 我們來看看論文吧!
寄生植物,如分枝列當或獨腳金,以吸器附著在宿主身上,對宿主的健康造成重大損害! 要消滅寄生植物,首先當然要瞭解它啦,這就是所謂的「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啊! 最近,有研究團隊研究了,這些寄生植物如何調節自己的吸器數量,發現竟然跟一個賀爾蒙相關,很有趣喔!
因為農藥造成的環境污染,其目標族群對農藥逐漸養成的抗藥性,以及農藥對於非目標族群的負面影響等因素,使得「生物農藥」出現。 但是,相對安全的生物農藥,卻面臨了效果較遜的問題,要怎麼辦呢? 最近有研究團隊開發了新配方,還不錯喔!
簡稱SCN的大豆胞囊線蟲是大豆在美國最可怕的害蟲之一,可造成大豆收穫下降40%,每年在美國造成大約13億美金的農損。 農夫多半依賴抗性品系來降低損失,但是這些抗性品系都是同一個來源,因此開發新的抗性品系非常重要! 最近的研究找到了新的抗性品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