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一段持久的關係中是沒有信任的,一段愛情的開始也是基於此。一見鐘情是關係開始的第一階段,在街上或任何媒界如交友軟件中對一個人有好感是一切的開始。如果兩個人也開始互有好感,是關係的第二個階段。第三階段就是互相承諾認定彼此為終身的伴侶,不過先不說那麼遠,大多數的人也只會停留在第二階段。
兩個人要怎樣去建立信任呢?其實可以套用商業世界所說的7-11-4理論。這三個數字是代表什麼呢?在商業世界中,想和顧客建立關係,或者想得到顧客對自己品牌的信任的話,就要經過7個小時的相處時間。例如你開咖啡店,顧客多次在你的店內停留時間加起來多過7小時。另外顧客和咖啡店有11個接觸點,即是在社交軟件如IG上見到11次你的貼文。再來就是在4個不同的地點,如在4個不同的地方也看見別人拿著那咖啡店的咖啡杯或產品。這樣就能建立起信任,而變成那咖啡店的忠實顧客。
那麼兩個初相識的人如何運用7-11-4建立起信任呢?就是約會時間超過7個小時而不覺得反感,在對方的社交軟件看到11個貼文,了解對方的生活圈子和朋友,和在4個不同的場景見面,如吃飯,行街購物,看電影,一起做運動如跑步。經過那7-11-4後就能決定那個人值不值得付出感情。沒有經過這幾個階段,或一直達不到那些條件,很可能就建立不起信任,連關係中的第二個階段也去不到。
這個理論時間也是一個值得討論的地方,如兩個有好感的人,究竟要多久去完成7-11-4才算是高度的信任呢?就如你很喜歡一個人,你會很想每天也見面吧!可能一星期最多兩星期就能達到那個目標。也有可能一個月,那麼兩個月才達成算不算得上能建立信任呢?三個月才達成的信任度是否和一星期就達成目標的人有差別吧?真的答不上,但是兩個互有好感的人要兩到三個月才能見面四次的話,是不是根本就是一方並沒有對另一方有足夠的傾慕呢?如果相識一個月,吃過幾次飯,互傳訊息幾十次,但連電話號碼也不願給對方的話,也不能指望會發展出信任吧!
另一個理論是套用榮格的心理學所說的,每個女性心中也有一個男性形像,每個男性心中也有一個女性的形像。如一個女生她的爸爸很疼愛她,她的心中可能就建立起一個跟爸爸很相似的男性形像,在她找對像的時候就會按照心中那個形像去找。但可能這個形像的人在世上很難找到,所以有些人就會一直覺得找不到合適的人。也說明一些人為何一直愛上渣男,因為心中有一個男性形像,而那個形像就是有渣男特質而不自知。就像一個已寫好的劇本,不斷重演著過去的情節。很少人會去真正的去檢視自己的人生,看看自己心中的那個劇本寫了些什麼。因而很多時覺得遇上的人不乎合心中的形像,而一直錯過了機會。男性也一樣,如果一直找不到一個值得愛的人,或是覺得自己在逃避的話,最好把自己的人生劇本寫出來,好好的去想不想心目中那個女性形像是否真正的適合自己。或許就是這些原因,喜歡自己的人其實不乎合心中那男性或女性的形像,因而一直達不到7-11-4這三個數字而沒法建立起信任。
不過理論歸理論,當然人是很複雜的。沒有一套說法可以套用到所有人的身上,最重要的是認識自己,面對人時是否戴起了面具?面具背後的自己又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用最真實的自己跟一個互相喜歡的人建立起信任,這才是應該做的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