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源:Netflix
看了童話故事下集很惆悵,真的是把進入婚姻都很多真實面都有帶入,真實演繹結婚真的不是個人,而是整坨人的連帶關係。除非男性,從小到大都能忤逆母親,完全不會對母親感到愧疚,對於男女平等真實中立,不然男方就是得面對這個夾心餅的角色,而且總是很難當得好(哈)。而說真的也沒有女方想真的當另一個夾自己丈夫的餅乾,只是不施點力氣往外,自己就會被壓成泥巴啊。
其實心裡也常常很糾結,一方面覺得其實不是那麼想討厭婆婆這個角色、但一方面覺得真的看到真實生活的許多影子,很多真實但不能浮上檯面的事實,說出來,真的就是要攤牌,變成「婚姻不幸的前戲」,如何管理這場宮鬥劇,真的是此角色之痛。成為別人的媳婦,這個身份轉變總是伴隨著一些社會無形的期待。有時候,甚至連自己都會默默認為「我是不是該多做點什麼?」這就是「媳婦」這兩個字的枷鎖,一種根深蒂固的文化印記,讓人不自覺地揹負起額外的責任。
但說到底,成為媳婦其實就是多了幾個家人——丈夫與他家人(婆婆)。不是說我們就得無條件承擔所有的事務,全面配合新家人習慣,也不是說應該和婆婆較勁,想著這場關係裡誰輸誰贏。只是大家相要相安無事地過著自己「原本的生活」罷了。
只可惜所謂「原本的生活」有兩面,一面是男方的原生生活、一面是女生的原生生活、再來才是交往期間有交集的生活。在交往期間本來就不是所以生活都綁在一起,雙方並不瞭解彼此原本的生活面貌。
因此,生活不再只是「你想要的生活」而已。
很多婆媳問題,往往就是來自外部角色對媳婦角色隱形的期待,把生活變成「他們原本的樣子」。
有一位同事,她的婆婆習慣「關心」她和丈夫的生活,什麼都要過問,甚至會直接做決定,像是親戚們要聚餐的時間、假日活動等,讓她感覺自己只是這個家的「外人」。她試著和丈夫溝通,但丈夫卻總說:「她是我媽,忍一下就過去了。」這樣的心態,才是讓媳婦感到最無助的地方。
是啊,要丈夫忤逆媽媽,就像是叫你做不孝子,所以難道就應該要配合嗎?
其實,問題不在於「婆婆難相處」,而是「媳婦」這個身份長期以來被賦予了太多不該有的責任,甚至讓我們在潛意識裡認為:「如果我不這麼做,我是不是就是不稱職的媳婦?」而丈夫的原生家庭本來就是如此,他很難察覺出有什麼異樣。
但事實是,媳婦並不代表要無條件接受,也不代表一定要迎合所有大大小小期待。不管這個期待有多小,有多不重要都一樣,因為沒有什麼「應該」,現代女性並不是被用「媳婦本來就應該要配合」這個觀念長大的,我們不需要被困在這個非戰之罪中,隨時要把自己拉出來這個角色的對立中。
這一代的我們要學會不被「媳婦」這個字眼困住,同時也不要陷入「一定要爭贏」的困境,誰贏就有誰輸。這不是一場競賽,誰輸誰贏都不重要,重點是怎麼樣在這段關係中找到舒服的位置,怎麼樣讓自己不會過得太委屈。
而這一切,最關鍵的還是丈夫的態度。如果像是媽寶男的軟弱,在母親面前不敢忤逆,畢竟媽媽在小時候是多麼的疼愛自己,無法承受這湧上的罪惡感的兒子。
新家人相處要舒服,關鍵是丈夫能夠理解女方的難處,願意在適當的時候支持你,而不是選擇默默旁觀。當老公能夠站在你的立場思考,許多婆媳問題根本就不會變成真正的問題。因為有人總是會站出來幫你,接住你,一起抵抗。畢竟媽媽是不會對自己兒子怎麼樣的,但卻可以說媳婦的壞話(但就讓他們去說吧,也不會少一塊肉)。
媳婦這個身份只是個稱號,但我們的文化、成長經驗,甚至是上一輩傳遞下來的價值觀,讓我們對這個稱號有很多根深蒂固的想法。
無論好壞,這些觀念已經被植入我們的心裡,所以當我們試著改變、試著為自己發聲時,才會感到一種說不出的「罪惡感」。但這種罪惡感,其實是沒有必要的。媳婦說到底就是一個家人,你可以對你的家人說不,你不喜歡、你不想配合,但身為媳婦常常會覺得這樣是不是不太好?
學習如何從這些框架裡抽身,學會放下不必要的內疚,才能真正找到屬於自己的生活方式。在罪惡感與委屈感之間找到平衡,讓自己自在地過日子,這才是我們應該努力的方向。
讓我們一起把「媳婦」的詞彙刪掉吧,把婆婆當成婚前的阿姨,不需要完全迎合,也能少一點罪惡感,才能讓自己喘一口氣。步入婚姻前,如果確定對方是軟弱媽寶男,真的要盡快斷捨,換得是一生的安寧與快活。