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家長在社團裡詢問了孩子選X大物理還是XX企管比較好?
先說結論:這分明要看孩子性格與動機啊~~
但我剛巧教過四年的企管與四年的物理系,哪個好呢?我嘗試以大一教學所見,留言回答,希望能安家長的心。但家長又問「如果雙主修,哪個機率比較大呢?」這下,換我沒有答案了。
只能談談我看到的大一學生。
我是在學生身上徹底感受什麼是《論語》所說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內在動機強的學生,進入大學經常是渾然忘我的狀態(例如有學生說終於不用唸歷史公民,也有學生說終於不用算數學)。
這種無比雀躍的樣貌,首推目前的設計系學生。看他們的自我描述,經常提到「自己開始畫畫,就忘記時間」、「進入心流」,比例之高,令我嘆為觀止。跟這樣一群樂在專業學習的學生相處,十分愉快。他們連看電影時,都會一起驚呼與投入,可愛得很。

踏入教室或上課到一半的畫面XD
他們當然還是有挫折,每周國文課見面,總會有人抱怨「畫不出來」、「沒有靈感」一副天要塌的模樣。這時就得像教練般,不斷打氣,最好再提供一些文學素材增加靈感。(或者一些商業思維、人情事理,鼓勵他們未來成立工作室時得注意一些眉角)
似乎因為興趣、專業與時時能跟同溫層相處,這群內在動機強烈的學生有顯而易見的快樂,刷新我對「選系不選校」的認知。
教得最疲憊的,曾是大一企管系的學生。不知道是不是因為他們不喜歡專業科系,唸得不太好,卻也不敢轉系。每回收到學業成績有狀況的名單,都刷新我想像……(就是俗稱的21、32、31,即1/2、23/、1/3成績不及格)。
如同另一群快樂的學生,在專業科系裡的挫折感,也很容易外溢到其他科目。我問過「你們喜歡自己唸的科系嗎?」比例當然不到1/4。再私下探詢就讀原因,許多是家人期待。
內在動機低落,也奇妙的與同學處不好,所以分組討論就像上斷頭台。需要好些時候,才能一展笑顏,才能相信彼此。一連四屆都是如此。通常磨到大一下學期,有些更不適應,有些勉強掙扎,當然也有終於看懂了科系設計。(曾有機會遇到大二的她們,有些狀況終於好轉!)
我看過最有活力的學生,卻也出現在企管系。大四的她摩拳擦掌,準備結合專業進入運動品牌,開朗的神情讓我一掃對企管系有過的困惑。我與她討論起大一的學習狀況,原來是所學較廣,當會計、統計或專業能力,比不上其他科系時,容易產生迷茫。
也許,有些科系得熬過一些困挫,才能展翅高飛。這時若有熟悉的師長陪同度過,我想能有效縮短適應期,也能往長遠看。
在大學校園光譜兩極的動機論中,散落著各種有所愛好的、不排斥的、迷茫與沮喪的學生,等待更多研究與觀察。當然,也需要更多的自我探索,陪他們走出迷霧。
更廣泛來說,大學成績只是一種看待的面向。我有學生創了火箭社、參與調酒、劍道、生態志工,「玩」得不亦樂乎。大學畢竟很強調自主學習,原先的性格會在這樣的試煉場,一覽無遺。
☆★我是一位語文教育工作者,教學年齡從幼兒到成人。如果你有相關疑問,或想知道教育觀察與開課訊息,歡迎幫我填寫表單https://forms.gle/R7HEcR3m9K85Kfds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