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觀察:學測放榜,你家的考生還好嗎?

教育觀察:學測放榜,你家的考生還好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昨天學測放榜,戰戰兢兢的問學生還好嗎?(很怕傷了他們的心,但不問又很奇怪)沒想到得到一個答案是,「考爆了……」

咦?!我好困惑。明明剛考完,學生就報告很簡單很開心,怎麼成績並不理想?(雖然我教的國文已經是他各科成績最高的……,但上課時間其實也太少……是不是臨時抱佛腳有一些前提?改天再來寫~)

決定自己寫考題試試,嗯,頗有難度,至少比去年難。

可是為什麼我覺得難的題目,學生卻覺得簡單,但又考爆了???

嗄?為什麼你覺得簡單,卻考得不理想?


我上網查了今年國文科的答題狀況,雖然學測剛結束時的新聞稿,有不具名的高中老師說今年考題是中間偏易,但仔細看分數恐怕不是如此。一個證據是國文滿級分的人數是近15年最低,另一則是國文科級分人數的分布比前兩年相對左移。廣大的莘莘學子肯定會刷題,(有過相當的經驗)卻考成這樣……顯然今年國文科題目稍難。


但,為什麼我學生的「感覺」卻不是如此?


除了考試技巧、時間掌控等因素,考後鬆一口氣的回想也可能並不準確。我思考了很久,還有一個可能是「自我評估能力不足」。(實際狀況太多,還需要進一步評估,文章裡只好一直說「可能」,也是要提醒家長找出孩子遇到的困難點。)

心理學上有個達克效應 (Dunning-Kruger effect),又被稱為「井蛙現象」。指的是能力較低的人往往會誤判自己的表現,認為自己比實際情況更優秀。從其他科目的成績來看,很有可能真的是中、後段的學生會遇到的情況……。


中、後段的學生當然無妨,畢竟每個人都有專長。但他們往往又自述「刷題很認真!我又刷了多少題……」聽起來令人心疼。(這種學生不一定是不努力,而是不知道可以怎麼努力……)


但死命刷題不一定有用啊!


你有想過要怎麼準備嗎?


仔細思考這類學生的狀況,一個當然是過去的累積不足,當社會以同樣標準檢視,落下的能力會隨著時間愈差愈多;另一方面也沒有「有效調整學習策略」,容易形成「固定的錯誤認知模式」。

這類學生如果只停留在表面理解,沒有深入掌握題目背後的邏輯或關鍵點,會忽略了需要深思熟慮的部分。意思是面對新題目時,沿用過去的直覺判斷,無法準確評估題目的真實難度。


這種認知落差,在面對今年較高階的題目時,就會特別明顯……


其實,在每一次考試後需要自我反思,否則可能習慣性忽略細節或關鍵概念,導致在測驗前期過度自信,而後在實際考試中暴露出與自我感知不符的知識盲區。(不過這又拉回來如何面對真實的自我,並踏實的累積,千萬不要因為學不好就覺得自己很差勁……要試著想我們只是「還沒」學好!


簡單來說,這種類型的學生可能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所以沒辦法通過修正考試策略,來調整學習節奏,導致白忙一場。


學習如何更客觀評估自己的實力與題目難度,需要成人適時引導。當然,也需要一點時間,修正學習策略,真實的累積能力。


祝福所有學生都能錄取理想科系~


avatar-img
時間學苑——經濟思辨教育
51會員
87內容數
時間學苑是一個引導大眾進行「經濟思辨」的教育品牌,期待透過跳脫學院的經濟學理論,帶領大家思辨生活裡的經濟議題,也讓大眾認識「生活經濟學」的運作,成為培養個人金融素養之底蘊。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成年後的你,有想過自己是怎麼複習的嗎?而你,又怎麼引導孩子複習呢? 昨天有則新聞報導,一位家長知道小學一年級的孩子考差了,忍不住在路上對她失控大吼,好在有好心路人上前解圍。 孩子考不好,家長難免心急。但不僅孩子需要幫助,家長可能也不知道如何有效支持孩子的學習。 以下提供家長參考——假裝你是大聯
你有想過,小孩想要的玩耍是什麼嗎? 青少女來我家「玩」幾天。原本以為青少女既然來了,會早早出門探索繁華的城市。沒想到,前三天在我家睡好睡滿,悠閒的與我家小孩一同煮晚餐、中餐、早餐。她的「玩」,是來我家買菜做飯。一問究竟,原來是阿嬤從不給機會讓她下廚。 而她只想要有手做的「成就感」。
成年後的你,有想過自己是怎麼複習的嗎?而你,又怎麼引導孩子複習呢? 昨天有則新聞報導,一位家長知道小學一年級的孩子考差了,忍不住在路上對她失控大吼,好在有好心路人上前解圍。 孩子考不好,家長難免心急。但不僅孩子需要幫助,家長可能也不知道如何有效支持孩子的學習。 以下提供家長參考——假裝你是大聯
你有想過,小孩想要的玩耍是什麼嗎? 青少女來我家「玩」幾天。原本以為青少女既然來了,會早早出門探索繁華的城市。沒想到,前三天在我家睡好睡滿,悠閒的與我家小孩一同煮晚餐、中餐、早餐。她的「玩」,是來我家買菜做飯。一問究竟,原來是阿嬤從不給機會讓她下廚。 而她只想要有手做的「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